第四百二十六章 暫緩實驗與魔鱗病
當納西妲附身在凱瑟琳身上在大巴扎遊玩時,看到了多莉留下來的標記後,她便按照和寒宵之前商量好的方式重新侵入嘟嘟通訊儀聯繫上了對方。
“寒宵先生,不知道你找我何事?”
因爲提前有了心理準備,所以這次寒宵在聽到納西妲的聲音後並沒有意外,而是直接說出了他要說的內容。
“納西妲小姐,英靈化計劃的第一階段實驗已經完成。”
“短時間錨定目標的技術這麼快就縮短了時間?”
“嗯,目前已經可以穩定在五天左右了。”
寒宵點了點頭,語氣裏多了幾分感慨。
自從聽取了鍾離的建議,他就適當性的放慢了一點腳步,沒有一味地追求在短時間內縮短在地脈錨定時間的技術更新。
可是誰成想,或許是沒了時間限制的緊迫感,他和型宵以及西宵反而比原本預期的時間更早一步完成了技術改良。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欲速則不達吧。
“寒宵先生打算什麼時候開始第二階段的實驗?”
聽到英靈化計劃第一階段實驗完成,並且在地脈內錨定目標所需的時間也只需五天時間,納西妲的臉上露出了振奮的神色。
之前寒宵已經對她詳細描述過英靈化計劃的具體事宜,所以她很清楚第一階段實驗是整個計劃最爲核心的一個步驟。
如今這一步被跨越,那就代表着大慈樹王重新出現在提瓦特的時間已經進入倒計時的狀態了。
所以納西妲聽到這個消息後就迫不及待的詢問起寒宵何時開始下一階段的實驗。
“這個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雖然不是很能搞懂納西妲爲何如此急切的希望英靈化計劃成功,然後召喚出大慈樹王給自己‘添堵’。
但寒宵還是決定將實驗的過程暫緩一下。
“這是爲何?”
見寒宵並不打算立即開展第二階段的實驗,納西妲的語調不由自主的上揚,美麗的小臉也露出了不理解的神情。
按照對方給她看的計劃內容,第二階段是在提瓦特大陸的地脈中復現第一階段的成果。
這應該是英靈化計劃中最簡單的一環。
爲何對方不立即展開實驗而是選擇暫緩?
“有些比較麻煩的東西要先處理掉,否則會影響到最終階段的實驗。”
對於納西妲的不解,寒宵也沒有隱瞞,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雖然他現在已經開始在適應長生種的生活節奏,不過也不是說什麼都要故意慢下來。
就比如這次第二階段的實驗,寒宵之所以會選擇暫緩,主要還是想率先處理掉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點之後再開始實驗。
當初鍾離可是說過,大慈樹王並不是死在坎瑞亞,而是死於禁忌知識污染之下。
所以即便是對方在地脈裏的靈魂殘片裏也蘊含着這些污染。
如果不想辦法解決掉這些禁忌知識的污染,復活後的對方很可能會給對整個提瓦特大陸極爲重要的世界樹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禁忌知識的污染...”
聽完寒宵的解釋,納西妲隨之陷入沉默。
良久之後,她這才重新開口,語氣裏也多了幾分鄭重:
“寒宵先生,你說的污染我可能知道是什麼了,在須彌境地有一種名爲死域的現象以及無法根治的病症魔鱗病。”
“它們應該就是污染的具現特徵。”
“死域還有魔鱗病嗎?”
寒宵小聲重複了納西妲的話語,臉上的表情也頗爲嚴肅。
死域的現象他並沒有聽過,不過魔鱗病這種絕症他倒是聽白朮說起過。
那是一種一旦得上就會讓人慢慢四肢無力,最終走向死亡的絕症。
作爲醫生,特別是醫術非常高明的醫生,白朮很早之前就對魔鱗病展開過研究。
可惜哪怕是他,也只能做到勉強壓制,對治癒魔鱗病束手無策。
聽到納西妲的推測,寒宵也有些意外。
原本他還以爲是因爲白朮的醫術還不夠頂尖,所以才無法醫治魔鱗病。
但是現在看來,並不是白朮的醫術不夠高明,而是魔鱗病贗本就不是病症嗎?
如果魔鱗病並不是病而是禁忌知識污染帶來的病症,那我的權柄是不是能治療呢?
寒宵忍不住開始思索用自己的權柄來治療魔鱗病的可能性。
隨後他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非常有可能。
畢竟他的權柄不僅可以讓鍾離和溫迪他們的磨損減輕,而且對深淵的力量也有良好的壓制性。
如果魔鱗病真的像納西妲猜測的是污染帶來的,或許他還真有治癒這種絕症的希望。
並且,想要解決大慈樹王靈魂殘片裏的污染,從魔鱗病來入手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想到這裏,寒宵當即開口對納西妲問道:
“納西妲小姐,不知道你能否爲我介紹一個魔鱗病的患者,我想試試從這方面來處理污染問題。”
“這...我試試看吧。”
得知寒宵打算藉助魔鱗病這種絕症來入手解決污染問題,納西妲略微沉思後便同意了對方的請求。
畢竟從巖神前輩告誡寒宵的話語裏,她也知道了大慈樹王身上很可能帶着污染,死域和魔鱗病大概率也是這種污染帶來的。
只有先解決掉魔鱗病和死域,他們纔有可能解決掉大慈樹王靈魂殘片裏的污染,英靈化計劃才能繼續下去。
所以見寒宵想要找幾個身患魔鱗病的患者,納西妲雖然行動不便,但也打算試試看。
她不清楚對方究竟哪來的自信可以治療魔鱗病,但須彌患有魔鱗病的人可不在少數。
如果真的可以治療的話,這對她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
比如隔三差五去一趟魁星樓處理處理文件,或者去鍊金工坊和阿貝多一起做做實驗。
當然,他也沒忘記去找了一趟白朮,從對方那裏要來魔鱗病的資料。
就在歸離城一如既往平靜的時候,須彌那邊則發生了一點小小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