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噴泉藏人
“矛盾衝突?”余文剛想搖頭,突然想到了什麼,微微瞪大眼睛:“的確是有一件,大概半個月前,我和樓下鄰居因爲噪音問題吵了一架,還報了警。”
“那天是週四,我們從外面喫完飯回來弄的有些晚了,洗完澡後孩子沒多大睡意,就在客廳的墊子上胡亂翻着跟頭,聲音傳到樓下402業主家,業主在羣裏聯繫我說了這情況,本來好好說我又不是不聽,可他開口就要報警,我就很生氣,說話語氣就衝了點,然後孩子將我手機拿過去幫腔罵了對方几句,我們兩家就這樣對吵起來。”
“後來警察來調解的時候,他還大罵我們家沒素質,本來就一點小事他要鬧這麼大就很煩,現在他還上綱上線了,我覺得他這人就更不敞亮,反正吵的很兇,如果不是警察攔着,當時我們都要打起來了。”
“警察調解完離開,我回家後越想越氣,出於某種報復心理,就穿着高跟鞋在地板上走了大半夜,故意......想讓樓下人休息不好。”似乎覺得自己行爲在直播間會引起憤怒,她又連忙解釋:“我真就那天晚上火大一點而已,第二天第三天後我就勒令孩子每天早早上牀睡覺,直到現在都沒有再次擾民過,也沒有被鄰居投訴過。”
“這就是生活中一些再微小不過的雞毛蒜皮,而且也都是鄰里鄰居的,對方也沒有必要記仇記到今天吧,而且我真是改了,上次也僅僅是情緒失控而已,也沒和對方結殺人放火這樣的仇恨啊,不至於要殺我兒子吧?”
余文邊哭邊說,若說最近發生的矛盾衝突也就是鄰里之間的噪音問題了,可她覺得這實在不是個事,就那一晚而已,不管是噪音還是自己的報復性行爲,也就那一晚上而已。
根本沒有深仇大恨,對方也沒有必要非下這個死手,一直到現在余文都覺得是鄰居殺害兒子的可能性極低。
彈幕:
“平等痛恨每一個噪音製造者,我就被樓上鄰居搞得神經衰弱了,兩個老不死的每天半夜不知道咚咚咚的搞什麼,仗着年紀胡作非爲,我說報警她就坐在我家門口破口大罵,故意潑糞噁心人,真是壞人變老了!”
“別慫,越慫她就越欺負你!她老了,就那一條賤命,死了你還得擔責任。你去搞她兒女,饒的她兒女家雞犬不寧,讓她兒女出面治她。”
“你們家樓上還能承認,我們樓上拒不承認,沒皮沒臉的抵賴。媽的,殺人不犯法,老子已經給他們剁成肉醬了。”
“因爲樓上噪音我低價賣了房子,也沒坑人,比市場價低了十萬出手的。告訴新買的業主樓上是個難搞的鄰居,結果對方不當回事,直言自己有方法解決。”
“後來呢?解決了嗎?”
“解決了解決了!夫妻倆把他們各自父母從老家接過來,每天就站在樓上堵着門大罵,一旦對方開門對罵就會倒在地上報警說精神受到刺激,一來二去樓上連上班的時間都省了,天天跑警察局,最後只能提着東西上門道歉。每天十點前準時熄燈睡覺,超過十點一有什麼動靜,四個老人就上去錘門,搞的對方應激了。”
“哇!這報復真爽!”
“每個人多點素質不好嗎?我記得之前蝶蝶有一期說的也是噪音吧?好像也都是樓上樓下鄰居發生的血案。”
“是噪音嗎?我怎麼記得好像是高空墜物啊?”
“說實話,你這個噪音製造者本來就理虧,後來警察走了你還報復性的搞到半夜,這不是十足十的拉仇恨嗎?”
“就那一天而已,後來人家也沒這麼幹了。都是有脾氣的人,若是樓下好好說那沒毛病,人一上來就報警,這態度......”
“不是,你犯錯還不讓人說了?”
彈幕裏衆說紛紜,而余文這裏卻是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向晚再次開口確認:“兇手就是你樓下當初因爲噪音污染髮生過矛盾的鄰居!”
結仇,一次就夠了!
不是每個人都有大度和不計較的心理的,至少余文這次碰到的鄰居就是個硬茬子。402的男業主就因爲樓上故意搞出的噪音懷恨在心,那天一整夜沒睡,就是在想如何報復的502業主哭爹喊娘,所以將目標放在了余文家十二歲的兒子身上。
兒子在業主羣謾罵過他,新仇舊恨加一起,讓402男業主起了殺人的心思。
爲了這個計劃的實施,他還特意踩了點,做了周密的計劃安排,購買了一輛套牌的麪包車,藏在學校周圍的盲區,跟蹤了余文兒子大半個月才找到下手的機會。
綁架成功後,他用乙醚將余文兒子迷暈,丟到麪包車上,開到一個僻靜人少的地方,纔將孩子拖出來用抹布塞住嘴暴打一番。
對於氣量小,精神不穩定的暴力份子來說,要麼別激起他心中的惡,如果一旦激起了,他是不會在意下手的對象是女人還是孩子。
最後受害者被打的奄奄一息後,他還用針線縫起了受害者嘴巴,報復之前在羣裏罵他一家的行爲。
凌晨三點鐘,趁着夜色黑透,妻兒睡熟,他才從牀上起來,穿着黑色衝鋒衣用墨鏡和口罩將自己的裹的嚴嚴實實出了門,將麪包車開到附近,拖出了裏面因爲疼痛虛弱而無力反抗的少年,將那時還活着的少年塞進了小區門口的那片噴泉裏,噴泉這段時間開放,白天因爲太陽能板持續供電,所以有噴泉景觀,晚上就是一個水池子。
水池大約有一米五的深度,池子裏養了不少錦鯉,下面壘了不少巨石和挺水植物造景,這給男業主提供了方便,他就將孩子的藏在池檐之下,用三塊巨石固定在縫隙間動彈不得,再撥弄挺水植物的葉片將這裏遮擋的嚴嚴實實,成了視線盲區,普通人哪怕撥開了葉片也無法見到被巨石遮擋的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