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滑車
高寵是高思繼的後代。高思繼是五代十國第一名槍,他的孫子高懷德、高懷亮亦成爲了北宋開國的英雄。只是傳到後來,高家槍不如楊家槍了,高懷亮也改練了雙鞭。
倒是呼延贊繼承了高家槍,並把高家槍改成了呼家槍,傳了下去。到了高寵這一代,竟然學到了失傳已久的家傳絕學,高家槍到了他手裏又重現輝煌。
只因高寵連續挑十一輛,挑到第十二輛之時,坐騎疲憊,掀他於馬下,措手不及,被碾死。
吳範正沉浸在高寵的回憶當中,可是讓吳範沒有想到的是,陀螺的話還沒有完。“恭喜造物主,因爲此次抽取‘天帝寶庫’受此出現了戰爭類物品,而外贈送造物主與其相應匹配的物品,請造物主稍等。”
吳範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是真的嗎?竟然還有這種好事。
陀螺卻是打斷了吳範的思路說道:“恭喜造物主獲得‘鐵浮屠,柺子馬’的製作書籍和戰術運用指導。現在爲造物主進行植入。”陀螺說道。
“鐵浮屠,柺子馬?這還真是和有關係的啊。”還沒等吳範想完,腦海之中便被其植入了關於鐵浮屠,柺子馬的記憶。
鐵浮屠又稱爲鐵浮圖,浮屠是佛語中鐵塔的意思。根據記載,屬於具裝重騎兵,即人馬俱披重型盔甲,對敵陣發起衝擊的騎兵,與柺子馬一起隨同金兀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柺子馬”是宋人對金軍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柺子馬”屬於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佈置在兩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柺子馬分爲兩種類型,一爲衝鋒陷陣的“重槍柺子馬”,後者爲輕裝上陣、側翼突襲的”弓箭柺子馬。
金人往往是五千鐵浮屠正面突擊,製造足夠的壓迫感,一萬五柺子馬兩翼包抄。柺子馬屬於輕騎兵型,騎士和戰馬都不穿甲,要的就是速度和機動性。而鐵浮屠是犧牲了機動性,踏踏實實地打攻堅戰。
其實在吳範沒有來到這個年代之前,騎兵的作用並不是很大,但是當年韓成定陶城下的騎兵還是給吳範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好在這個年代的騎兵裝備並不是那麼精良,所以纔會讓高順不費吹灰之力的便將韓成不擊潰。中原地區的騎兵,是通過學習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
早期的騎兵,裝備相對簡單,以弓箭遠射爲主要攻擊方式。騎兵身穿比較輕便的盔甲,使用鋒利而又不失小巧靈活的環首刀等武器。戰馬只有馬鞍、繮繩等裝備,沒有盔甲,也沒有馬鐙。
這個時候的騎兵,主要負責突襲敵軍陣地、擾亂敵人陣型、騷擾兩翼、追擊潰敵、截斷糧道等任務。
當然,任何時代的輕騎兵都有偵查、警戒的任務。總的來說,在現在這個時候,戰車還是主要突擊兵種,步兵是主戰兵種,而騎兵則起輔助作用。知道後來漢代出擊匈奴的戰爭,是以騎兵爲主,但這也是因爲當時中原王朝模仿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帶有一定的特殊性。
這些早期的騎兵都是輕騎兵,他們沒有裝備厚重的盔甲,而且由於沒有馬鐙,所以攻擊力也有限。但是輕騎兵卻擁有出色的機動能力,這使得他們可以執行很多特殊任務。
隨着戰爭激烈程度的增加,人們開始重視騎兵的防護,騎兵的鎧甲由僅僅覆蓋前胸後背,向着覆蓋全身的方向發展。而馬匹,也開始裝備鎧甲。漢末三國時期,這種人和馬都裝備鎧甲的騎兵已經投入戰場。官渡之戰時,曹操就說過,袁紹有全套的馬甲三百具,而曹操自己則連十具都沒有。這說明當時的一部分輕騎兵已經開始使用重型防護裝備。
可是吳範的出現讓馬鐙被髮明並廣泛應用,騎兵即使穿上再重的盔甲,也不會從馬上掉下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真正意義上的鐵騎,也就是重騎兵出現了。
吳範的腦海中出現了這種鐵浮屠大概的樣子,吳範人穿全身鐵甲、馬披全身皮甲的鐵騎。一個重甲騎兵的樣子清楚地浮現在吳範的腦海之中,戰士頂盔貫甲,鎧甲可以一直覆蓋到膝蓋部位。戰士使用重型的矛,或者刀、斧之類的武器。馬則從頭到尾都被保護在皮甲之孔只露出眼睛、鼻子、耳朵、尾巴和四蹄。
其中還標註這每一部分的打造方法和注意事項。吳範雖然具體操作不是特別清楚,但是有清楚明白的人啊,吳範只是需要將這些原封不動的照搬給歐陶和虞老爺子,想必以二人的智慧,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現在這個年代能向吳範這樣擁有騎兵隊伍的簡直是鳳毛麟角,可是吳範還是不滿意自己騎兵的數量和質量。
這次好了,鐵浮屠和柺子馬無疑是給自己軍隊一計強心針,本身就佔據騎兵優勢的自己,這下更加強大了。
可是同樣的問題又擺在了吳範的面前,那便是馬匹,中原自來就是少馬匹,大多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多擅長馬匹,看來吳範要想短時間內組建起來自己的鐵浮屠和柺子馬,還得花重金啊。
對於馬匹吳範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冒頓,這匈奴的馬匹可正是好的馬匹,要是能和冒頓做成生意,也算的上是一件好事。
當然吳範最拿的出手的便是自己琅琊美酒,只是恐怕冒頓乃是一代明主,對於這種虧本的買賣,估計是不會同意的。
吳範現在就是戰線拉的過長,吳範在多分一路人馬都是十分困難,否則對於臧荼和匈奴吳範早就派兵剿滅,也就不用尋思什麼買不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