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進軍江東第一站——會稽郡
說完,唐姬就急匆匆地邁着小碎步返回房間,提筆寫下一份家書。
沒有過一會兒,唐姬拿着寫好的書信遞給袁敘,一臉焦急地小跑了過來,口中又再次連連感謝袁敘。
袁敘看着上面筆墨還沒有風乾,便說道:“等上面墨水乾了,我就把它裝好,派人送到會稽郡。”
唐姬露出高興的樣子,再次誠懇地說道:“真的太感謝你了。”
袁敘笑着回答道:“不用多謝,不就是多養一張嘴的事。”
“只要你願意,我可以養你一輩子,甚至下一輩也行。”
聽到袁敘的話,唐姬雖然聽得怪怪的,但又再次感謝袁敘道:“多謝你了,小女子感激不盡。昨晚你失禮的事,我就不跟你計較了,一筆勾銷了。”
“還有,你真是好人。”
聽着唐姬由衷的話,袁敘不由的笑了笑,到底是小姑娘的心性,只不過區區三言兩句就認爲我是好人了。
袁敘是好人嗎?
對於某些人來說,袁敘的確是好人;但又或者對於某些人來說袁敘是惡魔,而且還是十惡不赦的那種。
袁敘和唐姬又閒聊幾句,讓她多多陪陪何蓮就離開了。
……
回到州府的袁敘立刻叫來了沮授、蒯越,向他們說明了唐姬的情況以及她父親是會稽太守唐瑁。
唐姬的事情,只有典韋、許褚這個貼身保鏢才知道,其他人並不知情。
沮授一聽,沒想到袁敘討伐董卓的時候,連唐姬都帶了回來。
沮授經過深思熟慮一會兒,才緩緩說道:“主公你的意思是,打算從唐姬身上做些文章,然後從而兵不血刃拿下會稽郡?”
袁敘點了點頭,說出了日後的規劃道:“正是,現在有唐姬這個關係線。我打算先從會稽郡下手,從而慢慢或者快速地蠶食揚州以南,全據長江南岸和長江北岸的袁術劃江而治。”
袁敘現在已經不再死盯着關中的董卓,改成隨機而動的戰略方針。
哪裏有漏洞,就往哪裏鑽。
揚州共有六郡,但會稽郡和豫章郡是揚州地盤最大的兩個郡,如果拿下這個兩個郡等於拿下了大半個揚州。
沮授提出自己的疑惑,問道:“可是區區一介女子,授覺得不可能讓唐瑁拱手讓出會稽郡。”
袁敘當然沒有想的那麼美,不以爲然地說道:“這個我當然知道。我可沒指望唐瑁會拱手讓出會稽郡。”
“我只是覺得這是個契機,一個可以和唐瑁交談的契機,只要能夠獲得唐瑁的信任。”
“邀請唐瑁來襄陽來探望唐姬,然後把他扣下來,這會稽郡不就手到擒來了。”
“待會稽郡拿下之後,我再讓唐瑁回去做個掛名的太守,這樣也不損我袁敘的名聲。”
要名聲,也要地盤。
雖然這種做法很卑鄙,但這是成本最低的做法。
這也是袁敘爲什麼要唐姬寫信給唐瑁說她病重,不能下牀;爲的就是把唐瑁騙來。
沮授和蒯越聽了袁敘的計劃,並沒有發言反對,反而是十分贊成這個計謀。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能夠兵不血刃,何必要刀光劍影,動刀動槍,拼個你死我活。
一旁的蒯越提議道:“主公,既然已經對會稽郡動手,何不趁此機會順勢拿下江東。”
“江東並不什麼比較強的大軍閥,只不過是一些庸才和賊寇。”
“只要主公能得到江東四大士族他們的支持,就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拿下長江南岸的幾個郡,稱霸江東。”
江東四大家族分別是陸、顧、朱、張四家。
袁敘早就在謀劃江東,點頭說道:“我老丈人蔡邕的弟子顧雍,他正好就是江東顧家的嫡系子弟,所以我纔打算用他牽頭,讓他前往江東,和四大家族商議此事。”
“現在唯一有所顧慮的就是,當初廬江郡之戰時,我們帶領偷襲廬江郡,搶佔了一些城池,這多少有點趁火打劫,就怕陸家會對我們有所不滿。”
陸康雖然說是死在孫堅手裏,但是袁敘的確趁機攻打了廬江部分地方,有背後給陸家背後捅一刀的嫌疑。
沮授解釋道:“主公,無須擔心此事,反而授覺得江東家族中,陸家最容易達成共識。”
“陸康的死,給陸家的打擊不小,陸家等於少了一棵參天大樹,陸家的話語權在江東必定會少了一絲分量。”
“如果其他三家同意,陸家還有拒絕的權利嗎?”
“那麼江東的陸家就會像現在荊州的黃家一樣,雖然不會被滅族,但衰落是必然的!”
“而且袁術派出孫堅先後兩次突襲揚州九江郡和廬江郡,想來此刻江東必定人心惶惶,所以現在他們一定渴望有人來保持江東的安定環境,不讓他們受到戰火破壞。”
“所以既然陸家不滿歸不滿,但這次由不得他們不滿了。”
的確只要戰端一起,能有多少人可以不被牽扯到其中?
所以纔有那一句話“寧爲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戰爭是殘酷的,也是血腥的。
尤其還是孫堅這種不講道理地連宰了兩個太守。
一個是江東大族的陸康,另一個還是漢室宗親。
他們誰能保證孫堅會講道理,不拿他們開刀?
袁敘和沮授聽了蒯越的話,都認同蒯越的話。
蒯越見袁敘同意自己的方案,心中暗喜不已。
現在荊州只剩下三大家族了,蔡、蒯、龐三家。
黃家因爲黃承彥願意前往荊州學院任職的原因,雖然黃家沒有被滅,但是被打壓肯定是少不了的。
反而是押對寶的蔡家現在可謂是如日中天,蔡瑁手中掌管荊南四郡的兵馬,這可是實打實是的大權。
蒯家當然是羨慕啊,早知道當初自己也把族中成年女子嫁給袁敘爲妾,搶先一步在袁敘身上押寶。
既然現在已經落後一步了,蒯越自然要把握住機會,於是他自告奮勇道:“主公,屬下願意和顧雍一同前往揚州,一起說服江東士族支持主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