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四九城。
南鑼鼓巷九十五號【注】。
後院。
後罩房和東廂房中間位置,幾個人正在一道剛修建了一米出頭,只裝了兩個門框的矮牆邊忙碌着。
一個長着絡腮鬍子,面容消瘦,頭髮有些發白的老師傅拿着皮尺,抵在剛修的半截矮牆上,在牆前面的地上測量着再畫下一個個標記。
兩個跟他相貌多少都有些相似,三十多歲的男子拿着鐵鍬在地上畫好標記的地方挖出來幾個淺坑。
隨後,幾個原本或站或坐的十幾歲到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就嘻嘻哈哈地跑出後院。
中院通往後院的月亮門邊上擺着兩輛撐起來的排子車。
雙輪的架子車沒法通過月亮門,所以車子都只能停在這裏。
一輛車上裝着的是一張張卡凳和竹排;另一輛車上堆得滿滿的,是一些灰黑色,新舊不一的青磚。
幾個小夥子或搬或擡,把車子上的卡凳和竹排搬到後院。
兩個人各自搬了一張卡凳,立起來。
卡凳後邊叉開的兩個腳剛好能放進相鄰的兩個淺坑,上面的橫撐搭下來,正好水平地架在剛建好的矮牆上。
幾張卡凳全都擺好,幾個人就再擡着竹排鋪在卡凳上,用草繩捆紮結實。
沒一會兒就沿着牆邊搭成一圈簡單的腳手架。
隨後,老師傅就帶着兩個年長的大工站到腳手架上,隨後吩咐幾個年輕人:“你們幾個先去房間裏面把窗框搬過來,咱們先把窗框支好。當心點別撞到門框和杆子。”
幾個年輕人紛紛答應着,從腳手架下面鑽過去,去牆裏面搬過來窗框。
等着老師傅在磚牆上打上砂漿,幾個人合力把窗框擡起來坐在矮牆上面。
老師傅拿着皮尺測量,幾個人聽着他的指揮左右調整好窗框的位置。
再拿來一個碗,裝滿水來抄平,矮的一頭墊上碎磚塊。
小工拿來槓子撐在窗框的上沿,然後老師傅拿來兩個扒鋦子把槓子上端固定在窗框上面。
看到老師傅停下手,擡着槓子的小工就把槓子另一端輕輕放在地上,用手扶着。
老師傅拿出鉛錘比在窗框邊上吊線,再指揮着小工或推或拉槓子貼地的一端。
直到窗框垂直地面,這才示意。
就有另外的小工,直接拿了一根手腕粗木頭橛子。
尖端抵在槓子貼地那端扎進地上,再拿着錘子砸進去一截。
同樣用扒鋦子把和槓子固定好。
另一個窗框如法炮製以後,老師傅吊線確定無誤,朝着幾個人點點頭。
“行了,都去搬磚和泥吧。”
幾個人就從房子裏魚貫而出。
有兩個小夥子擡着灰槽搬到腳手架上,接着就去把石灰和泥土、沙子按比例混合好。
再加水用鐵鍬翻動均勻,拌成三合土。
兩個小夥子和好三合土,一個去把灰桶拎過來裝滿。
另一個也爬到腳手架上。用繩子拉住桶提上來,倒進灰槽裏,再把空桶放下去。
下面的小夥子再裝好……
如此反覆,沒幾下,就把灰槽裝滿了。
剩下的幾個年輕人則是一起去了中院。
從停着的另一輛排子車上搬下來一摞摞新舊不一的青磚,搬到了後院,碼在腳手架附近。
就有個小夥子搬了一趟就留在這裏,從地上撿起兩三塊青磚疊起來。
雙手用力,拋給站在腳手架上的一個年紀大的男子。
男子伸手穩穩接住,手往下一落一撒手,青磚就在腳手架上整齊地碼放好了。
腳手架上另一個年紀大的男子拿着瓦刀,從灰槽裏撈起灰漿打在牆頭上,鋪平抹勻。
老師傅則拿着磚一塊塊碼放在牆頭上,用瓦刀敲穩,再用瓦刀在牆內外兩側颳了一下,把磚縫裏壓出來的多餘灰漿刮下來,順手甩在剛砌好的磚牆上。
幾個人顯然配合很久了,現場真的是快而不亂,一層磚沒幾分鐘就完事兒了。
很快,一車青磚就全被搬到了後院碼放整齊。
腳手架上也堆了一大堆青磚。
老師傅看看,招呼幾個人:“這些磚差不多夠砌到。”
“二子,你留下來打灰。六子你留在這裏搬磚。剩下幾個去七號院把咱們整理出來的那幾架柁和檁子都拉過來。”
“明天咱們砌對面的那兩間耳房,後天要是不下雨的話,咱們就給這兩間上樑。”
“下雨的話,咱們就去五十六號和六十號院去裝門窗,再把牆給抹平。”
“二舅,咱能不能不把人當牲口用,真下雨的話咱歇一天唄,咱都忙好幾個月了,你看我這頭髮都要擋住眼睛都沒時間去理。”一個稍瘦的小夥子抱怨着,還用嘴吹了吹垂下來的劉海。
“三毛,就你屁事兒多,晚上回家去衚衕口找老牛給你刮個光頭,反正等真上凍了,頭髮也又長起來了。總留着頭髮幹什麼,養蝨子嗎。”
“再過一段時間就該上凍了,那就沒法幹活兒了,不過咱們也沒剩幾個院子沒弄完了。”老師傅笑着拿菸袋鍋敲了一下他的腦袋。
“哎呦”三毛配合地叫了一聲,伸手假裝去揉頭皮。
實際上老師傅沒用力,他也根本不疼。
看着左近也沒什麼外人,老師傅笑眯眯地抽了口菸袋鍋,裏面的菸絲抽得滋滋作響,“都跟你們說過了,好好幹活兒,咱幹得漂亮點兒,能不能進廠喫公家飯,就差這一哆嗦了。”
說着話,老師傅面容一肅,再說到:“真的喫上公家飯,哪還用得着這麼累,咱們今年忙了大半年,錢又不賺多少,圖的不就是這個嘛。”
朝着幾個人擺擺手,“趕緊去吧,別磨磨唧唧的。還有,你們都注意點,幹活的時候千萬當心點兒,別傷了手、砸到腳。”
“咱這累死累活忙活了大半年,眼瞅着就完事兒了。這時候傷了殘了,不止花錢,萬一耽誤了進廠,那可是虧大發了!”
“知道了,二舅(二叔/二大爺)!”這下,連着兩個年紀大的男子也都鄭重地應着。
幾個人都明白,眼下這機會真的難得。
建國已經一年多了,今年三月份開始的鎮反和剿匪大有成效。
登記的特務分子都有三千五百多名,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會安定。
要不然想炮轟大典的敵特也不至於那麼容易全抓到。
慶典以後,更是沒什麼大事發生。
四九城從沒像現在這樣安定。
到處都在扒,到處都在建,到處也都在招工。
但是大半招正式工的,要麼要讀過書的,要不然就得有經驗。
像他們這些大字不識一籮筐,又沒別的正經本事,最多也就是找個臨時的工作乾乾體力活兒。
想要找個正式的工作,那可是千難萬難。
自家也都沒啥門路,哪兒有那麼容易。
他們能拿到現在的活兒,本身也是意外。
更不用說能有進廠的機會,那可是真的是天上掉餡餅了。
自己這要是接不住,那真比竇娥還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