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不是準備的我們這幾天喫的嗎?”
“當然不是了,畢竟除了今晚上這貨車,後面咱們都是坐客車。”
“上面都有餐車,不管好不好喫,總是不缺喫的。
“這幾個饅頭,就是怕出現這種意外。”
“萬一是車壞路上,不知道多久才能上路。要是荒郊野外,那想換車都沒轍。”
“你們困的話,就接着睡。要是餓了的話,過來咱們烤饅頭喫。”
“那我們現在喫,萬一後面沒喫的呢?”
“我們先燒點水,水開了還沒人來通知就沒什麼大問題。”
“如果停幾個小時,早上也到不了濱江,那樣肯定就得餓着肚子了。”
羅隊長把水壺加了些水,直接放在爐子上燒了起來。
一直到水壺燒開了,他這才把水壺拿下來。
在爐子裏壓上煤,再把下面的風門關小一些。
等了一會兒,爐子溫度沒那麼高。
他示意幾個人走開點,吹了下爐蓋子,把上面的灰吹掉,這纔拿了幾個饅頭放在爐子上慢慢烤着。
“有沒有不喫烤的,也可以把饅頭放水壺上烤。”
“我們那裏冬天也是用火塘烤火,然後在火堆上面烤餈粑什麼的喫。”
“餈粑是糯米做的,有點像年糕、打糕這些東西,對吧?。”
“對啊,你怎麼知道的。”
“我小時候也在四川待過好幾年啊。”
“不過記得的事情不多,那時候我畢竟還小。”
“打糕的話,我們這裏附近有村子有鮮族人,我看到過他們過節會做打糕。”說着話,他還比量着打打糕的動作。
說完話,李想國心下就暗自後悔。
自己說的時候,完全忘記了現在畢竟不是後世那種物流快捷,甚至只要找個差不多的城市,就能找到無數國內外其他地方特產的年代。
別說村裏人,就算四九城的本地人。
沒喫過,不瞭解,甚至聽都沒聽說過其他地方特產的也比比皆是。
這個年代哪怕是沒太大用處的訊息,知道太多也可能是錯,自己這是大意了啊。
渾然忘記了,這些都是來自上一輩子的記憶。
順口就說出來了。
只能說幸好原身哪怕當初還是個粑粑孩子,也依然有在川蜀生活過的經歷。
有一些相關的記憶倒也不太奇怪。
這個勉強能圓過去。
但是再這麼信馬由繮,說不準什麼時候自己就要犯錯。
想到這裏,他也覺得上輩子喝酒這個愛好就得戒了。
至少不能在外面跟人喝酒……
放在上輩子,酒後亂說話,最多得罪人,或者鬧笑話。
萬一把自己穿越的祕密說出來,又或者說什麼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觀點,在這個年代搞不好會要命的。
王湘聽了李想國說的,也沒多想。
看着羅隊長忙活着,就順口講了伍子胥牆磚藏餈粑的故事。
李想國兩輩子加起來也沒聽過這典故,所以也算聽得津津有味,權當聽個新鮮。
當然在她內心裏,卻也完全不拿這說法當真。
畢竟,國人最喜歡假託古人。
不說那些賣假古董的,無論什麼東西都能編出個故事。
就連梨園和青樓都得找個祖師爺,似乎這樣才能根正苗紅。
喫點什麼東西,往往也喜歡莫名其妙地跟某些名人沾點關係。
不知道是不是不蹭點熱度,這東西的味道就不好了。
更甚者吃了可能會拉肚子、毒死人。
比如川菜和浙菜裏面廣爲人知的東坡肉,實際上最早的記載還是出現在明朝,而更精準的做法一直到清朝纔出現。
如果真的是蘇軾發明的,那麼爲什麼宋元的那麼多古籍隻字未提?
當然,你要說“那純粹是還沒找到記錄了這菜的那本書。”
那我只能說“你說得對。”
等你找到證據證明這菜就是蘇東坡做的,行麼?
而且古人講究的就是“君子遠庖廚”,作爲一個才子,花錢月下會美人才是常態。
除了風花雪月,他剩下的時間就是等着自己弟弟撈自己上岸。
他的廚藝大概是這個水平:
用大麥煮粥,舂得不淨,煮得太硬,兒女難以下嚥,戲稱“嚼蝨子”;
參照古方用蜂蜜釀酒,可惜酒漿酸敗,結果就是“飲者則暴下”。
從蘇東坡自己留下的記錄來看,他的廚藝只得到過一次認可。
那是他當杭州知府的時候,秦少游的弟弟拜訪他。
他親自下廚燉了一鍋魚湯,秦少游的弟弟對這鍋魚湯大加讚賞:“此羹超然有高韻,非世俗庖人所能彷彿。”
這種誇獎,跟一般同人文裏傻柱說棒梗是個好孩子一樣可信。
他要是真能把肉做到這樣的程度,那起碼也得跟像找不到家釣魚佬,不寫上百八十首詩詞纔怪。
何必讓後人生拉硬拽地說《豬肉頌》就是寫的“東坡肉”呢?
假設蘇軾是個籍籍無名之輩,那麼這菜會叫西窪肉、南坑肉、北原肉都可能,就是不可能叫什麼東坡肉。
羅隊長也是聽着故事,手裏也沒閒着,隔一會兒就把爐蓋上的饅頭翻個面,以免烤糊了。
車廂內的焦香味也漸漸濃郁起來。
直到饅頭的表面都被烤得焦黃酥脆,他才把它們撿下來放在袋子上冷卻着。
等到饅頭沒那麼燙手了,三個人也就着開水啃了起來。
幾個人都已經喫飽喝足,四野依舊靜謐無聲。
環境太安靜,外加着剛剛睡過一覺,所以三人也都沒什麼睡意。
等遠方傳來一聲汽笛,有車呼嘯而來,已經差不多兩點半了。
在車廂輕微的震動中,只能看到兩側的窗外一直都是黑咕隆咚,只有一點橘色的燈火一閃而逝。
隔了好久,又是一點光亮劃過,隨後轟鳴聲、汽笛聲也越來越小。
李想國猜測對面開來的也是一輛貨車,前面的是車頭上的燈火,而最後出現的應該是守車的燈火。
再過了幾分鐘,他們這班車子也再次啓動。
幾個人也漸漸沉入夢鄉。
李想國迷迷糊糊中,感覺到火車似乎又停過兩次。
而原本應該在五六點鐘到站的火車,一直到接近十點鐘,車子才終於停靠在濱江的站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