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作者:成人的童話
隨後李想國也進了種植空間,拿着片鎬忙碌起來。

  都是熟悉的操作,先兩側勾土起壟,再在壟臺上勾出淺淺的種植溝。

  隨後李想國取出那個簡易的點葫蘆,一邊敲打着一邊勻速地後退。

  豆子也就均勻地落進下方的種植溝裏。

  沒有播種機,所以大壟雙行這樣的技術是沒辦法操作的。

  不過李想國也不在乎。

  他只買了二斤多點兒的豆種,按照現在的下種量,大概也就能種三分地。

  一壟不到一分地,大概也就四十多平方,差不多能種四壟左右。

  他買的是小粒黃豆,這種黃豆的產量比大粒的黃豆低。

  即便在後世,畝產三百多斤也算得上豐收。

  但是大粒黃豆的高產品種,最高的畝產量已經突破八百斤大關。

  即便如此,卻也仍然面臨着收購價格不高的問題。

  扣除承包費用、化肥、農機費用什麼的,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種的大豆越多虧本越多。

  這也是後世爲什麼除了生產保護區,東北都很少有人再種植黃豆。

  能看到的旱地,幾乎是遍地的玉米、玉米,還特麼是玉米。

  這空間自己還沒收穫過,不過介紹說是適合所有生物。

  想必這黃豆的產量,應該比後世使用了複合肥的黃豆產量更高。

  畢竟,國內的農業太過粗放,還做不到因地施肥。

  即便使用複合肥,那最多也就相當於你去品牌店買了件流水線衣服。

  這空間應該能算得上是量體裁衣。

  自己這一茬要是隻收穫七八十斤黃豆,應該也算挺失敗的吧?

  不過即便只有這麼多,那也夠自己喫到下批黃豆成熟的。

  要是按着這個年代的糧食產量來估計,那產量就更慘不忍睹了。

  一九四八年,渤海區三專署主要農作物平均畝產量分別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穀子164斤、玉米133斤。

  按着這個標準,自己這一茬黃豆能收個三四十斤,都算不錯了。

  播完種子,他也只是覆了一薄層土,就取出來張椅子,再把詞典從空間取出來看了起來。

  他也不急着種,今天只要把黃豆和綠豆給種好就行了。

  要是有時間就再種點兒玉米,這樣勞逸結合着,降低勞動強度,省得把手再磨出泡來。

  那樣反倒更耽誤時間。

  說起來,豆子應該是最好的食物之一。

  想想那個相聲裏的段子。

  豆子賣不完就磨成豆漿賣。

  如果豆漿賣不完,就把豆漿做成豆腐腦;

  如果豆腐腦賣不完,就把豆腐腦做成豆腐;

  如果豆腐賣不完,就把豆腐做成乾子或者臭豆腐;

  如果幹子沒賣完,就把乾子做成黴乾子。

  雖然是個段子,但是也能看出來豆製品做法的廣泛。

  除了做豆腐,還能生豆芽、磨豆粉。

  就像《上甘嶺》電影裏,前線軍人喫的炒麪。

  其實就是用少量油,然後用麪粉和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豆粉,再加少許鹽小火慢炒做成的。

  某本小說的豬腳抓起來吃了一把,就嫌棄這東西噎人難喫……

  實際上只是他不會喫罷了。

  這麼喫,就連奶粉也沒好到哪兒去,一樣的噎人難喫。

  原本這樣的東西,最適合的就是用開水沖泡,做成糊糊來喫。

  那樣味道香濃,還好消化吸收。

  不過前線條件有限,外加着明火可能吸引敵軍火力,所以前線戰士才只能就着雪喫。

  再就是三年災害期間,憑藉醫院的水腫病證明,四九城的居民可以購買康復粉(用麥麩、豆粉和砂糖混制)一份。

  除卻戰爭和苦難,黃豆粉更多還是跟美食相關。

  最出名的:驢打滾、打糕、豆粉餈粑……

  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不過主要還是糯米和黃豆的組合,所差的無非做法和名字的區別。

  就這麼種地看書,再吃了頓晚飯。倒也沒費多大力氣,也算把黃豆給種完了。

  隨後他把竹竿後面的空袋子解下來收好,再把裝着綠豆的袋子綁上去,重新調整棍子數量和間隙。

  再重複着之前的過程,也把綠豆種了下去。

  實際上李想國忙碌的時候,都覺得自己這綠豆種得有點兒多。

  畢竟這玩意兒他也是買了兩斤的種子,不過綠豆的個頭兒可是比黃豆小多了。

  按着自己這下種量來看,估計至少也要種上半畝地。

  關鍵的問題來了。

  要是黃豆也還罷了,這玩意兒等到葉子落了,直接整棵割下來,曬乾以後打出來豆子就行。

  綠豆的話,靠着自己手工操作,種這麼多其實挺坑的。

  這玩意兒不會一次性一起成熟,枝頭還在開花,最早結出的豆莢就已經變黑成熟了。

  成熟的豆莢就得抓緊時間摘下來,要不然等到它乾透了,一碰就炸莢,裏面的綠豆就落到地上了。

  這樣的採摘,隔幾天就得來上一次,挺折騰人的。

  對於自己來說,這東西也就只有生豆芽、和做綠豆湯這樣的用途。

  至於做綠豆沙或者是做粉絲這些,自己是真的不會啊。

  綠豆產量不算高,就算後世畝產量一般也就兩百多斤。

  之所以超市什麼的價格不貴,完全是因爲現在有緬甸等地產的綠豆。

  緬甸地處熱帶,綠豆這樣的短生長期作物,他們可以實現一年四茬的週期種植。

  種了五壟地,再把黃豆剩下的那點兒地頭種完,李想國也停了下來。

  種上這麼多,估計也夠自己喫幾年的。

  實在沒必要再給自己找麻煩了。

  剩下的,他也不打算再種,還是回頭什麼時候生點豆芽算了。

  再吃了一頓飯,出去看時候,發現外界時間也已經晚上七點多鐘了。

  他也不由得苦笑,果然這樣自己消耗的糧食也得更多了。

  這個點兒睡覺肯定太早了,所以他也乾脆再取出一包白馬牙玉米種子,也不起壟,直接刨垵種了下去。

  等到玉米成熟,就可以少量地養點兒雞鴨鵝這些家禽。

  禽蛋自由就指日可待了。

  至於大規模養殖,那還是想多了。

  這年代國內的玉米都是常規種,不說上面的數據,就算高產的,一畝地一般只有兩三百斤。

  而同期,歐美的玉米畝產量已經超過千斤。

  後世,國內的玉米小面積畝產量已經破了兩千斤,而同期的美國玉米最高畝產量更是高達五千斤以上。

  國內畝產平均甚至只有八百多斤,美國平均畝產則在一千四百斤以上。

  所以,說DNA裏面都是種田基因的,不覺得臉紅嗎?

  其實從上面的對比也能看出來,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在產出上面的巨大差異——產量可以達到三五倍的差異。

  (我說的是這個時代,不是後世,後世那種也是現代農業。)

  自己就種這麼點兒,算起來也就三四分地的量,品種就這樣,又能產多少玉米,能養多少家禽?

  這幾種家禽,喫得最少的肯定是雞。

  但是一隻成年雞,一天都得喫二兩飼料,這還是營養配比很好的飼料,純粹的玉米,那消耗量估計至少也得三四兩。

  就算都餵雞,那也只怕用不多久就都給喫光了。

  沒糧食喫,那不是還得收到靜止空間,等着下一批糧食產出?

  所以李想國真挺羨慕小說裏的豬腳,以及後世養殖走地雞、賣草雞蛋、土雞蛋的老闆們。

  隨便有個一畝地的空間,又或者包個幾十畝地的小山頭兒,完全“不喂”飼料,就能養上成千上萬只雞,還能讓它們長得膘肥體壯。

  山上的果樹還能結出無數果實來。

  自己要是這麼幹,別說結果了,只怕就連果樹的樹根都得被餓紅眼的雞給刨出來全吃了。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