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儘管沒必要,但是也可以採用桑基魚塘的模式運行——畢竟,垃圾總歸還是要處理的。
桑葉喂蠶,蠶沙餵魚,淤泥肥樹。
至於多的桑葚、桑葉也都可以曬乾釀酒或者泡茶。
甚至拿來餵魚都可行。
當然養蠶歸養蠶,他是真的沒想過繅絲之類的事情。
最大可能也是留夠蠶種,剩下的蠶繭都直接剪了蠶繭,取蠶蛹來喫。
作爲優質的食品,這玩意兒的蛋白質含量高達百分之五十左右,是豬肉的四倍左右,就連脂肪含量也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跟豬肉不相伯仲。
更主要的是,豬肉要做豬肉脯什麼的太麻煩了,但是蠶蛹簡單的油炸之後,撒上調料就是不錯的零食。
哪怕只是最簡單地做個椒鹽,又或者放點鹽、辣椒粉和胡椒粉,味道就都不錯。
就是四九城這邊兒,應該很難搞得到柞蠶。
說起來拿來喫,那柞蠶肯定比桑蠶更勝一籌。
除了可以喫蠶蛹,還可以直接抓了青蠶來喫。
說起來結繭之前的柞蠶,比起豆丹那不知道要強了多少!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國內的養蠶業出現一批奇葩玩意兒,從蓖麻蠶到柳蠶等都被大力推廣。
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實際上,所謂的地大物博,完全可以擇優選擇。
國內大部分能養那些奇葩的地區基本也都適合栽種桑樹。
完全沒必要浪費土地去栽種蓖麻或者利用雜樹來養那些——當然需求蓖麻是另一回事。
但是,真的到了後世,小衆仍然只是小衆,這些東西基本也都被淘汰了。
蠶絲市場基本桑蠶一家獨大,就連絲綢生產和統計,也基本都只統計這個。
東北的確產柞蠶,但是最主要的用途其實是剝蠶蛹食用,並不是爲的出產生絲。
比如柞蠶主產區的遼省,八十年代以前,每年出口的柞蠶絲都能賺取上千萬美元的外匯。
但是到了二零一五年,出產了五點五萬噸蠶蛹,但是隻有百分之十左右用於生絲生產,剩下的全都被吃了。
(像我老家的市裏,曾經也有繅絲廠,大概九十年代下崗潮時候關閉了。
但是柞蠶養殖,一直到現在也還在繼續,要不是有政策限制,只怕這養殖規模還會擴張。)
剪破的蠶繭自然沒有繅絲的價值,最多也就是弄一些煮了拿來代替棉花做被子和棉衣。
李想國一邊規劃着,一邊開始挖掘溝渠。
挖下的泥土,直接就被收進靜止空間存放着。
這樣等着回頭完工了,再去填湖以及修田埂就好。
再有剩的土壤,那就暫時存在空間裏。
他也發現,挖下去兩米深,下面的底部儘管壓得比較緊實,但是也還是黑土。
也不知道這真的一直向下挖,多深才能到底部,有多深又是不是都是黑土。
挖掘的時候,他也難免有些感慨。
後世就連黑省的黑土層都在不斷失去,甚至很多地方已經連下面殘積層和半風化層都露出來了。
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損失。
只怕再不到一百年,北大倉這詞,甚至黑土地這個詞也會徹底消失在歷史中。
要不是太過顯眼,他都想着把菜園裏的土層完全置換一下。
畢竟四九城這裏的土壤本身就是棕黃土,這樣換上黑土,太顯眼了。
就是不適合真的直接置換園子裏的土壤,畢竟四九城的土壤顏色就不是黑的。
真的換了倒是顯得太顯眼了。
但是摻到裏面,倒是也可以改善下土壤肥力。
尤其可以中和下酸鹼度。
畢竟黑土含有腐植酸總體呈酸性,跟園土混合起來,想必也能讓菜園土壤更趨近於中性。
也更適合很多蔬菜的種植。
也就是沒挖機或者推土機,要不然就這點兒活兒最多來個半天就能完事兒。
可惜現實是隻能靠着自己慢慢挖。
不過自己就是時間多,只要小心點別再把手磨破了。
快慢倒是完全不在意,權當着鍛鍊身體了。
他也覺得,似乎那個人屬性後面的數值並非沒有意義。
至少自己現在的力氣,至少也比之前大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而且,隨着自己鍛鍊和成長,力氣自然也會越來越大。
要是這樣下去,是不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到“力拔山兮氣蓋世”?
話說,很多信誓旦旦聲稱“原着”傻柱是許大茂收屍埋葬的。
也不知道他們想沒想過一個問題,在他們那小說裏,難道許大茂不更應該像是豬腳嗎?
數九寒天,許大茂一風中殘燭的老頭兒,都能隨便把被野狗啃了的傻柱給埋了。
那可是比生鐵還硬,韌性更高,鐵鎬刨上去,很可能只能刨個小洞的的凍土。
哪怕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想在凍土上開個墓穴,就算藉助風鎬、油鋸這些工具,沒幾個小時也下不來。
人就剩一口氣的許大茂,都能隨便給傻柱修個墳。
更敢連警局都不去,直接隨便找個地兒直接就埋人。
你就說他一方面有着力大無窮的隱藏屬性,二來還能罔顧法律。
這樣的屬性,哪個還不比他“一血達人”的稱號更牛逼,是不是天命豬腳?
除了這個,還有小說裏面寫豬腳空間沒土沒水。
就那麼寒冬臘月,隨便跑到野外,都能咔咔一收一大片。
跟人家相比,自己這土不從地上挖下來,就不能收起來的垃圾空間,簡直弱爆了。
不過說來,那能野外收土的豬腳也是個廢物。
都牛逼到那樣,那又哪兒用得着折騰種田。
作者不知道有遊戲叫《黑洞大作戰》?
直接把整個四九城,刮地三尺全都收到空間,一個人佔了四九城加冕爲王多好!
天天跟四合院裏面幾個小卡拉米天天拉扯很有意思?
挖了半天,李想國也發現,相比跨院裏面,這空間沒樹根草根更沒有石頭和建築垃圾,挖起來真的輕鬆多了。
他覺得要是自己真的拼死了幹,估計外界的一天時間怎麼也能挖個幾十方,最多有個兩天就能全都完事兒。
畢竟自己這又不要扔土,挖下來就能收掉。
等着搬運過去,直接放出來平整田地,再修一下田埂就好。
當然因爲都是乾土修的田埂,還要在放水泡田以後再檢查,把滲水的地方修整一下。
不過就這麼一百多米田埂,難度自然不大。
他也打算最多三天內把稻種下地。
另外就是,還得去買幾根陶管,埋到跟湖水隔開的地方。
以後通過陶管引水,既能避免流水沖刷河堤,也方便以後設置放逃設施,比如找塊鐵紗什麼的包住管口,這樣就能避免魚蝦穿過陶管進入湖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