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學習場地
……
而在另一個地方,
秦長青已比預定提前到達了校址。
在他隨同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所有必要的報到登記手續,併成爲一名新學子。
時分還尚未抵達巳時一刻,
教書的導師和其他學生亦未到,
老師隨即帶領秦長青進至空教室並指定一個後方桌子作爲固定學習場地。
置身在這個教室之中,
秦長青感受到一陣似曾相識而又有些陌生的氛圍,
坐在地上,
他前面的桌子擺好了課堂必需的學習用品——
皆由學校提
見到令史走進,衆人忙起身,施師生之禮道:“**們見過令史。”
令史面若冰霜,手握竹簡,輕撫鬍鬚,默不作聲。
目光在房間內巡視一圈後,他轉身,在木板上沉穩地書寫了一個字。
灋(fa)!
這位令史名爲枯。
十年前,他入學於學室。最後一學年實習時被譽爲最優學生,卻意外地拒絕了學室安排的助手職位——本是一個極佳的職業跳板,如同後世祕書般的位置。然而,他卻毅然決然留在學室成爲了一位實習教師,再經過三年教學之後,正式轉型爲令史。
儘管很多人對枯沒有接受更高級官位而感到可惜。在古代,秦代時期,官員職位需要達到六百石以上纔算長吏,意味着縣級以上行政長官或是更高等級如太守。
助手的職位實際上相當於近侍祕書般的地位。這種推薦對當時的許多學習者都是難得的榮耀。但他放棄這一大好機會,一心沉浸在教育和法律之中,相比之下,那些曾經同儕的學生們已晉升至更高位的地方領導,例如太守、縣令等職位。
不過,令史枯毫不在意。
他全神貫注研習秦律,並未受到仕途**的影響,被不少人士視作特立獨行之人。儘管這樣,枯的教學實力依然受衆人肯定。
寫下“灋”字後,枯並沒有馬上講解。他回想到上堂課的內容並問:
“還記得上次所教的內容嗎?”
四下裏響起應答之聲。
“回令史,**尚未忘記。”
“爲吏之人,必須謹守權重與規則,來事無誤記......”
這陣陣朗朗之聲中,秦長青顯然與衆不同。由於學室內斷斷續續的教學進度,作爲後來的新生,長青已經落後了不少。因此面對衆人誦讀,長青一時之間難以跟上。
枯察覺到這一點,但是沒有深究。
等其他學生讀完後,他繼續說道:
“自入學以來,我們的讀本爲史內騰編寫的《爲吏之道》。”
“任何爲吏之人都必須精確廉潔,堅持公正,具有細緻無差別的審視,頗具隱祕的洞察力,並保持寧靜,謹嚴執行獎懲制度……。”
接下來,枯詳細描述五項良好的吏官品德以及需要極力防止五項缺失。
當枯再次誦讀這些條規之時,很明顯他是試圖幫助新生了解過往內容;長青起身向老師鞠躬表示感激。
講解完畢後,枯望向那塊書寫着灋字的木板說道
“現在我要向你們介紹的只是一個字。”
‘灋’
“這字包含了三種組合:一水(shui),一隻神獸(zhi)和去。有人能夠解其中的意義嗎?”
雨聲落下,房間內立刻陷入寂靜。
枯的眉毛緊縮。
就在衆人陷入沉默之時,秦長青憑藉他對文字的認知及記憶,對這個“灋”字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猜測。
凝眉不展之下,枯大聲責問
你們是不是都是死腦殼?沒有任何反應。難道對學過的這麼多字一無所知?難道連去這個字都不知道麼?將來要做官做事,怎可能連這些基礎都沒有
在一陣訓斥之後,終於一位面色通紅的青年站出來發言了。
“請令史言詞不必太過嚴厲。”
“閬即使才識有限,也會勇敢嘗試解讀。”
他分別解釋氵代表水,而廌代表一種獸,並且解釋了其綜合意思。
對此枯十分欣慰並邀請他人表達觀點。
隨着他的話語,學生們漸漸活躍了起來,更多的人加入瞭解釋和討論,哪怕有些看法帶有揣測性,枯仍然都給予了正面的反饋。
隨着教室內學術氛圍變得愈發活躍,秦長青對令史枯的敬意也逐漸增加。
這確實是個優秀的老師。
教學方法生動有趣。
他特意採用激將的方式來激起這些十七八歲少年的鬥志,目的正是爲了讓他們釋放天性、敢於直言,以便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作爲令史,他對“灋”字的真實意義瞭然於胸,並且也深知這羣識字有限的學生們談論這字的意義幾乎是對牛彈琴。但是,他的目的在於讓他們開口表達。
不管他們的答案多麼離奇,他也予以認可。
這種胸懷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隨着時間的流逝,屋內的學生們都紛紛站出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剩下一個人沒有說話:秦長青。
此刻。
在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秦長青身上。
但是當看到秦長青那張生面孔,其他學生產生了不少疑惑——以前在學室裏從來沒有見過秦長青這個人。
秦長青起身施禮說:
我是剛入學的學生秦長青,在此拜見令史。
見過各位前輩。
“對於‘灋’這一字的三部分,我的見解有所不同。”
“其中,氵意味着水準、公正。”
“廌在古老神話中是一種可以辨明是非曲直的單角神奇生物——獬豸;聽說這種神獸若認定有人犯罪便會用頭上的獨角戳這個人,此處則指法官。
去代表剔除、驅趕的意思。
按照我的理解,這個灋的含義應該是:這種神獸能夠明斷,形似牛,獨角,在遠古時期被用來決斷是非對錯之人。“
直白一點地說:假如有犯罪嫌疑,那麼作爲一名公正的執法官,我們應當不偏不倚地做出裁判,找尋出真正違法者,並加以清除。”
這就是‘灋’的真正意義!”
令史枯撫須微笑,點了點頭,隨即搖了搖頭說:
“你的解析對,但又不盡然。”
水自上而下流淌的“氵”,也象徵法源自高層。
你們以後作爲秦官,將全都是法律實施的執行者。
作爲上游的各位,平民處在你們的下方,你們作出的一切判斷都將直接左右百姓的生活境況。如果你們作出裁決的時候缺乏公正之心,那灋就會變成了罰,更嚴重的情況,就成了伐’。”
說完,
他就在面板上寫出兩個大大的漢字——罰和‘伐’。
令史枯沉痛地說道:天下安寧與穩定的關鍵就在於你們。假使你們違背了法律精神,那灋就變成了‘伐’或是‘罰’了;未來在執法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決定都需慎重三思而行,不能草率枉法。”
衆人聞言心生警惕,立即莊重起來,共同鞠躬道:
感謝您的教誨!
“你們是不是都已經牢記於心?”
“保證謹遵教導,時刻銘記心中,並永不忘記!”
他滿意的點了一下頭,“下課吧。”
下課鈴聲響起,此時秦長青才發現不知不覺已過去了一個多時辰;而且關於‘灋’的內涵也深深地鐫刻於他們的心坎上。
休息期間,
大家開始相互聚集在一起,談論起這些日子發生在咸陽城中的新聞,探討關於令史枯講授的內容,還有一些在請教前面所學的知識。
課堂上十分熱鬧,秦長青揉搓了一會大腿尋找舒適的姿勢坐下,秦國時期並沒有像後來常見的座椅與板凳,人們普遍習慣跪坐着。
在地上鋪一張墊草做的席子,雙膝靠近合併雙腿,將膝部貼緊地板,並且臀坐在後腳跟上方,雙掌放置膝部支撐。
長時間維持這樣的姿態令人感覺不舒服。
但是在那個時代的社交規範中這就是禮儀的一部分。
如果您隨性地坐臥地上或雙腿隨意分開坐着——這在當時的風俗中被視爲是對對方極其不尊敬的粗鄙行徑。
在課堂中沒有人敢於胡亂移動自己的身軀。
唯有當課程結束後,在休息期間才能舒展肢體。
揉了揉大腿之後秦長青開始環顧四周打量着他以後同學習的人;他們穿戴與他類似-棕色粗布長衣以及額前環繞綁帶,均爲未獲封號的普通人。
只有右側有兩個穿戴高冠大袖的年輕人例外,他們是儒門學者,秦長青還記得他們,此前當令史枯提問時這兩個人是給出最好答案的人。
然而儒學者總是帶着高傲,堅信自身的博學超過任何人,根本不將其他學生放在眼裏,完全沒有想要與其他同學互動的意思。
只管在那邊互相交流笑語。
注視了幾秒之後
“我其實是膚施縣的學生,後來我祖父在‘上計’考覈中被評爲最優,因此獲得一級爵位,從‘不更’升爲‘大夫’。因此,朝廷頒下了牒書,要祖父在‘上會九月內(史)’任職。”
“我也就稀裏糊塗地來到了這裏上學。”
秦長青微微點頭。
秦朝的“大夫”並不像春秋時期的官職那麼顯赫,它只是一種中級爵位。
閬,只有名沒有姓。
這就意味着他並不是出身於貴族家庭。
他的父親能夠從上郡調到內史郡,完全是因爲個人過硬的能力。
這對於閬來說是一份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