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內心不甘
“由此引發了司馬昌的內心不甘。”
“認定兒臣不公使得其家族蒙羞受挫。”
“兒臣那時選擇了緘默迴應。”
“類似想法者遍佈朝堂,他們始終堅信自己的家族應當享受至高的權力與身份。一旦感受到不公便會怨恨朝廷。”
“兒臣受到衆多批評正是因爲揭示了朝中衆人隱藏已久的思想以及動搖了他們長期以來高枕無憂的心安。”
“對兒臣心存不滿和憤懣的人比比皆是。”
“雖秦國統一六國有年,許多人尚未覺醒這一變化。”
“時移事異啊。”
“許多六**室依然懷抱着復國的奢望;秦國的**們則期待憑藉軍功封侯加官。從而成爲新生代的權貴,其權勢遠超以往任何舊貴族,真正的無價珍稀。”
“在這種驅使下,各國殘餘之流反對秦制,而朝中之士陽違而陰附。有時曲解政策以期引起**迫使陛下讓步,好謀其自私的目標。”
“因爲他們慾望得不到實現的緣故。”
“人性難以滿足且貪婪非常。唯有貴族觀念一日不死,我國難以完全穩定。”
“因爲總是存在那些想要躋身新貴之列的人羣。企圖凌駕於常人之上並讓家族像秦王室一樣屹立不動,持續掌控全局。”
“假若父皇追究罪責,兒臣不願認領。”
“因爲在兒臣看來自身未曾有過誤。誠然行爲有違律法之處,法則是當權者表達意旨的方式,結果達成即可,無需過分苛責。”
“通過將楚境之貴人現實的教訓告訴所有人,時代變了!”
“若仍抱持陳見,那真是幻想空談。此行正是爲了向普通人對於現在尚書司中的事物來說,它們對他如今的境況已經無關緊要了。扶蘇手上的那些圖紙雖難以模仿,但是許多更爲重要的仍然掌控在尚書司手中。
聽到這些話,
嬴政微微點頭,
淡淡說道:
“有這番心態,的確算是豁達。”
“你覺得真的能夠消除所有的舊貴族勢力嗎?你可以剷除六國的貴族,可你能抹去人民心中殘留的貴族思想嗎?”
秦長青嚴肅地回答說:
“兒臣不清楚是否完全做到。”
“但是兒臣清楚一點:”
“至少我們努力過。即使最後結果不盡人意,我們也爲未來留下了經驗和答案。一味退避反而容易陷自身於危險,那時候纔是真正的危局。”
聽到這些,
嬴政並未多言。接着他問道:
“這段時間以來,我收到了關於你的上百封彈劾狀紙,你覺得應當如何處理?”
長青
秦長青的眼神微斂。
冷靜地迴應道:
“兒臣認爲朝官們的控訴並不值得擔心。”
“他們實際上往往不明白自己真正爲何作爲。”
“他們是帝國的大臣,與秦國休慼與共,實際上他們無法真正叛離秦國的旗幟。”
“之所以目前情緒激動,主要是他們不認可現行的統治機制。”
“在大秦,一切權力源自於**,萬民平等!”
“官員們的期待非常單一——”
“那就是權益!”
“當年如王翦這般的將領在您手下作戰時亦感嘆難以晉升。”
“每個人都希望其成果被認可並轉換成實權!”
“如果他們獲得高位便會感到滿意與感激。”
“反之則認爲被**和朝廷忽略,因此不滿的情緒產生。”
“當前,不少官員們受到了他人蠱惑,做出對抗之舉。”
“現今朝廷內許多決策實際上都隱藏着他人的操控痕跡。無論是最初的土地分割倡議,還是後來的法令變動,背後總有力量推動,而大部分大臣並未發覺。”
“現在衆多官員紛紛譴責孩兒的決定。”
“但是恐怕連他們都找不出具體理由。”
“僅僅泛泛指出孩兒違反法規。但實際上這類事應交給專門部門處理。這和大臣又有何關係呢?”
“在孩兒來看解決之道並不是很難:給予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恢復理智。”
然而,
嬴政的面部露出了幾分冷漠,
並不完全認可他的看法。
輕描淡寫道:
“你所說的冷卻是何意呢?現今針對兒臣的所有反對意見日益劇增,並且不單單侷限於朝廷官員,各地行政人員同樣加入了進來。”
“只因爲你影響了當地傳統秩序而使農民獲利。這種狀況引發了更廣泛層次不滿之聲。”
在這種情況下,你能指望多少人真正靜下來思考?甚至又有幾多人真的願意去靜心?
面對這些,
秦長青深深呼吸後說道:
“孩兒瞭解情況,”
然而無論官員或地方人員的反應都屬於感性層面。最終決定權依然歸朝廷所有。
並且……
衆人本質上均受利益驅動。官員也是如此
此際他們的激烈行動也在於追求某種好處。臣推測,許多朝臣可能傾向於扶立大皇兄;爲了未來的榮華富貴纔會竭盡所能地爭取,由此看來:
面前所謂困難不過是表象問題。不過在特定人羣刻意推動下,引致其它人跟風行事。若長時間沒有明確裁決結果,這些人必然會失去耐心,並考慮退出爭鬥;
畢竟人們本質上都是實際的,因此他們全力進攻。
因爲他們深知當下皇儲之爭只有我和大皇兄二人蔘與。
傳言認定:如本次事件使我受到影響,那無疑爲皇兄上位創造條件。
於是,他們纔會不惜一切代價對我發難;以期望從新的政權獲得獎賞。
###第43章
“但若儲君之位仍然高懸不決,甚至連陛下也不願意表態的話,他們費心勞力所做的一切卻沒有任何迴響,內心難免會生退意,不願再輕易涉足這場爭奪。”
“微臣以爲眼前的紛擾只是表面功夫而已。”
“虛張聲勢罷了。”
秦長青的目光依舊淡定,華聿的態度從容自若。他此刻異常鎮靜,彷彿仍身處驪山的竹樓中,面對始皇時並沒有將對方當作父親,而是視其如同舊日的秦長吏。
他接着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