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信息充分
即便如此,更多的資料和更多人員仍難保無失。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條件差了許多。
繼續閱讀下去——他們在古城找到一密封石匣,沒有鎖眼,毫無跡象顯示如何打開。
衆人推測紛紛,但都無濟於事。
有人建議強行打破石匣,卻擔心內部可能含有破壞性裝置。
最終交給瞭解決難題高手——譚家人。
譚家經過一番努力最終在深夜將石匣打開,並且付出了慘重代價。
其中一位譚家人當場身首異處,只剩下下半身殘肢,這一情景驚嚇到衆人,讓大家更加害怕石匣內的祕密究竟隱藏了多麼大的
因爲視角受限,帳篷外面的人看不清斷口的具體情況,但從整體上看,那副情景顯得極爲詭異,彷彿此人從未有過上半身一般!
陳大當家此時面色慘白,神情大變,站在石盒後面,單手壓在盒蓋上,緊緊封閉着盒子。
場景太過異常,外圍的衆人一時都不敢進入帳篷,連陳家的人都不敢輕易靠近。
直到另外三大家族的首領趕到,場面才得以控制。
他們先驅散了圍觀者,並帶走了嚇得失神的幾位族人。
接着,四大家族首領進行了整整一夜的祕密會談。
除了當事人要麼陷入瘋狂,要麼守口如瓶外,其他人無從得知石盒內到底裝着什麼,也不知曉當夜談了些什麼內容。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見過那隻石盒。
這起事件後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從巴梅爾古城前往湛桓古城的通道。
通過隧道到達王城地下後,四大家族分擔了任務,由唐家和聶家帶頭探索,袁家居中配合,陳家負責墊後。
這種分工讓陳家人極不滿。
探寶如同作戰,帶隊的人雖面臨風險,卻也能獲得最大的收益,而後衛的角色則幾乎沒有機會分享到重要的發現。
然而令衆人意外的是,脾氣暴躁的陳大當家這次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使得家族成員們摸不着頭腦,也無人敢質疑,只好接受現狀。
不久後,他們進入地下時遇到了一個岔路口。
手中的地圖無法明確指出哪條是正確路線,大家商議之後,派出了兩個探路小分隊分別沿兩路前行。
可惜第一個小隊久久未傳回消息,隨後第二隊人前去尋找。
但很快,第二個小隊就驚恐地報告:前面的人都被黏在了一起!或是直接被碾成了肉團。
那些變形、殘缺的面孔讓人膽寒,許多人見狀當場嘔吐或痛哭出聲。
儘管每個人都是各大家族挑選出來經驗豐富的好手,但這番景象還是讓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不知誰低聲說了一句,“快走!”
衆人立刻反應過來,爭先恐後逃跑。
就在他們狂奔之際,身後傳來一陣異響,走在最後的人慘叫連連,其他人聞訊腿一軟,拼命向前跑。
最終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倖存者返回營地。
同一時刻,另一路隊伍傳出巨響,濃煙升起,裏面慘叫聲不斷,最終無人生還。
面對如此情境,在場所有人都意識到這裏可能是他們所經歷過的最危險之地。
特別是四大家族領頭人及隨行高手們都明白自己從未經歷過這樣可怕的事情。
經過這場劫難,原本龐大精幹的隊伍變得殘破不堪,唯有始終保持警戒狀態且損失最小的陳家人略爲慶幸。
於是,實力保存相對完好的陳家自然肩負起探路的重任。
陳大當家趁機與本家人甩開了其他同行者,並轉向偏西方的路線,直至走出地面,發現另一座古城出現在眼前。
陳家成員不明緣由,但陳大當家卻胸有成竹帶領大家直入新城,其**風格既帶來了效率又造成了溝通阻礙,因此衆人儘管疑慮也未發聲。
當晚稍作休息。
次日凌晨,某陳姓成員被陳大當家喚醒,並被告知準備一同前往古城內部。
奇怪的是周圍並無其他人影出現。
這時有成員問及“這是哪裏?爲何這般急促?”
通常嚴厲的陳大當家卻平靜迴應:“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見到陳大當家異常平靜,衆人都感覺到事有不尋常之處,便隨之步入古城內的黑色高塔。
根據這些記載可以推斷:當年這羣探險家來到的應該就是現今我們所在的這座古衛城,並進入了眼前的黑石塔。
我們瞭解了大概的來龍去脈,但後續的故事對於我們的生存尤爲重要。
據下述文獻記敘,當他們踏入此地之後很快就發現,進來時的道路已消失無蹤。
他們也遇上了絢麗多姿的幻彩光斑(實則是幻玉髓的奇異效果)。
即使對機關學精通之人也未能抵禦**。
據描述,將近一半人被幻光彩芒迷亂心神,並迅速被吞沒於牆壁之中。
剩下的人驚慌失措。
而見多識廣的陳大當家識別出幻玉髓後立刻告知同伴們遠離這些光影,同時專注於一處以紅沙繪成的奇特圖案研究起來。
隨着時間消逝且多次失敗後,衆人愈發煩躁不安。
第二天開始食物短缺成爲棘手問題。
到了第三天早晨醒來時他們驚惶地發現,所有四周牆上盡顯出同樣的光點
瞬間,那羣人呼喊着涌向了閃耀奇異光芒的幻玉石髓,剩下三人拼盡全力想要阻止他們,然而無濟於事。
人們根本不理會他們的勸阻,紛紛不顧一切地衝進了石壁中。
第七十七章美麗而致命的
與此同時,剩餘三人心如刀割,目睹着一同經歷過風雨的同伴們慘死在石壁裏,有些人甚至有所清醒,企圖轉身逃出,然而只探出頭部或四肢便被定住,發出絕望的尖叫。
一時間,這裏宛如修羅場,倖存者們哭泣嘶喊,完全陷入了絕境。
唯有譚家首領還專注地看着石臺上的圖像,彷彿那是他唯一的歸宿。
三人中,有一人保有一絲理智,並在此情形中竭盡生命最後的力量記下了這段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