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章 少年中國

作者:浮沉的命運
北面的戰事如火如荼,“夏季攻勢”已經結束。藉助於“閃電戰”的迅速,以及夏日的炎熱,在燕山府和西京的女真大軍反應過來之前,攻城略地,恢復了三鎮。

  如此炎熱的天氣,女真大軍大概率不會南下,除非,馬背上的女真勇士不再怕熱。

  北地戰事繼續的同時,民政上的改善也是同步進行,而諸事之首,就是宣撫司推出的義務教育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纔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基本,而人才從那裏來,則是出自教育。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用這句話來形容宣撫司目前的所作所爲,再也恰當不過。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出掌握實學、經世致用的有用之才,而不是隻會談詩作詞、誇誇其談的無用之輩。

  不尚空疏,務求實用之學問。軍隊需要職業軍官和軍人;發展工商業,尤其是工業需要“術業有專政”的工匠和技術人才;而貫穿其中的知識則是實學,比如算學、地理、農學、財會、刑法、律法等專業知識。

  這便是兩河新建學堂,興辦義務教育的初衷,兩河需要專業的人才。

  不過,宣撫司廢除科舉取士、改以新式學堂、興辦教育的風聲不脛而走,很快在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新式學堂,義務教育。”

  王鬆說出這話的時候,堂中的幾人都是一陣驚詫和喧譁。

  “各位,你們說,大名府中,不讀書的孩子多嗎”

  李若虛一愣,隨即嘆道:“民生多艱。金人肆虐兩河、河南、兩淮、陝西,即便是江南各處,也是糜爛不堪,難民無數。百姓喫都喫不飽,哪還顧得上讀書啊!”

  王鬆深深點了點頭,沉聲道:“李公所言甚是,本官是明白這其中的苦處了。”

  他看着懵懂不知、錯愕的衆人,沉聲道:“本想讓這些孩童上學堂,心中有些想法,還望李兄多多指教!”

  李若虛肅拜道:“相公只管名言,在下洗耳恭聽。”

  “義務教育,整個兩河之地,6-13歲,相公莫不是在癡人說夢”

  王鬆的話剛一說完,李若虛的眼睛一下子大了起來,旁邊的黃縱、郭永幾人也是目瞪口呆。

  李若虛遺憾地搖了搖頭。看來,商鞅的馭民五術,王鬆是徹底要棄之如敝履了。

  “李公,癡人說夢,豈是我王鬆所爲。要想“富國強兵”,就必須興辦教育,發展軍事。教化司,不如改爲教育司,職責所在教化育人,開啓民智。你意如何”

  王鬆自然知道“教育強國”的道理。只有大力地推進國民教育,增加教育上的投資,幾代之後,不僅能成爲世界強國,也許會統治世界的未來。

  “相公,兩河之地,民衆四五百萬,適齡學童當在八九十萬。每所學堂千人,也得百所左右。光是要建的學堂,就是天文數字。”

  郭永吸了口冷氣,咂舌不已,他也爲王鬆的這個計劃震撼不已。

  “就說這學生的桌椅,兩人一套桌椅,就是四五十萬套。書籍、教師、所需用度,相公可知這得多少銀子嗎?”

  黃縱怔了片刻,也是加入的進來。

  “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義務教育辦下去。”

  王鬆沉聲道:“房屋可以選擇官府的舊宅和名下屋苑,桌椅板凳也是一樣。所費只是書本,先生薪酬。花費雖然不菲,但無論如何也不會傷筋動骨。”

  人才的匱乏,使得軍隊的素質一直沒有質的改變。也正是因爲人才的缺乏,使得火器開發進展緩慢,來來回回還停留在那幾個直炮筒上。

  而這人才的匱乏,正是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以大宋現在的文化科技,只要在教育和科技上加大投資,結果會讓人非常期待。

  “各位,教育之重要,非短期能看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許有生之年你我也看不到中華的進取,但將來有一日,中華一定能震驚世人,名揚天下。”

  衆人面面相覷,李若虛苦笑連連。王鬆一旦決定,誰也不能更改,他也沒有理由去反對。

  他倒是想看看,這開啓民智以後的中國,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王鬆嘴裏侃侃而談,衆人都是如癡如呆。王鬆思維跳躍的太快,衆人一時跟不上他的速度。

  “若是沒有去做這件事情,你我就是整個民族的罪人,即使別人原諒了你我,我等也不能原諒自己!”

  正如後世腓特烈威廉三世所言:

  “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爲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

  如果說,辦教育而辦的中華亡國滅種,那也只能是好好的經,讓人唸錯了。

  中華不僅有義務教育,也要有尚武之風。義務教育是爲了開啓民智,上午之風則是爲了催生民族精神,兩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

  建立令人滿意的國民教育制度,強迫兒童義務教育,讓中華走上了正確的發展路徑——教育革命-政治革命-工業革命,也讓中華這個“義務教育先行”的國家,成長爲12世紀的超級強國。

  這就是王鬆的心願,也是他的目標。

  “中華學堂”開學典禮,校園裏高官顯貴、社會名流紛紛到場,校園裏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全部由街道司的公人守衛。

  親自送孩子到學堂的父母,也都親眼目睹了這一盛況。

  1000多名適齡兒童,人人身穿一身由“中華學堂”發給的、胸前繡着“中華學堂”4個字的黑色長衫校服,手裏捧着疊好的一件黑色短裝校服、一個同樣繡有“中華學堂”四字的綠色書包,站在教場的高臺前,等待着開學典禮的開始。

  忽然,人羣中有人大聲喊道:“王相公來了。”

  衆人一起轉過頭去,只見擁擠的人羣中,王鬆滿臉笑容,一邊向人羣揮手打着招呼,一邊走上臺來。

  歡呼聲、吶喊聲不斷響起,人人臉上都顯露出了激動的神情,許多人歡呼雀躍,只爲看到這位大人物的出現。

  “同學們、百姓們,今日乃是“中華學堂”的開學典禮。本官謹代表全校的老師們、同學們,歡迎大家的到來。”

  長年累月的軍民演講下來,王鬆已經習慣了這種場合,也顯得遊刃有餘。

  李若虛看着學生身上的校服,想到那些嶄新、堆積如山的課本,心裏面隱隱作痛。

  幾十萬貫錢,就這樣輕輕鬆鬆地花出去了。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飾之美,謂之華,此爲華夏。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我華夏泱泱幾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這都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

  聽到王鬆說到了民族的驕傲,下面的一衆讀書人,包括那些官員,都是露出了一絲得意之情。

  “自大宋立國,便飽受北方遊牧民族之侵擾。自宣和年間以來,吏治腐敗,內有義軍四起、盜匪橫行,外有番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流離失所,屍橫遍野,我大宋已到危急存亡之際。”

  王鬆面色凝重,繼續道:“學堂門口石碑上的六個字,犧牲、責任、民族,便是對同學們的要求。你們都是民族的將來,要爲民族的強大,擔起自己肩上的責任。你們要把恢復民族的光榮作爲使命。學習時,永遠要記得是爲了自己的民族,爲了民族的強大!”

  王鬆離開高臺時,熱烈的喝彩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許多人都是發自肺腑地激動。

  只有王鬆身邊的幾個幕僚,個個面面相覷,苦笑不已。

  盛名之下,其實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你們幾位,就不要愁眉苦臉了。一個個跟家裏丟了金銀財寶一樣,臉色太難看了!”

  看到李若虛們個個強顏歡笑,王鬆不由得打趣道。

  “相公,你說的輕鬆,光是這些課本,還有你搞的那個“圖書館”,雜七雜八,一下就是幾十萬貫錢。再這樣下去,宣撫司就只能喝粥了。”

  李若虛的話,讓王鬆哈哈大笑。他拍了拍李若虛的肩膀,大聲說道。

  “喝粥之前,我先請你們去好好喫喝一頓,先頂上十天半個月!”

  郭永也是笑了起來,他搖頭道:“王相公,恐怕你的口袋裏沒有銀兩。還是我今天請客,大家隨便喫喝,只要不讓我傾家蕩產就行!”

  他本來就家境殷實,加上是大名府知府,手頭要寬鬆的多。

  “相公,下官以前買書,花費不知多少,你辦的這個“圖書館”,書籍便宜,給下官省了不少銀子,今日剛好用上!”

  郭永喜歡藏書。宣撫司教化司新近印刷的各類書籍,字跡清楚,裝板精良,倒是彌補了他許多書籍的不足。

  “看來今日不用我破費了!”

  王鬆哈哈笑道,同時也是出了口氣。耗費了無數錢財、人力物力,這新的學堂,終於是辦起來了。

  學校裏分完班,教師們把一摞摞的課本,發到了孩子們的手裏。

  傅自修顫抖着手,打開“國學”第一冊的首頁,就是那一篇卷首語,由大名鼎鼎的王相公所做的“少年中國說”了。

  同以往的所有古籍不一樣,這套書裏的文字都是自左向右、橫排讀寫,並且加入了標點符號,和外面圖書館中的一模一樣。而不是原來的從右到左,豎排編寫。

  “中國,華夏也,居世間不知凡幾。唐虞之郅治;秦皇漢武之雄風;漢唐之文學,何其巍乎!然自靖康之後,士人皆言世間已無我華夏,嗚呼,我華夏果無矣乎?吾心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故生希望……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不知不覺,傅自修被完全吸引了進去。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