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耕者有田

作者:左茂行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稅是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農民佔全部人口的約大多數。基於此,歷代封建王朝無不重視農業,以農爲本,重農抑商。

  但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是地主階級。爲了維護封建統治,維持窮奢極欲的宮廷生活,歷代帝王極力剝削農民。各級官僚表面上信奉“民貴君輕”的儒家學說,實際上卻和地主階級形成天然的同盟,並不真正關心農民的福祉。

  到了十九世紀中期,隨着玉米、土豆、花生的糧食作物的引入,國家人口激增。晚明時期,全國人口有近一億人。到了乾隆年間,人口突破三億。咸豐元年,即1851年,全國人口已達三億四千萬人。

  儘管引入了高產量的糧食作物,但清王朝並未及時改進農業技術,結果反而使農民更加窮困。人口增多,便要開墾更多的荒地。幾番刀耕火種之後,土地營養耗盡,土壤板結沙化,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洪水氾濫。

  一旦遇到天災,農民束手無策,官府又賑災不力,於是乎大量農民淪爲流民。對於這些流民來說,如果想活命,要麼加入會黨,要麼落草爲寇。

  康乾雖稱盛世,但徒有其表,人口雖多,民間卻非常貧困。到乾隆晚年,國家已現衰亡之象。

  論農民起義,舉其大者有雍正年間苗民起義、嘉慶年間川楚白蓮教起義、道光年間臺灣張丙起義、湖南瑤民起義、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等。

  到了咸豐一朝,捻子、太平軍、小刀會、回民更是頻頻起事,令咸豐寢食難安。

  在衆多農民起義中,以太平天國運動規模最大,綱領最尖銳,威脅最大。究其原因,仍是農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府、地主剝削,希望通過拜上帝教實現“耕者有其田”。

  歷史告訴我們,太平軍鼓吹“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以此吸引農民。但實際上,太平軍並未將土地分給農民,反而實行“聖庫”制度,將一切財物歸公,實質上將所有財物收歸以天王爲首的少數勳貴。

  火軍初到銅陵,如果說成立復興會是“修內功”的話,那麼推行分田到戶、爭取農民支持,則是“練外功”。內外兼修,缺一不可。

  1842年,不列顛國人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清廷開放魔都等五個城市作爲通商口岸。

  坐落在長江下游,且與魔都相距不遠的銅陵,卻和大多數縣城一樣閉塞,以小農經濟爲主。

  銅陵三面環山,剩下一面爲長江所隔,地理形勢逼仄,人口也不繁盛。就軍事價值而言,這裏簡直就是個“死地”。

  既來之,則安之。要想解開經營銅陵這步“死棋”,首先便是推行“耕者有田”,爭取農民支持。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調查,陳城等人仔細推敲,以最快速度推出了分田方案。簡單來說,就是沒收地主的土地,重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

  但分田到戶是件大事,關係到全縣數十萬人的生計。一旦操作失誤,可能會造成社會動盪,甚至會引起地主反彈。

  陳城本人親自主持“耕者有田”運動,先在老洲鄉做試點。這老洲鄉本是長江裏的沖積沙洲,地界清晰,農業生產關係相對簡單。全鄉共有百姓九百餘戶,六千餘人,共有耕地約一萬畝,平均下來每人僅有地一畝七分。

  實際上,老洲鄉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張姓、劉姓兩戶大地主手中。這兩家大地主共佔地三千畝。另有中等地主八戶,佔地約二千畝;小地主約二十戶,佔地約二千畝;剩下富農約有五十戶,佔地一千畝;中農勉強溫飽,近兩百戶,佔地一千畝;剩下六百多戶貧農、僱農,或無地,或少地,共佔地一千畝。

  對農民家庭成分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其佔有的土地數量。一旦劃分清楚成分,再統計出當地農田數量,分田到戶就可以實施了。

  不論是地主之前佔有的土地是多是少,不論之前的家產是多是寡、是巧取還是豪奪,地主家的土地以外財產可保留十分之一,其餘全部平均分配給當地的農民。

  分配土地以人口爲基準,乘以平均數。如果結過婚的夫婦離開父母,成立新的家庭,可以額外分給一口人的田地。此舉是爲了促成家庭原子化,避免形成盤根錯節的家族勢力。

  地主、富農也要給其生路,將其視爲普通農民參與分配土地。多餘的糧食、馬匹、鐵器要充公,收歸火軍所有。其餘的生產資料則分配給農民,無法分割的財產,諸如房屋、磨房等,則作爲村集體財產,改造成學校、村公所。

  對不同的人要區別對待。

  張姓大地主祖上是長江盜賊,平日魚肉鄉里,作惡多端,與金陵的李財就如一丘之貉。他和李財一樣組織了團練,借團練欺壓農民,民憤極大。在老洲農民一致要求下,陳城將張姓大地主公審槍斃。

  劉姓大地主即劉文秀,祖籍樅陽,因躲避洪澇舉家遷往老洲,據說是清朝文壇桐城派大家劉大櫆的族人。劉文秀有士紳身份,是個舉人,有個親戚在京城工部做官。

  劉文秀算是開明地主,在農民中很有威望。當火軍帶領農民前往劉家分田時,甚至有農民替他說好話。

  出乎陳城意料的是,劉文秀非常豁達,感嘆劉家和張家爭鬥多年,沒想到卻以這種結尾收場,此乃天意。

  況且,散盡家財分給貧民百姓,本就是他的願望。他主動捐出全部家產,帶領家族男丁加入火軍。

  陳城在老洲鄉五個自然村的基礎上成立了鄉公所,作爲一級政權組織,選派精幹力量充實鄉公所,指導底下五個自然村鞏固成果。

  在各個自然村成立村公所,由本村農民選舉產生所長。農村公所下成立生產互助組,主要是在農忙時互助協作;成立鄉兵連,閒時練兵,防範團練武裝死灰復燃,抵禦盜賊侵擾,戰時充任正規軍的軍夫雜役,擁軍支前;成立婦女協會,禁止婦女纏足,鼓勵婦女參與生產建設,甚至參軍;成立村小學,教導農民識字;成立村衛生所,爲村民看病……

  老洲鄉土改試點工作持續了三個月,總體上圓滿順利。鄉民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業生產積極性極大提高。

  老百姓真心擁護火軍,不僅表示要按照交糧完稅,還積極把年輕子弟送入火軍軍營,要求孩子好好服役,報答火軍軍恩情。

  陳城將老洲鄉土地試點成果形成經驗材料,抽調全軍力量,奔赴各鄉鎮組織分田工作,在年底前完成了分田任務。

  分田之外,還有其他意外收穫。老洲鄉附近的長江沿岸生活有不少胥民,所謂胥民就是一些以船爲家的漁民。

  他們很少上岸,不與岸上農民通婚,不得參加科舉,不得更改職業,極受農民歧視。疍民生活困頓,比老洲鄉上的貧農還要悲慘。

  爲了前往老洲鄉,火軍徵調了不少的漁船。這些胥民聽說火軍要分田到戶,懇求陳城接納他們,分一些土地給他們,好讓他們離開漁船,到鄉村土地上落地。

  老洲鄉的農民不歡迎他們。陳城只好把他們編入流民營,讓他們和流民一起加入我們的軍屯,開墾荒地,從事農業生產。

  這些疍民總算有了家,他們非常高興。陳城從疍民中選拔了一批青壯年,依靠他們的漁船,成立了一支簡陋的水營。

  老洲鄉土改期間,霍啓光率軍來訪。他質問陳城沒有天國詔令,爲何擅自分田。

  陳城說,天國倡導“有田同耕”,當下的分田豈不正是爲了“有田同耕”?

  霍啓光語塞,只好說,即便是這樣,大家也要恪守天朝規矩,不能自行其事,亂了陣腳。

  陳城反問他,老弟你參加太平軍是爲了什麼,不就是爲了能有塊田,能喫飽飯嗎?

  霍啓光沉默良久,說有朝一日若有人膽敢破壞老洲鄉的分田成果,他霍啓光第一個不答應,必率領全軍保衛老洲鄉。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