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孫翊巡軍
孫策渡江後,轉鬥東西,所向皆破,江東羣雄莫敢當其鋒,五六年間就統一了江東六郡,在這五六年時間內,孫軍不斷壯大,此時約有十萬之衆。
只是孫策在征伐江東的過程中,因爲現實需要抑或個人想法,對手下諸位將率實行授兵制。
即立下功勞的人孫策會授予其一部分兵馬,作爲其部曲,而後再命這些擁有部曲的將率鎮守各地。
孫策將將,將率將兵,這就是孫策採取授兵制的核心思想。
授兵制就是東吳後世爲許多人詬病的部曲世襲制的前身。
因爲授兵制的存在,江東兵馬雖有十萬之衆,但直屬孫策手中的並沒有十萬。
想起授兵制的存在,孫翊就一陣頭痛。
這就是個大坑,授兵制無疑大大分散了江東的軍事力量,歷史上的孫權就被坑的不要不要的。
授兵制長期來看就猶如周之分封制,弊大於利,肯定要改,只是現在孫翊根基不穩,暫時還不能妄動。
至於那被坑的孫權,他被坑也是理所當然。授兵制轉變爲部曲世襲制,就是他一手促成的,所以理應由他第一個嘗試惡果。
不過孫策也不傻,他雖然實行授兵制,但是他爲了防止以下克上,尾大不掉,每位授兵的將率兵馬都不多。
就算是他最信愛的周瑜,當初也才授兵二千餘人,就這已經讓許多將領眼紅,程普也因此對周瑜頗有微詞。
爲了對江東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十萬兵馬中,孫策手中就握有五萬兵馬,而且是十萬中最精銳的那五萬。
這五萬前身爲淮泗精兵,在佔領江東的過程中,不斷吸納丹陽勁卒等優良兵種,隨着孫策征伐四方,立下了赫赫功勳。
這五萬兵馬是孫策給孫翊留下的最豐厚的一筆遺產,全都是百戰老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
如果按照歷史發展,七年後,這五萬兵卒將在天才統帥周瑜的率領下,一把火燒燬了那曹丞相一統天下的夢想,
將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從不可戰勝的神壇狠狠拉了下來。
如今這五萬精兵就駐紮在吳縣城外十里的軍營中,孫翊齎夜而出,就是想穩定這五萬士卒的軍心。
只有這五萬精兵軍心穩定了,認可孫翊了,孫翊江東之主的位子纔算補上了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所以孫翊才特地留下程普,程普是江東資格最老的軍中將領,軍中的威望比孫翊不知道高了多少。
孫翊夜巡軍營,沒有這樣的軍中老臣隨從,終是不妥。
十里的路程,說長也不長,只不過半個時辰,孫翊和程普領着一衆親衛已經來到這座龐大的軍營外。
這是孫翊第一次看到如此氣勢磅礴的軍營。
五萬人居住的營帳猶如一小型的城市,偌大的軍營由木質的的壁壘包圍起來,壁壘外三步處放置着削尖的拒馬。
可別小看這些拒馬只是木質的,製作拒馬的木材先削尖後,再由火煅燒,這樣一可放置木材腐朽,二則大大加強了拒馬的鋒利性。
在孫翊眼中看來,黑夜籠罩下的若隱若現的這些拒馬,就猶如一把把長槍在外拱衛着軍營。
拒馬外則是兩丈多高的營門,軍營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在營門的銜接處都設有轅門。
轅門高達四丈,轅門旁各樹立着兩座望臺,臺上有兩名士卒進行觀察警戒,若有敵軍來犯,就會敲響望臺上的鑼鼓,以此來告知軍中同袍。
除了這些之外,轅門前十步處挖有三丈寬的壕溝,壕溝兩丈深,底下佈滿了木刺,若不慎掉入其中,登時就是萬箭穿心的下場。
要想越過這道壕溝,唯有軍營中的士卒放下吊橋纔可通過。
在孫翊來前,程普已經派人來營中通報,因此孫翊到的時候,吊橋已經放下,孫翊和程普駕馬踏着吊橋緩緩進入了營內。
馬蹄踏在吊橋上的咚咚聲猶如戰時的鼓聲,孫翊向營內走去,就像往一個隱藏在黑夜中的猛獸的口中走去,
進入轅門後,在孫翊腳下的是一道寬闊筆直的道路,道路兩旁林立着無數營帳,整個軍營中燈火通明,道路兩側的營帳就像隨時會撲出來的猛虎一般。
幸虧後世每年閱兵都會看,這讓孫翊的心裏承受能力高了不少,不然的話,就可能支持不住了。
太壓抑了!
這條路直通軍營中的主帳,那是平時孫策軍中議事之所,但還沒走到主帳,孫翊就看到前方站立着數十位穿盔帶甲的男子。
程普快馬一步來到這羣男子身前,言道,“少主來了,你們還不參拜。”
十數位男子聽到程普的話中,齊齊下跪,口中大聲喊道,“吾等拜見少主。”
孫翊此刻正好撥馬來到身前,數十位鐵血將領的參拜聲似乎帶着一股血腥味向其撲來。
孫翊語氣溫和得應道,“諸位爲吾孫家看顧這軍營,諸位辛苦了。”
“職分所在,不敢言苦。”
孫翊聽後滿意,示意諸將起身。
今日因爲孫策遇刺,所以張昭以將軍府長史的身份下令,今日軍營全體戒嚴。
不要看此時士兵大多都在帳中歇息,只要吳縣有變,孫翊手持虎符,不過半個時辰,五萬大軍就會聚集起來,隨孫翊馬鞭所指,踏平一切叛亂。
這要是孫策在,都不需要虎符,只要一聲令下,五萬大軍就能陪他捨生忘死。
隨後孫翊看向軍營中一處,手中馬鞭一指,問程普道,“程公,那是何處場所。”
孫翊指的那處地方是軍營內一處非常大的空地,空地中央高立着一處臺樓。
程普看去,拱手回答道,“啓稟少主,那處乃營中校場,校場處高臺爲先君出征時誓師之用。”
孫翊點點頭,轉而對還在下跪的數十位將率言道,“汝等現在就擂鼓召集軍中隊率、曲長,司馬等,令他們並諸君皆到那處高臺下等候。”
跪着的諸將不解,不知孫翊此舉何意,巡軍的話不是召見一下自己這些校尉、都尉就行了嗎,不過諸將並無遲疑,少主之命,執行就是了。
很快的營中鼓聲大作,整個軍營瞬間運轉起來。
而此時孫翊正在程普的介紹下,認識着下列的一應將領。
其中如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等孫翊特別留意了下。
他們這幾位將來會和其餘幾位被稱作江表十二虎臣,爲孫家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孫翊對軍營中的統兵將領有了初步的印象後,董襲來報,已經按孫翊的吩咐聚集了所有人。
孫翊朝校場中看去,此刻校場上彙集着千餘位人,而就是這千餘人,構成了五萬大軍的管理框架。
穩定軍心,不必要將五萬個人都聚集起來,只要匯聚起這些人,穩定住這些人,五萬大軍也就穩定了。
孫翊跳下馬,朝着校場中高臺而去,身後數十位親衛亦步亦趨,程普也隨侍在側。
在來到高臺下的第一層臺階時,孫翊就感覺到了身後聚集着了上千雙目光灼灼的目光。
孫翊的腳步一頓,身側的程普有點擔憂的看着這位尚顯稚嫩的少主,忍不住上前相扶。
在被程普扶住的那刻,孫翊心安了不少,但此時他腦中想起了孫策臨死前對其的傾心託付,想起了孫策臨死前對孫家的未來深深的擔憂,
“吾弟,當爲周武。”
“哥哥。”
想起孫策,孫翊閉上眼,片刻後再度睜開,眼神已經變得堅定。
他輕輕掙脫開程普的手,顧謂着程普笑道,“無妨,這段路,孤可以自己走。”
說罷,孫翊在沒有任何人的相扶輔助下,踏上了這座高臺的第二層樓梯。
身後上千雙目光依然在,但孫翊此刻已經沒有任何彷徨。
如果踏上這一座小小的高臺都要人扶住,那他將來怎麼保守江東,怎麼虎吞荊襄,又怎麼兵凌天下。
又怎麼能讓地下的孫堅、孫策安心呢?
他現在是吳侯!
承父兄之烈,稱孤道寡,爲孤家寡人。
孫翊昂首挺胸,一步接着一步,朝着這軍營的最高處走去。
每走一步,孫翊覺得自己心中的遲疑就少一分,堅定就多一分,直到最後,他來到了這高臺。
孫翊轉身,手按寶劍,看向人頭顫動的校場。
“先兄遇難而逝,臨薨付孤以大事,孤雖不才,但蒙先父先兄教養,矢志繼承父兄未竟之功業。”
孫翊淳厚的話漸漸響起在校場衆人耳邊。
“諸位曾隨孤父舉義兵,伐董卓,曾隨孤兄渡大江,創基業,父兄教誨,爾等與我孫家無骨肉之親,卻有同難之義。”
孫翊動情的語氣漸漸響起在衆人心頭。
“今吾孫翊,執掌江東,羣狼環伺,宵小觀望,當此危急存亡之秋,諸位可願同孤一起保江東,定天下否。”
身在高臺的孫翊身穿鎧甲,英姿神爽,在高臺火把的映照下,從臺下觀之,猶如天神一般。
“諸位可願!”
高臺的孫翊再次吶喊而出,喊到最後,孫翊的嗓子幾近破音。
在一瞬間的沉寂之後,校場突然出現震天般的迴應聲。
“願!願!願!”
在場的伍長、什長多爲孫家老兵,有不少還跟隨孫堅參加過當初的諸侯討董,跟隨過孫家兩代主君,矢志不渝。
本來在得到孫策身死的消息後,軍心大大受創,那可是帶領他們戰無不勝的小霸王呀。
如今孫翊登臺高喊,高聲吶喊,義壯外發,風姿氣度與孫堅、孫策兩位先主一般。
漸漸引起了不少人內心的共鳴,在共鳴下有些人就情不自禁的應和起孫翊來。
一部分帶動一部分,在場的所有軍士如今都已經高喊起來。
孫翊見軍心可用,心中激動不已,又受到這校場中激烈的氣氛引領下,他忍不住抽出腰間的寶劍,在閃動的火光的照耀下,劍身如附上了一層光芒,
孫翊舉劍高高向天,用盡全身的力氣,最後大喊道,
“噫興!”
校場中的軍士見狀,也紛紛抽出腰間橫刀,紛紛高舉向天,
“噫興!噫興!”
上千人的聲浪一陣強過一陣,最後似乎把天上的黑雲都驅散開,露出了那輪明月。
程普此刻在臺下仰望着那如天神般的少年郎,
他好像回到了當年長沙的徵董誓師,回到了當年壽春的渡江誓師,印象中的那兩位孫家先君漸漸和眼前的孫翊重合。
程普忍不住肆意的笑出聲來,笑着笑着他捂着肚子跪到地上,笑着笑着他眼中飽含熱淚。
一切的擔憂煙消雲散。
真是像,太像了!
天佑江東呀,天佑孫家呀。
是夜,烏雲消散,明月高掛。
是夜,孫翊宿於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