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陸遜與孫皎的第一次_298
再加上當事人孫皎沒有拒絕,因此族中長輩在孫堅的授意下,對這件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這件事也體現出孫皎與孫翊之間的感情很好,換做是其他兄弟,就算被他揍了一頓,孫皎也是不會那麼容易屈服的。
孫皎在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消息,說是全柔反叛。
而孫翊爲了提前截斷全柔戰敗西逃的路線,派遣了行靖軍校尉陸遜,領兵三千前來與其一同鎮守柴桑。
而今日,正是陸遜之前來信中,到達柴桑的日子。
陸遜在被孫翊任命爲行靖軍校尉之後,領着三千廬陵兵連夜北上,但卻還沒出廬陵郡境,就遇上了大雨。
大雨一共下了兩日,這大大延緩了陸遜行軍的路程。
原本陸遜預計只要五日左右就可抵達柴桑,但現在實際耗費的時間卻已經超過了預定時間。
這一變故,讓陸遜心急如焚。
他越晚一日抵達柴桑,就等於劉表的兵馬快一日到達柴桑,柴桑被攻打的風險也就一日大過一日。
因此待雨勢過去之後,陸遜就加快了行軍速度。
他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在一路上他親自激勵士卒,令他們鼓起士氣,日夜不輟的朝柴桑進發。
陸遜在路上不停命人傳信給孫皎,一方面是提前告知自己的大概抵達日期,讓孫皎率領兵馬接應。
另一方面陸遜就是爲了提前瞭解柴桑的局勢,想看看柴桑附近是否已經有劉表出沒的動靜。
在信中,陸遜特地提醒孫皎要多注意北面來兵,並且讓孫皎多派出斥候探聽四方,以免被劉表兵馬來個突然襲擊。
今日,孫皎在柴桑城外十里,領着一千精卒接到了陸遜的兵馬。
陸遜的名聲,孫皎早有耳聞。
但陸遜之前多是以文才名聞江東,對於領兵作仗的才能,陸遜以往並沒表現出來過。
而且陸遜太年輕了,這不免讓孫皎心中有些輕視陸遜。
雖然自己也才十八歲,但自己是孫氏宗親,孫皎自矜於身份,認爲陸遜不能與其相比。
柴桑城外十里處,孫皎率領的一千精卒接應到了陸遜的三千廬陵兵。
在剛一看到陸遜所率領的三千兵馬之後,孫皎心中對陸遜的輕視又加深了一點。
孫翊給陸遜的這三千廬陵兵乃是有着守衛柴桑的重任,因此自然都是精兵。
但一路上這三千兵馬日夜不輟的趕路,加上大雨過後,道路泥濘,因此這三千士卒人人都顯得疲憊不堪,身上的盔甲上污垢甚多。
乍一看,就跟一羣烏合之衆似的。
孫皎看了看自己身後的一千親手訓練的精卒,再看看對面漸行漸近的三千“烏合之衆”,笑着對一旁的劉靖說道,
“這陸伯言論起談經論道我是萬萬不如的,但要是比起整軍列陣之能,終非陸伯言所長矣。”
孫皎言語中對陸遜並沒太多貶低,但他說那番話時,神態中的輕視之感足以表明,他對陸遜治軍才能的懷疑。
對於孫皎有些輕視陸遜統兵的才能,劉靖聽後笑了笑,雖然他心中也認同孫皎的想法,但他還是勸諫孫皎道,
“君侯英明有識人之明。
他既然能派陸校尉統兵前來協助郎君守城,這說明陸校尉定然是有過人之處的,郎君不如且再觀之,再下定論不遲。”
劉靖的這番話,讓孫皎深思起來,繼而點起了頭。
因爲劉靖的話語中,提到了孫皎崇拜的對象孫翊。
畢竟是孫翊派來協助他守城的人,孫皎對陸遜還是有着基本的尊重的。
孫皎雖然有些年輕人的志得意滿,但本質還是個謙虛守禮的人。
孫皎在看到那三千烏合之衆前,有一騎正在前奔後突的指揮着士卒前進,孫皎料想那人便是陸遜了。
孫皎拍馬上前,來到慢慢接近的陸遜身前,對其一拜問道,“足下便是陸校尉嗎?”
陸遜見到來人一身精美鎧甲,眉宇之間充滿意氣,而他身後又跟着幾個隨從。
陸遜也猜到眼前這人,便是柴桑守將靖武校尉孫皎了。
陸遜對孫皎一拜言道,“在下陸伯言,敢問君爲孫靖武嗎?”
雖然兩人心中都已猜出對方是誰,但該有的禮儀詢問還是不能落下的。
孫皎笑着答道,“正是小將。”
孫皎是孫氏兄弟之中,少有的對士人禮敬的一位了。
雖然他對陸遜的治軍之能表示懷疑,但他還是很欽佩陸遜的文才的,因此他語氣中滿是客氣。
陸遜更不必說,自己初投孫翊,難免在爲人處世上會謹慎多慮一些。
而且對方可是孫翊的堂兄,軍職又比自己高,因此陸遜對孫皎也保持着足夠的禮敬。
兩人一番見面禮儀都施完後,意味着陸遜帶來的援兵已經順利抵達柴桑,與孫皎所統領的三千兵馬正式會師了。
會師之後,孫皎見陸遜帶來的這三千兵馬實在是太過疲累,因此便建議陸遜,將這三千兵馬帶至柴桑城外的軍營中進行修整。
對於這一點,陸遜自無不可。
而後孫皎與陸遜並肩駕馬而行,身後孫皎帶來的一千兵馬與陸遜的三千兵馬合兵一處,一同朝着柴桑城外的軍營進發。
在去往軍營的路上,陸遜問起了孫皎,關於目前柴桑的局勢的信息。
孫皎對於這些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在孫皎對目前柴桑局勢介紹的話語之中,陸遜大概瞭解目前柴桑的態勢。
爲了避免孫皎被劉表兵馬突襲,在自己從廬陵郡出兵之日,他就命人快馬傳報孫皎,要多注意江夏兵馬調動的情況。
在信中陸遜爲了讓孫皎信服,特地點明江夏會出兵攻打柴桑是孫翊的判斷。
在點明這點之後,孫皎得到信的那天起,就派出大量斥候探查柴桑四周。
但斥候彙報回來的消息,卻讓孫皎與陸遜二人,感到疑惑。
江夏與柴桑隔着長江,距離不算遠也不算近。
按照全柔叛亂的日期推斷,若劉表真有意攻打柴桑救援全柔,那麼算上往返命令的傳送時間,
這時江夏的黃祖,應該早已得到劉表的出兵命令纔是。
江夏有着大量戰船,在黃祖得到劉表的命令之後,動員兵馬之下,不出十日就可抵達柴桑境內。
按常理來說,就算江夏的黃祖領着全部兵馬傾巢而出,時至今日,他的先鋒兵馬也應該會接近柴桑了。
但現在從斥候探的的消息可知,柴桑方圓數十里內,並沒有大軍行進的動靜。
這種反常的情況,反而讓陸遜心中存在不安。
就像暴風雨一般,雖然來臨之前很寧靜,但它醞釀的時間越久,最後爆發出來的威力就會越大。
一路上,孫皎不停的在跟着陸遜說着目前柴桑的其他情報。
在將陸遜帶來的三千兵馬送入軍營中後,孫皎就興致勃勃的帶着陸遜參觀了柴桑的城防。
雖然鎮守柴桑的兵馬只有三千,但皆是精銳之師。
孫皎有感於大戰即將來臨,因此這些時日他令這三千士卒分爲三批輪流守衛城牆。
而且孫皎將靠近城牆的民居全部拆除,改造爲了臨時營房,就是爲了給這些守城的士卒修整時休息之用。
在這個方法之下,孫皎可以有效的保證了,就算劉表大軍神兵突降攻打柴桑城,他也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調集兵馬進行守城。
而且這樣也能保證守城的兵馬,有足夠的精力能夠應對強敵。
除此之外,孫皎還在這段時間內加緊修繕加固了柴桑縣的城牆。
在孫皎的努力之下,柴桑的城牆堅硬程度,比之前堅固了五分以上。
陸遜隨着孫皎,一面面的城牆和城牆上守衛的士卒。
一路看下來,就是陸遜也感到孫皎年紀雖輕,但已經初步展露將才。
就他眼前看到的這番守城的預備工作,孫皎就做得井井有條,準備充分。
只是孫皎的下一句話,讓陸遜臉色大變。
孫皎指着柴桑城外不遠處的一座高山說道,
“如今陸校尉帶領的援兵已到,論守城我軍已有六千士卒,兵力充足。”
“故而吾想帶一半士卒往那高山上而去,在上面另設一營寨。”
“若敵軍來之,陸校尉負責守城,而我就在那座高山上與陸校尉遙相呼應。
或可乘虛擊敵軍之後,大敗敵軍。”
“陸校尉以爲如何?”
孫皎說這些話的時候,臉上浮現了一些得意之色,他似乎在得意自己想出了這等妙策。
他本想等着陸遜誇獎自己的才智,但沒想到陸遜聽完他的話後,臉色大變,疾呼出聲道,“此事萬萬不可!”
看到陸遜這麼不給面子的當面否決了自己的這個提議,孫皎的臉色瞬間黑了下來。
“爲何不可?”
今日孫皎與陸遜的第一次會面,本來是和諧且友好的。
但因爲陸遜斷然否決了自己的這個提議,年輕氣盛的孫皎感覺面子上有些掛不住。
於是乎,現場的氣氛一下子冷凝了下來。
孫皎與陸遜的第一次,變得不美好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