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塞上江南舊有名(上)

作者:理振
靈州北面,黃河之側,一條條溝壑縱橫的人工水渠,延綿百餘里。

  在兩三萬吐蕃俘虜,以及近萬民工,一年努力下,唐徠渠、漢渠,兩個幾百年前遺留下的水利工程,初步完成了一期恢復的工程。

  “就現在這幾十裏,能澆灌多少田畝?”

  李業捻起一株粟米稻,向身側的靈州刺史李愚問道。

  這是北方百姓此時的主要糧食,可能是農業技術尚不成熟,唐代的糧食畝產並不高,哪怕是南方江南魚米之鄉,一般畝產也就是三四百斤。

  如北方,大多畝產能有兩石,兩百斤上下,就謝天謝地了。

  作物品種的改良,是百年之計,不可能短期見效

  所以擴大耕種面積,推廣農業技術,纔是增產關鍵

  他一身圓領常服,並未專門穿着親王的大紅袍,頭上隨意梳了個髻,顯然是不想驚動太多人。

  身後,也只有百餘名外罩袍服,內裏卻襯着鎖子甲的按刀親衛。

  封涼王以後,李業的親兵也就不叫什麼“親兵都”的俗套名字了,而是專門有叫法的,喚作親事府和帳內府,親事府三百人,負責守衛王府,帳內府六百人,負責扈從外出。

  都是專門挑選輪替的軍中精銳,由李業的親信趙密任典軍,統帶兩府。

  水渠重新疏通以後,黃河西側的土地,變成了產量倍增的水澆田,年初春耕開始,一眼望不見邊,鬱鬱蔥蔥的小麥和粟米,代替了原本只是荒漠草原,勉強能放牧的地方。

  李愚將自己所知的數據,向涼王一一詳細彙報

  他雖然才學遠不如號稱“涼國第一筆桿子”的韋莊遠矣,但論實務,尤其是工農之事,卻自問爲十二州刺史之冠。

  凡經手數字,幾乎都是過目不忘

  “此前專門請了長安來的營造大匠觀摩過,臣也參與了,若想恢復唐徠渠、漢渠至開元舊觀,灌溉千萬畝,要將整個渠道分爲三期,眼下第一期纔剛剛完成。”

  “不過也已經有近五十里,至年初完全通水,大致能灌溉四十萬畝上田,六十萬畝中田,原先兩側土地,不過草場而已,如今若是能完全應用,每年讓靈州增產三百萬斛糧以上,不成問題。”

  李業聞言微微頷首,表示對他的工作滿意

  三百萬斛糧可不是個小數字,換算成軍資,可以供給十萬大軍,連續作戰一年。

  當然,官府是不可能全部徵收的,甚至按照李業定下的標準,第一年,只收半成租賦,也就是其中十五萬斛而已。

  但這並不意味着剩下的糧食就消失了,相反,隨着糧食增產,百姓日子改善,就能爲李業提供更多的優質兵源。他們多餘的農產品,可以前往城鎮和集市買賣,換取新的農具、牛馬牲畜,然後進一步增加糧食產量,同時還帶動了冶鐵工匠的規模。

  而百姓們有了餘力,李業才能推廣棉花種植,改良紡織技術等等

  經濟這種東西,最忌諱的,就是隻盯着財政收入算賬。

  對於一個政權而言,很多資產,是看不見的,無形的。兵馬錢帛、軍械資糧雖然重要,但那是對於尋常軍閥而言。

  想更進一步,如此時同樣在河南,督促春耕,恢復生產,施行屯田,打擊貪腐的朱全忠,或者是後來的李存勖、李嗣源,能夠在亂世之中,真正開創一番偉業之人,都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李業又專門視察了已經修了三分之一的唐徠渠

  後世的銀川平原,作爲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足足有十四條大渠。

  而唐徠渠,這個貞觀年間開始修建,武則天時期完成的偉大工程,便是十四渠之首,直到一千多年後,經過歷朝歷代多次整修,都還在滋潤着銀川大地(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現寧夏水利廳下屬專門有一個唐徠渠管理處)

  李愚指着一處,上百名民工正在清空淤泥之地,笑着對李業道

  “大王看,那些田地是打算引渠水直接入內灌溉的,過一兩年,我們靈州,便能種上水稻了!”

  李業見狀也是啞然,前世他雖然沒有去過銀川,但中學時,在地理課本上也有了解,至今對那些戈壁草原的背景映襯之下,水渠旁大片可以淹沒腳踝的水稻田照片而感到驚奇。

  如今親眼所見,確實對當時老師那句“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有了更多認識。

  李業縱目望向無數鬱鬱蔥蔥的田畝,向李愚問道

  “如果工程都如期完成,整個徠渠修繕了,能灌溉多少田畝?”

  李愚稍稍遲疑,而後斬釘截鐵道

  “若再配合上漢延渠,必不下千萬畝,屆時,臣敢保證,只是這靈州一地,便能成爲整個西北的糧倉!”

  李業聞言,相當滿意,豪爽大笑

  “國家大事,首在民生、農桑,這渠道若是修繕完成,你我君臣,便是千秋萬代的功業!”

  “我聽說你們打算從徠渠到漢渠間,修一道四十里長的新渠道勾連,可有此時?”

  “確在規劃,須是二期工程完成後,方纔實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李愚恭敬答道,但他聽到李業的讚譽,心中也不免激動,正如司馬遷所言“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自古以來,那些王侯將相,如過江之鯽,但真正讓老百姓銘記的,卻是那些真正對民生國計,有大建樹之人。

  君不見,龍首原上多少帝王冢,無不荒廢,可都江堰旁二王廟(李冰祠),卻是香火永盛。

  李業伸手指向遠處還在延伸的工地,春耕剛剛結束,修繕河渠的勞務又開始了。唐代百姓是有服徭役任務的,所謂“租庸調”裏的庸便是勞役。

  但到了晚唐,租庸調製度早已被打破,藩鎮、朝廷屢屢毫無限度的強徵民力,往往會造成農業生產紊亂,最後釀成饑荒。

  李業當政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規範了稅收和徭役,恢復到開元時期,治下青壯,每年二十天力役的標準。

  而且效仿貞觀舊政,針對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採取不同方式,對於窮困百姓,可以免徵,或者給與適當補貼。

  並且只要是徵發的民夫,雖然報酬不多,卻包兩頓飯,就只以此項,便令許多百姓趨之若鶩了。

  “若此渠完工,便喚作李愚渠吧!”

  身側衆人,包括隨行的韋莊等人,聞言都不免羨慕

  這可是名留青史,千秋萬代都受香火的事情啊。

  李愚連忙推辭

  “若非大王一力支持,臣焉有今日?就算得一二成果,也俱是大王之德啊!臣請命爲‘涼王渠’,以示大王撫民之恩。”

  李業卻是搖頭道

  “該是誰的功勞,便是誰的功勞,我是君,你是臣,不一樣的。我若無德,也不是一個什麼‘涼王渠’便能挽救,若是有德,天下士民自然不會忘卻。當年太宗文皇帝下旨始建徠渠,至今百姓受惠,爲何不改叫‘貞觀渠’、‘唐皇渠’?祖宗之德,業不敢違也。”

  就此結束了這個話題

  至於數年後靈州平原渠道完工,李愚還是不敢命名此渠,當地人便將之喚作“李渠”,有一語雙關之意,便是後話了。

  從靈州出發,李業又在兩月間,先後巡視了涼州、鄯州、會州、秦州等地,與分別數月的符楊三兄弟好好聚了聚。

  各地民政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李業在年初正式頒佈了授田令,對境內百姓進行有償授田,同時對立功軍士,進行軍功授田。

  西北地廣人稀,土地矛盾不突出,倒沒有什麼大地主問題,唯一要重視的,還是勞動力的解放,即限制蓄奴,拆分部落。

  涼王府詔命規定,每戶按照男丁和健婦數量,可以從當地官府得到授田,每人根據當地具體田畝質量,分配三十畝到八十畝不等。

  第一年只用繳半成租,不收稅,第二年全租免稅,第三年全租半稅,直到第四年開始,才用全租全稅。

  租繳滿十五年後,便歸農戶本人了。

  至於軍功授田,直接歸軍士本人或家屬,不用繳租,只用繳稅,同樣前兩年免稅,後一年半稅。

  按照這個比例,全租全稅,大概農戶每年要上繳兩成,這個數字並不低,相較於貞觀、開元時“十五稅一”的制度,若是李業在李世民時期爲官,怕是要被砍頭。

  但貨比貨得扔,相較於此時內地,那根本沒個定數,全靠軍爺心情的捐稅,李業治下簡直是天堂。

  喜歡太宗之後,再造大唐請大家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書海閣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