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農業技術(下)

作者:理振
李業走在新開闢的莊園田土之上

  眼前數條從唐徠渠主渠,引過來的小渠上,清澈的大河水淅瀝流淌,灌溉兩側數千畝田地。

  這時候的黃河,還沒完全變成“黃河”。

  尤其是上游,當然河水以清澈爲主,而且流量也比自己印象中要大許多。

  渠道兩側田地,則分爲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

  左側,沒有開鑿太多支渠灌溉

  上面,剛剛種下不久的棉花種子,才發芽破土不久

  這時候的棉花品種,和後世那改良不知道多少代的,肯定是兩碼事,恐怕與明代普遍種植的,也不盡相同。

  畢竟棉花第一次出現在正史記載中,是《宋史》,雖然此前各地其實已經有少量流傳了,但還沒有棉花這個稱呼。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就在兩個月前,作爲涼王的李業,纔剛剛在自己批示的公文上,發明了“棉”這個字。

  棉花傳入以前,漢語中只有“綿”,而沒有“棉”,這個字的發明,就是專門指代棉花作物。

  如此一來,無論如何,李業以後在歷史上,和棉花的普及,也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了。

  李業看過袁襲帶來的西域棉花,據他所言,這玩意其實是從天竺,也就是印度傳過來的。

  袁襲手中的棉花,比李業印象中的那種新疆棉花,要小很多,而且絨毛也比較短,不過好在保暖功能差別不大。

  那內宦一邊小心侍從在李業身後,一邊稟報

  棉花的種植,農戶們花了不少心思,最後發現這玩意比較耐旱,便沒有直接引渠水灌溉,發芽也很快,一般十五天便會破土,只是不知道生長週期如何,但看這情況,可能六個月就能長一茬。

  李業聞言微微頷首,這些與他後世知道的一些知識,也比較相近。

  水渠另一邊,則大爲不同

  側面挖掘了十幾條小支渠,互相把田地劃分爲小塊

  然後引水灌溉入內,將上百畝田地,變成了深約一尺餘,反射着天色的——水田。

  作爲一個南方人,李業對水稻並不陌生,但卻沒成想,能在北方,還是大西北見到。

  銀川地區,種植水稻的歷史,已經有幾百年了

  早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所謂塞上江南,便是這般來的。

  只是安史以後,靈州水利設施大量廢棄,自然也就喪失了種植水稻的條件。

  “這一共有多少畝?這邊百姓會種水稻嗎?”

  那內宦也是笑着答道

  “攏共三百畝,都是開春才種下的,說起來,這邊的民戶也不會種水稻,大家哪裏見過這場面啊?當時奴婢也着急,便去找了張大官(張承業,大官是對權重太監尊稱)。”

  “哦?繼元兄怎麼說的?”

  李業也是好奇

  “張大官聽完,直接拍手道好辦!便帶着奴婢,往軍中去尋人,奴婢一開始還不解,後來才明白過來,軍中許多將士,本是巢衆投誠而來,可不就有南人嗎?還大都是原先的農戶!”

  “如此,找到幾個淮南、浙東籍貫的將士指點,方纔把這幾百畝水稻給倒騰了出來。”

  李業聞言頷首,張承業在民政方面,一直都是整個涼國政權的主心骨。

  雖然他既不是什麼親事府參政,也不是什麼六曹長史,但其一直都在扮演着整個涼國行政中樞的定海神針,上下、內外官員,但凡有疑難雜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張大官。

  李業在對方介紹下,一一查看了水稻和棉花的種植狀況,目前還都處在嘗試階段,問題肯定是不少的,但大多都不難解決,只是要見效,便還得等一段時間了。

  而真正見效最快的,還是李業指示的堆肥

  其實堆肥技術,中華民族的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所應用,北魏農書齊民要術裏,也有堆肥技術的記載。

  但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最大的阻礙,就在這裏。

  明明某個地方,已經出現了更加先進的技術,但想普及起來,或者與其他技術交流,卻非常麻煩,如果朝廷又不重視,往往需要好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經歷戰亂、瘟疫之後,還會導致技術的斷代,甚至遺失。

  歸根到底,還是通訊條件,和基層文化水平的限制。

  這就是一個強權政府,應該進行的工作了。

  當年明初的老朱,就硬生生用了短短几十年,把棉花種植推廣到全國範圍,從稀奇玩意變成常見經濟作物。

  李業指示道

  “堆肥一定要重視,以後每家每戶都會養有牛羊,要注意圈社的修建,人糞也要收集起來,這可是好東西,還有種植大豆的秸稈,也可以丟到糞池裏面發酵,漚肥。不過要注意一點,糞池發酵後,若不通風,周邊不能見明火,否則會爆燃。”

  李業絲毫沒有半點王爺的架子,乾脆招來莊中所有內侍、官吏,以及幾個農活老手,二三十號人,仔細囑咐。

  待到這些事情都吩咐完,又聽取了他們提出的不少意見

  一開始,所有人都誠惶誠恐,十分拘謹,但見涼王如此姿態,卻也逐漸放開話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李業對這些意見,乃至於抱怨,都讓身邊跟着的親事府參從,用筆墨記錄下來,事後讓侍從左司派人解決。

  祕書處嘛,除了替領導處理文件,扈從左右,便是辦理這些雜七雜八的小事了。

  最後李業還是激勵道

  “你們回去告知每一家一戶,這些作物呢,算是大家幫我的忙,自然不會虧待大家,秋收以後,無論是棉花、水稻,王府都會出錢全部統購,讓大家放心。只要有什麼新點子,有益於增產的,都不要藏拙,本王重重有賞!”

  並開出了賞格,只要日後,有任何人,在農具、農業生產、紡織、水利等方面,有益於提高產量的新技術進獻,可以直接封賞官職,並賜錢帛五百至三千貫不等。

  這個懸賞,不僅是面對莊園內的八百農戶,而是讓侍從左司事後張貼各地,以正式政令傳達下去。

  勞動人民的智慧,總是無窮的,很多時候,只是需要引導與激勵。

  完成了一系列安排,李業才放下心來,回到自家妻妾身邊

  崔瑛不禁嬌笑打趣

  “怎麼?我還以爲你要睡在田裏呢!”

  李業卻是哈哈大笑,手不老實的左擁右抱起來,驚得一旁細封茗捂嘴。

  然後讓一旁面紅的張嫣去取葡萄釀來

  李業這才附耳抱着崔瑛細腰道

  “內兄過幾日便要來靈州述職了,擺個家宴聚一聚吧。”

  指的乃是崔瑛之兄,現在位居隴右布政使、青州刺史的崔艤,崔瑛也許久沒有見過自家兄長了,自無不可。

  “這麼好,恐怕不只是聚一聚吧?是不是有什麼事?”

  李業嗅着青絲髮際間香味,輕聲道

  “隴右的馬政嘛,也是筆糊塗賬。”

  崔瑛聞言,不禁用纖手碰了碰李業額頭道

  “我看你這個涼王,在靈州安穩下來,卻是比以前打仗還忙了!”

  喜歡太宗之後,再造大唐請大家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書海閣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