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銖稱寸量,分廷相抗

作者:鶴招
朱翊鈞向來走一步看三步。

  馮保的東廠之職,他早就在思考合適的人選了。

  張宏首先就被他排除掉了。

  一來,未必能順利接任,阻力太大,無論是盯着自己的人,還是盯着張宏的人,都不在少數。

  甚至李太后都未必會同意。

  二來,就算能摘到桃子,也容易引起各方不必要的敵視。

  馮保的反撲,張宏未必能接住。

  三來,則是張宏的班底,太差了。

  東廠畢竟是武職,張宏並沒有這個根底。

  而馮保從隆慶元年開始,掌東廠已經六年了,根基深藏。

  若是張宏接任,一時半會,還真不能輕鬆掌握。

  況且,馮保佔據着司禮監,本就是東廠名義的上司,若是遙遙指揮着東廠的心腹舊部,東廠誰做主還真難說。

  而李進,卻是再合適不過了。

  御馬監在內臣中,本就是武臣資序,狹義上是養馬的,廣義上是領衛營的。

  李進作爲御馬監秉筆太監,哪怕調任,也自有一夥班底在。

  再加上李進是外戚,一旦身份被擡起來,立馬就會有大批內臣向他靠攏,這一點是張宏比不了的。

  各種因素,都能讓李進儘快地實際上掌握東廠。

  最重要的是,李進是李太后的族兄,並且對於他們母子,有恩情在。

  無論是親戚,還是恩情,可以說,天然就過了信任這一關。

  這會讓李太后減少被外朝挾逼的感覺。

  也能借由這個幌子,擋住不必要的視線,以及暗箭。

  至於怎麼掌控李進……這不是已經開始潤物細無聲了嗎?

  本就是個重恩情的人——否則也不會開後門將李太后送進裕王府了。

  而今天的事,李偉會好好在親戚之間替他宣傳的。

  李進自然也應該知道,他能上位,應該感念誰。

  朱翊鈞細細回想了一番,自覺並無遺漏之處,終於舒了一口氣。

  又是階段性的一步。

  回過神來,便聽到朱希忠的聲音。

  “爲君分憂,是臣分內之事。”朱希忠跪在身側回着話。

  朱翊鈞看了過去。

  這位成國公,辦事當真靠譜,就沒有掉鏈子的時候。

  他都捨不得這位國公駕鶴西去了。

  不由感慨一句:“國公要好好將養身體,多爲朕分憂纔是。”

  朱希忠聽了這話,苦笑道:“壽命自有天數,臣安能違逆。”

  “不過臣百年之後,國公府上下,也會繼續替陛下分憂。”

  朱翊鈞失笑,這是在向他討承諾呢。

  他走近,將朱希忠扶起。

  語氣輕鬆地說道:“那日,我遣張宏送去的玉佩,在國公這裏嗎?”

  朱希忠連忙將手伸進懷裏,準備物歸原主。

  朱翊鈞伸手止了,笑到:“這玉,還是由國公收好罷。”

  “也好隨時提醒朕,只要這玉一日不碎,朕便一日記得成國公府。”

  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只要一天不死,就不會負了國公府。

  朱希忠聽了這話,身子頓了片刻,才喟然一嘆:“臣侍奉三朝,盡享天恩浩蕩,當真是三生有幸。”

  不管信不信,這個恩也謝。

  他也知道,皇帝作出這種承諾,已經是極限了。

  總不能讓人對天發誓吧。

  朱翊鈞點了點頭:“我孃親有個侄女,到了適齡的年紀了,國公家若是有俊彥,可以互相走動一番。”

  這是給朱希忠承諾之外,一點實際的好處。

  不比張宏、蔣克謙這種小角色。

  一位錦衣衛指揮使兼三公,若只是口頭承諾,終究還是太薄弱了。

  讓國公府與李太后沾上姻親,多一分底蘊,纔算看得着的好處。

  方纔他已經與李偉談論過此事,不能說是意動,只能說是欣喜若狂。

  有李偉的態度便能放心對外許諾了——畢竟不是自由婚姻的年代。

  外戚的婚事,多是結勳貴,例如李太后的妹妹,就嫁了平江伯陳王謨。

  朱翊鈞能做的,最多是把關一下,對面不是個爛人,身後勢力也不是愛作死的,就夠了。

  但要是想找什麼才華出衆、貌如潘安,那還是洗洗睡吧。

  朱希忠不意想新帝竟然這般大方。

  剛做了事,立刻就有此厚報,連忙拜謝道:“臣……”

  朱翊鈞打斷了這些不必要的環節:“好了,說正事。”

  朱希忠連忙閉嘴,暗道果然,甜棗之後必有差遣。

  朱翊鈞看向朱希忠,開門見山:“去年,先帝想復起顧寰總督京營,結果被彈劾致仕,這事你知道嗎?”

  京營,就是常駐京城的衛戍營,而總督,就是京營的主官。

  去年先帝力挺顧寰掌管京營,結果言官們前赴後繼彈劾顧寰老邁。

  廣西道御史王宗載更是說,顧寰貪權戀位,離間君臣,要奪他爵位。

  嚇得顧寰連夜突發呆症,直到先帝同意他致仕才得以痊癒。

  至於是不是真的老邁癡呆才被彈劾的?

  他只知道歷史上,顧寰明年就會復起,掌左軍都督府事——至少張居正看來,顧寰是沒有老邁不堪的。

  朱希忠自然是知道這事的,他也不遮掩。

  直話直說道:“鎮遠侯顧寰其人,從嘉靖十二年開始,歷任左軍都督府、南京中軍都督府、漕運總督、右軍都督府,任兩廣總兵時,還有陣斬資歷”

  “尤其嘉靖三十三年,庚戌之變後,特旨入京,整備京營。”

  “武功昭彰,威望隆重,位居三孤……非兵部所能節制。”

  話已經說到這裏了,還不明白就是傻了。

  五軍都督府,本就是樞密院的底子;總督漕運,有治政之能;提督兩廣,有陣斬之武。

  更別說在嘉靖年間,就臨危受命,奉旨改制京營的強勢人物了。

  這樣一個文治武功都出類拔萃的勳貴,要將京營拿在手裏,兵部也只能眼看着。

  或許是某些人不願意坐視這樣的事發生,所以,便有了一場場彈劾。

  朱翊鈞聽罷,沒有直說他爲何問起這事。

  反而繼續追問道:“那接任的彰武伯楊炳呢?”

  此人接任,反而沒掀起什麼波折。

  朱希忠嘆了口氣:“彰武伯楊炳提督京營後,第一件事便是將上奏直達天聽,改爲經由兵部部議,由兵部覆奏後呈上。”

  流程的改變,就是權力的改變。

  打報告對接皇帝,變成了中間過一道兵部,這就是一改顧寰時期的超然地位,向兵部低頭,伏低做小了。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