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華語電影導演第一人
在中國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某人抨擊你和你的作品,一定會扯上別人都怎麼怎麼滴。
尤其是扯上外國人的時候,就更是如此了。
這也不是最近幾十年的現象,自從1840年所謂的天朝上國自信被擊碎之後,就成了這樣了。
往前翻幾百年,你說一個人家外國人怎麼看,估計大傢伙都懶得搭理你。
外國蠻夷怎麼看關我鳥事?我用得着他高看一眼嗎?
本質上,這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體現。
總有人說,中國人的文化創新離不開喫老本,啃名著,不去擁抱現代科技和美學。
等章昊開始拍攝屬於自己未來科幻片了,這些人又說章昊認不清自己,你是什麼角色?
科幻科學文化那都是老外才能玩的東西,你能玩得明白嗎?你看人家外國人都不承認你。
對於這種現象,章昊在央視《面對面》採訪中就表達得很清楚了。
不自信就恰恰體現這種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你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等一連串怪異的討論中。
創作者連創作都需要分析舉證,不去做自己最擅長的東西,這纔是真的自卑,真的文化不自信。
當然,如今章昊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做到他如今這個地位,可以說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電影文化的門面。早幾年,這個門面是國師。
但現在,華語電影圈還能走向世界的,也就章昊一個而已,其他都在國內打轉。
對於這樣的文化人才,只要不犯錯誤,上面是給予一定的保護的。
從《誤殺》開始,一部接一部電影,包括章昊執導的兩部蝙蝠俠電影。
最搞的環節就是《復仇者聯盟2》放一半,轉頭就放了《黑暗騎士》,表示《復仇者聯盟2》是章昊的手下敗將。
除了少數南方系媒體和公知們,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就參與到這場維護章昊國際聲望的大戰中去。
這在以前是很難看到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因爲以前沒有華語電影人在電影文化領域做出如此高的成績。
可能有人說國師或者陳鴿子在國際上拿獎無數,不比章昊拍商業片貢獻大多了?
但別忘記了,兩位導演的片子是在專業藝術領域。
如果能在藝術片領域能拍到頭,爲什麼後來兩位導演紛紛轉型商業大片?雖然拍的不怎麼樣。
而且兩老頭早年間拍的片子,說實話相當於是把家醜拍給外人看,上面能支持纔有鬼了。
這個道理放在好萊塢同樣適用,提起《肖申克的救贖》,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但大部分看都沒看過。
但提起《變形金剛》,提起《加勒比海盜》,提起《哈利波特》等等知名的商業大片,很多人不光聽說過,還看過。
這些就是最純粹的商業電影,在奧斯卡上除了技術性獎項,一個藝術獎項都拿不到。
誰也不可能認爲約翰尼·德普能憑藉傑克·斯派洛這個角色,拿到奧斯卡影帝。
說句不客氣的話,奧斯卡一個地區性的獎項,能成爲全球電影人最嚮往的殿堂,還真要感謝《加勒比海盜》這樣在全球流行的商業大片。
信不信有朝一日華語商業大片也在全世界流行,華語三金獎項,還有百花獎等電影獎項的含金量立馬上升好幾個檔次。
某位姓畢的名導,雖然拍電影很垃圾,但他說的話沒錯。
電影藝術是高雅的,只有少數人能夠欣賞。但電影同時又是大衆的,大衆的就是流行的。
畢竟,誰都知道《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好電影,但如果去院線看,大家還是更喜歡《變形金剛》和《加勒比海盜》。
這個道理放在章昊身上就很合理了,章昊也拍過文藝片,《入殮師》當年拿獎無數,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但真正讓章昊具有影響力的,還是高票房的商業大片。
要不然每年奧斯卡都有最佳外語片,都已經八十多年了,誕生了八十多部外語片,能讓世界真正記住的外語片和導演有誰?
恐怕,誰都說不上來,估計李安算一個,但人家混好萊塢的,根本不是一個圈子。
章昊的成功,外人很難複製。
就像他拍的科幻片,國內觀衆就信任,其他人拍的科幻片,就爛成一坨屎一樣。
這次《火星救援》不說在全世界,起碼在亞洲這塊範圍內流行是不爲過的。
那爲什麼日韓很東南亞的媒體都快把章昊捧上天,甚至一向自視甚高的韓國媒體都把本世紀亞洲最好的導演送給章昊了。
而自己人卻還要無端指責謾罵章昊,不認可他做出的成績呢?
而且《火星救援》這個片子,和以前那些在國際上拿獎的片子不同,它大格局。
影片很好的展望了中國航天的未來,又契合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主題。爲了幫助航天員馬覺民回家,全世界團結一致。
這無疑更是撓到了上面的癢癢處,不支持章昊,難道還要支持BBC這樣的無良國際媒體?
章昊和他的電影,在上面看來,就是重新建立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當然,國際輿論的爭端無法影響《火星救援》,BBC是英國媒體,但BBC的惡意評論絲毫沒影響到《火星救援》在英國的票房。
歐洲首周3779萬首周票房,英國市場就貢獻了四分一票房。
可以這麼說,好萊塢影片在英國上映,差不多也就《火星救援》這個成績了。
而受到BBC和《紐約時報》大規模惡意差評的次周,《火星救援》歐美市場票房仍然堅挺。
北美次周七天砍下5924萬,不敵《X特遣隊》,繼續位列北美周票房亞軍。但兩週加起來的成績,使得《火星救援》北美票房達到1.15億美元。
章昊憑藉蝙蝠俠電影所獲得的號召力,在《火星救援》這部影片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如果《火星救援》是一部爛片,是絕對不可能連續兩週都維持這麼高的票房幅度。
而影片一旦達不到院線的預期,就會被強制下檔。
除了華納影業給院線聯盟做的公關工作之外,也與院線聯盟信任章昊這兩個字有關。
如果不信任,估計《火星救援》在北美開畫院線都達不到五百家,很快就因爲影響力和宣傳不夠而下畫。
除了在北美創造的好成績,歐洲第二週也拿下4213萬的票房。
這裏面BBC還幫了點小忙,衆所周知,法國人一直看不起英國人的審美,認爲英國人就是一個混混,完全不懂藝術。
於是當英國媒體BBC居然大力抨擊一部華語科幻電影時,很藝術的法國人就非要看看影片是什麼樣子的。
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居然還很驚喜。
最重要的是,《火星救援》當中的喜劇元素,完美Get到法國人的笑點。於是《火星救援》不出意外,在法國迎來收穫的一週,成爲歐洲的主要票倉。
加上其他地區次周砍下的875萬美元,以及亞洲地區票房的繼續累積,使得《火星救援》順利突破十億大關,來到10.14億美元。
當《火星救援》突破十億美元的那一天,幾乎可以說是華語電影圈的狂歡了。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票房破十億美元的華語電影,《火星救援》也成爲全球第三十一部票房破十億美元的電影,也是唯一一部十億票房俱樂部裏非好萊塢出品的電影。
種種彪悍的成績,註定着章昊的輝煌,他耀眼的成就晃得所有人都睜不開眼睛。
除非這時候有人能拿個奧斯卡最佳導演,否則現在章昊就是毫無爭議的華語電影導演第一人。
破十億美元的當天晚上七點,新聞專門用了兩分鐘時間來報道《火星救援》所作出的成績。
這個成績也刺激了股市,天冪影視製作公司沒有上市,但是和天冪影視製作公司合作的博納,光線,還有企鵝影業的股票開始上漲,市值飆升。
不光如此,也因爲章昊的成績,讓更多的資本看好電影這塊產業。
這可是十億美元啊,搶銀行都沒有這麼快,章昊和他的合作伙伴直接用郵輪裝錢了。
這讓其他資本公司羨慕嫉妒得眼紅,同時更加瘋狂的投入到電影市場中來。
甚至看到章昊在海外的成功,許多資本和電影公司都計劃開始海外的發行。
首當其衝的,就是預定在國慶檔期上映的《尚海堡壘》,甚至製作公司就已經計劃製作續集了。
可以說,在大量利益的刺激下,所有人都紅了眼,瘋狂,甚至拼命的擠進電影這個行業。
不光是資本,就連從業者,無數心懷夢想的導演,幕後工作者,乃至演員們,流量們都是如此。
章昊的母校北電,給章昊頒發了優秀校友的獎章,章昊也成爲北電的驕傲,力壓隔壁中戲。
而與之對比的是,今年藝術類院校報名人數再創新高,想當大導演當大明星的夢做得更多了。
對行業發展而言,這是有利的,畢竟這麼多人當中總有一兩個具有才華的導演或者明星。
但這種全民娛樂對娛樂業的嚮往,對出名的嚮往其實也是一種病態。
審美的畸形,對成名的病態嚮往,對作品的不用心,都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隱憂。
章昊能成功,那是因爲他是章昊,他有其他人沒有的機遇(指外星人)。
但其他人沒有,總以爲章昊能辦到,自己也能辦到。章昊能出名,自己長得比他帥,應該也能出名。
殊不知,在章昊每次成功的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做了多少工作,揹負巨大投資壓力,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覺。
就怕起來發現自己失敗了,投資商跑了,公司倒閉了。
就算是抄過來的,能抄成功的,恐怕也沒幾個。畢竟,拍電影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
當然,這個事情章昊就管不着了。
雖然現在的他可以說是行業領頭羊,但不代表他就能指導行業如何發展。
事物的發展是有其規律的,總有一天,它會回到應該有的軌道上來。
而現在,章昊只需要迎接屬於自己的榮耀時刻就夠了。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