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宗法盛唐的根本原因
嚴羽《滄浪詩話》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理論觀點都是針對姜西詩派的弊病的。
他在《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中說:“僕之《詩辨》,乃斷百年公案,誠驚世絕俗之談,至當歸之一論。其間說姜西詩病,真取心肝劊,子,手。”
較與唐代,宋代詩歌發展出了自己的新路,運用古文創作的方法來寫詩,細膩流暢而富有理趣,議論深邃而饒有興味,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散文化的特點。然而,古文所包含的範圍十分廣泛,文學和非文學的界限很不容易分清楚,因此也造成了文學觀念上的混亂,所以散文化在另一方面又容易使人忽略詩歌藝術的審美特性,把它變成押韻的文章,以大段的議論代替生動的形象,以枯燥的說理代替感人的抒情,以典故的堆砌代替幽美的意境,以險僻的文辭和煩瑣的聲律代替逼真自然、如在目前的情景描寫,以抽象的理論思維代替具體的藝術思維。這樣,就會走上違背藝術本身規律的錯誤創作道路。這在蘇軾、黃庭堅詩歌創作中已經有所表現,但並沒有成爲很嚴重的問題,尤其是蘇軾並沒有因爲散文化而忽略了詩歌藝術本身的特殊規律。
與蘇軾重視自然天成不同,黃庭堅代表了講究文字雕琢、典故堆砌的另一種創作傾向,但他在創作中也還是比較注意詩歌藝術的。
可是他們的後學,特別是以黃庭堅爲宗師的姜西詩派,則片面地發展了這種創作風氣,使宋詩的散文化逐漸走向它的反面,以說理、議論、用事、押韻爲工,而不重視意象之精妙和意境之深遠,這不能不說是詩歌發展中的一個危機。
是故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
特別是在《詩辨》中,他指出:“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爲師,以才學爲詩,以議論爲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
嚴羽的“別材”、“別趣”說,正是針對宋詩的這種弊病而提出來的。
嚴羽把詩歌藝術特點歸納爲“興趣”二字,他最佩服的盛唐詩人之所以不可及,就是在於他們“惟在興趣”。
關於“興趣”,嚴羽《滄浪詩話》中有三種提法:一是興趣(盛唐諸人惟在興趣);二是興致(近代諸公,多務使事,不問興致);三是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
這裏,興趣、興致、意興三者基本意思是一樣的,只是用在不同的地方,其含意略有側重而已:興趣側重趣,興致側重興,意興側重意象(意)。
詩歌是以“興趣”爲其特點的,而“興趣”是不能靠知識學問來獲得的,它要靠“妙悟”來領會和掌握。“妙悟”本事坲家術語,尤爲禪宗所重,指對坲法的心解和覺悟,而嚴羽則是“借禪以爲喻”,以“定詩之宗旨”,其所謂“妙悟”是針對“興趣”而說的。
他說:“論詩如論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在《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中他也說:“以禪喻詩,莫此親切……”
嚴羽認爲,對於詩家來說,妙悟是高於一切的,因爲藝術家必須懂得藝術的特殊規律,詩人必須深諳詩家之三昧。
所以他說:“惟悟乃爲當行,乃爲本色。”
把領會詩歌藝術的特殊性作爲詩人創作最重要的條件,在理論上提得如此明確,強調得如此突出,這在嚴羽之前不曾有過。
以禪喻詩,講究悟入,並非始於嚴羽,但是嚴羽的詩禪說比他以前各家之詩禪說,是大大高出一頭的,在理論上也深刻得多,系統得多,它對後世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影響,絕非偶然。
嚴羽重在興趣,以妙悟言詩,其最終的落腳點是在“以盛唐爲法”。
他在《詩辨》中認爲盛唐諸公是“大乘正法眼者”。
“盛唐諸公,惟在興趣”。
“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
“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
“……”
由於嚴羽竭力提倡,“盛唐氣象”遂成爲“建安風骨”並駕其驅,甚至超過“建安風骨”而揚名後世的詩歌史上的最重要的藝術現象。
“盛唐諸公,全在意象朝詣。”
盛唐這種詩歌意境在嚴羽看來,至少包含着四個方面的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同時也是嚴羽對詩歌創作的要求:
第一,有渾然一體的整體意象美。
第二,有韻味深長的朦朧含蓄美。
第三,有不落痕跡的自然化工美。
第四,有抑揚頓挫的詩歌格律美。
看着運筆如飛的鄭宗緒和孔澤,顧秋風停頓了片刻,而後作了總結:“嚴羽提倡學習盛唐的根本原因,是他論詩以“興趣”爲主,而盛唐詩是最重“興趣”的,姜西詩派則以學問、道理代替“興趣”,江湖派、永嘉四靈雖反姜西詩派,然而晚唐賈島姚合等則偏向苦吟、怪異,更非詩之正路,離“興趣”頗遠,所以嚴羽提出“截然謂當以盛唐爲法”,是以“興趣”言詩的具體途徑,目的是在強調詩歌藝術的美學特徵。嚴羽的“以盛唐爲法”,確有它識見超人的一面,因爲盛唐詩歌確實達到了大夏古典詩歌藝術的高峯,成爲後代難以企及典範,然而嚴羽詩論的致命弱點也正在這裏,他把詩歌創作的源泉完全歸於學習古人,而忽略了效法自然、向現實生活學習的主要方面,因而他並不能從根本上破除姜西詩派在古人作品中求生計、找出路的弊病,就這一點說,他還不如陸游、楊萬里能看出姜西詩派的要害所在,當然也就更趕不上蘇軾的清醒與卓越的見識了。不過嚴羽詩論自有他自己的巨大歷史貢獻,又是蘇、陸、楊等人所不及的。這需要從大夏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中去考察。”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