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詠昭君

作者:山中白雲翁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四人,被周德清稱爲“元曲四大家”,明人賈仲明又稱他爲“曲狀元”,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更是對他推崇備至,謂其“宜列羣英之上”。明臧懋循則將他的《漢宮秋》置於《元曲選》之首,足見其在元代曲壇上的地位。

  馬致遠的生平活動和思想,我們知道得很少,有關資料均語焉不詳,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特別是散曲作品中,粗略地勾勒出他的生平事蹟和思想傾向。

  他經歷了萌古時代後期及元正權桶治的前期,早年曾熱衷於功名,然而仕途多舛,在漂泊、孤寂中蹉跎半世,中年時期曾一度出任江折行省務官,只是一個爲人驅使的小吏,後來大約受過不少挫折,漸漸悟透,高唱“歸來去”而“恬退”了,晚年歸隱田園,淡泊名利,以清風明月爲伴,自稱“東籬本是楓月主,晚節園林趣”,嚮往閒適的生活。

  從其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大概受到過全真覺的影響。

  《漢宮秋》是馬致遠的代表作。

  它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劇,同時又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

  近代王國維先生曾說:“明以後,傳奇無非喜劇,而元則有悲劇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漢宮秋》、《梧桐雨》、《火燒介子推》、《張千替沙妻》等,初無所謂先離後合,始困終亨之事也。”

  《漢宮秋》劇本以歷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爲題材。

  關於昭君出塞的史實,載於班固《漢書·元帝紀》、《漢書·匈奴傳》以及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漢元帝竟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請出塞,以增強汗、匈明組湍結,留下了一段深明大義的千古佳話。

  東漢以後,歷代都有詠歎昭君之作。

  比較值得注意的有託名王昭君寫的《昭君怨》、西晉石崇《王昭君辭》、《西京雜記》所載《王嬙》以及唐代的《昭君變文》等等。

  唐宋以來,更是不乏詠歎王昭君的詩、詞。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昭君怨》詩云:“合殿恩中絕,交河使漸稀。肝腸辭玉輦,形影向金微。漢地草應綠,胡庭沙正飛。願逐三秋雁,年年一度歸。”

  同是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王昭君》詩云:“斂容辭豹尾,緘怨度龍鱗。金鈿明漢月,玉箸染胡塵。妝鏡菱花暗,愁眉柳葉嚬。惟有清笳曲,時聞芳樹春。”

  盛唐李白以漢樂府的形式寫了兩首《王昭君》。

  其一:“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杜甫《詠懷古蹟·其三》雲:“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中唐白居易亦有《王昭君》二首。

  其一:“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知宮裏時。”

  其二:“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

  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及至晚唐,李商隱也寫了一首《王昭君》。

  其詩云:“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爲黃金不爲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

  總的來說,從西漢到初唐,文人們在吟詠王昭君這一題材時,不摻雜任何正至傾向,只是敘述王昭君其人其事而已。

  而從盛唐到晚唐,詩人們在主題上基本就是“悲怨”二字,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人都以渲染和挖掘悲劇的內涵取勝。

  至於說主旨,不是悲王昭君流落塞外,就是責畫工毛延壽貪髒弄堅。

  而到了北宋,吟詠王昭君的主題和主旨又發生了變化。

  之所以出現變化,與北宋的正至形勢有着很大的關係。

  我們知道,爲了防止中晚唐以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正至局面的重演,在奪取後周政權後的第二年,宋太祖就採用趙普的建議,解除了禁軍統帥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此後北宋王朝除集中全果精兵於京師之外,又立“更戍法”,把京師的駐兵輪番派遣到各地戍守,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防止士兵和將帥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又把京師的禁兵分給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統領,使禁軍將官的權力因而削弱。同時設置樞密使,掌調發國內君隊之權。這樣,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北宋王朝的這些措施在防範武人跋扈方面收到了成效,然而同時也大大削弱了君隊的作戰能力。加之北宋歷代皇帝對武將的猜忌,在邊關有事時每派宦官監軍,多方牽制;或自畫陣圖,遙授君機,使將帥不能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因此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對遼的高粱河之役開始,直到北宋王朝乜亡,在對遼、西夏的歷次戰役中,幾乎沒有一次不是以喪施失低結束的。這就使北宋比之我果歷史上其他桶一王朝表現得特別軟弱,在遼、西夏的君事威脅之下,由於君隊缺乏作戰能力和對外站錚的接連失敗,北宋王朝就只有求禾、送禮,甚至撤防、格地,腰桿一直都是彎的。

  所以北宋文學即使在人才最盛的慶曆到元豐年間,也沒有像西漢大賦作家或者盛唐詩人那樣表現開廓恢弘的氣象,歸根結底是這種正至形勢所決定的。

  而對王昭君的吟詠,同樣受到了這種正至形勢的影響。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