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高平之戰
“五代十國”時期歷來被清高孤傲的史學家們所無情詬病,比如“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老爺子,修爺痛斥這一時期是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的大黑暗時期。漫漫黑夜,終會迎來曙光,黎明就在眼前。
郭威在位期間,對內勵精圖治,對外縱橫捭闔,短短三四年之間,使得中原國富民強,爲柴榮接下來的大展拳腳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外交、經濟基礎。
對內:
“二王之誅”,郭威先發制人,剷除了王峻、王殷兩位開國功勳,爲柴榮掃清了政治道路;
臨終前讓範質、王溥並列爲相,這是郭威的另一大遺產:一套成熟完整且清正賢良的文官集團,輔助柴榮治國。
對外:
兩次“晉州之戰”,有效遏制了北漢政權“復國”的企圖;
平定西北邊陲及後蜀;
以最強硬的態度向淮南、契丹表明了中原人扞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同時也表現出了最大的誠意來謀求和平穩定。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他的有獵槍。
與此同時,外部環境也發生了翻覆地的變化:
南唐吞併了閩國、南楚,貪多嚼不爛,開疆拓土得不償失,元氣大傷;遼國先後發生“橫渡之約”和“火神澱之亂”,目前的統治集團對“南下”心有餘悸,各大貴族利益集團幾乎一致反對南侵。
這些變化總結起來,全是對後周的利好消息。
此消彼長,柴榮登基的時候,正是中原王朝的鼎盛時期,柴榮的開局是五代以來十幾位皇帝中最好的開局,沒有之一。
柴榮剛剛宣佈登基,就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大考驗:北漢劉崇乘喪出兵,捲土重來。後周與北漢隨即爆發了着名的“高平之戰”,這一戰給交戰雙方均造成了重大影響,甚至影響到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公元954年2月,聽郭威病逝、柴榮即位後,北漢劉崇大喜過望,立刻派使節聯絡契丹,請求聯合圍剿立足未穩的柴榮新政權。
自古有云,乘喪出兵,大不義也。又云,多行不義必自保
在新君登基,最高權力的轉交過程中,集團內部各大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通常會集中爆發,特別是五代時期,這種狀況更是習以爲常。所以在新君登基的這段時間裏,通常也是該政權最爲脆弱的時刻。
歷來統治者們都要表現得道貌岸然一些,紛紛標榜自己是正人君子,通常以乘人之危爲恥。而劉崇顯然不顧廉恥,就是要趁人之危,這其實是他內心薄弱的表現,因爲兩次“晉州之戰”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似乎不太可能以光明正大的方法戰勝後周。
若想復國,必須齷齪;要想光輝燦爛,手段必須下三濫;要想名垂青史,必須卑鄙無恥。
契丹也認爲這是趁火打劫的好機會,於是欣然派耶律敵祿統帥一萬契丹鐵騎,外加奚及諸部僕從軍六萬左右,對外號稱十萬大軍,與北漢劉崇會師,隨後南下入寇。
在《舊五代史》、《資治通鑑》及《十國春秋》中,把這位契丹將領寫作“楊袞”。“楊袞”這個名字在“晉遼大戰”中就曾出現過,而在民間演義中,這位楊袞同志更是不辭辛勞地出演了《殘唐五代演義》、《楊家將前傳火山王楊袞》……
在演義中,“楊袞”以楊弘信爲原型,被塑造成“楊家將”楊繼業的父親,也就是楊四郎、楊六郎等饒爺爺,曾大戰李存孝、五龍逼死王彥章、大戰遼太宗……此楊袞跟今的楊袞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今的這位楊袞,是如假包換的契丹人,而且出身高貴,根紅苗正,是耶律巖木之後,因其字“陽隱”,所以最初被音譯爲“楊兗”,明朝時的一些抄本又將“兗”誤寫爲“袞”,隨後便以訛傳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