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耀兵太原(下)
符彥卿十三歲時就能騎射,武藝非凡,最初在李存勖帳下聽用,歷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中原知名的老將、悍將。
符彥卿老成練達、謹慎持重,亦知此戰結果對整個戰局具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未敢輕敵冒進,而是奏請援兵。柴榮隨即派李筠、張永德率三千兵馬赴援。
契丹派遊騎兵偵查、騷擾符彥卿大軍,符彥卿嚴陣以待,並派先鋒史彥超率兩千騎兵探路,李筠率兵後繼。
短兵相接,契丹兵敗,被殺兩千人。
這時候,按照符彥卿的意思,就該見好就收,打得謹慎些。猥瑣發育,別浪。
然而先鋒史彥超恃勇輕進,繼續追殺契丹騎兵,甩開了己方大部隊,孤軍深入,最終因寡不敵衆而慘遭失敗,被契丹大軍反殺。
隨後,契丹殺了個回馬槍,以步兵爲後軍的李筠難以抵擋,最終李筠僅以身免,後周軍隊損失慘重。符彥卿不得不退保忻州,隨後退還太原。
史彥超,素以勇悍驍捷着稱,是郭威的元從功臣之一,郭威稱帝后,史彥超被任命爲禁軍將領,率其所部屯駐晉州。第一次“晉州之戰”時,晉州統帥尚未到崗,只有一位代理刺史王萬敢,面對來勢洶洶的北漢軍隊,王萬敢秒慫,作爲中央駐軍的史彥超勇挑重任,統帥部衆堅持抵抗,以少敵多,堅持了一個多月,直到王峻的援軍趕到,以堅守晉州之功而封鄭州防禦使。
在先前的高平團戰中,史彥超身先士卒,先登陷陣,以功昇華州節度使。在忻口之戰中,史彥超再次發揚了不怕死的作死精神,只知衝鋒,不知後退。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悍將史彥超終於爲國捐軀。
史彥超並未有太多顯赫的戰功,卻被歐陽修老爺子列入《死事傳》,按照修爺的法是“初無卓然之節,而終以死人之事者”。修爺是有道德潔癖的,他最崇尚從一而終,最鄙視三姓家奴,故而特意作《死節傳》,收錄了“王鐵槍”王彥章等三人,作《死事傳》收錄了張敬達、史彥超、孫晟等十五人。
忻口之敗的消息傳來,柴榮憂憤不已,一連幾喫不下飯。忻口之於柴榮,如同街亭之於孔明,滑鐵盧之於拿破崙。忻口之敗是整個太原會戰的轉折點。
當時,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柴榮親率大軍包圍太原,旗幟環城四十里。這是個什麼概念,並未解釋清楚,《十國春秋》給出了答案:“晉陽城方四十里”。太原的城池周長只有四十里,所以後周的旗幟連綿四十里的概念,就是後周軍隊已經裏三層、外三層地把太原圍了個水泄不通。後周軍隊“去城三百步圍之”。
柴榮爲了跟契丹人搶時間,一刻不敢耽誤,用盡各種辦法強攻太原城,但遲遲沒有取得進展,而且形勢對後周越來越不利。
首先是戰略上準備不充分。
我們不能是柴榮的戰略誤牛因爲計劃不如變化,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也是戰略規劃的基本素養。
起初,柴榮只是想“耀兵於晉陽城下”,嚇唬嚇唬北漢,震懾一下“晉獨分子”,是“潞州自衛反擊戰”的收官結尾,手筆,所以在戰爭動員——特別是後勤補給上,沒有留出足夠的空間。
結果開局太順,一不留神就推到了太原城下,一不留神就佔據了半個北漢,一不留神就有切斷契丹援路的可能……於是,“始有兼併之意”。
戰爭升級了,從閱兵遊行變成了滅國之戰;緊接着,契丹來援,柴榮又不得不分兵前往忻州、代州,在圍攻太原的同時,還要面對更爲強勁的契丹鐵騎,戰爭規模再次升級。
軍需供饋亮起紅燈。爲了填補軍糧虧空,後周軍隊不得不撕下了“解放者”的面具,開始剽掠河東百姓。
河東百姓大失所望,劉崇、柴榮,不過是一丘之貉。於是,百姓們紛紛逃往山谷躲避。
柴榮急忙制止剽掠,張貼安民榜,鼓勵百姓安居樂業,恢復生產。同時宣佈可以“捐官”,凡是贊助軍隊五百斛糧食、五百圍草料者,賜進士出身;凡贊助千斛糧食、千圍草料者,賜縣市級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