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徵淮三大戰役之壽州戰役
3月7日,柴榮徵調附近州縣的丁夫在渦口夾河築城,並將下蔡浮橋轉移到此,從此控制了淮河水面,使得淮河下游方向的援軍再也無法支援壽州。
由於連日的暴雨,導致淮河水位暴漲。南唐濠州都監郭廷謂趁機出動水軍,想要偷襲夾城,焚燬浮橋,結果被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贊提前偵查到,於是設伏敗之。
趙匡贊,與趙匡胤是異父異母的親同事,兩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關係。
趙匡贊原名趙美,後改名爲趙匡贊,大宋建立後又避諱改名趙贊。提起這位趙匡贊,大家也許並不瞭解,但要提起他的父親和祖父,則是赫赫有名,起碼在本書是大名鼎鼎——他的父親叫趙延壽,祖父叫趙德鈞。
3月11日,柴榮任命向訓爲總監軍,率兵駐防渦口;12日,柴榮從渦口返回下蔡。
切斷了“壽州——濠州”交通線後,柴榮要啃下壽州這塊兒硬骨頭了。
李景達、陳覺等從濠州逃回昇州,只有陳德誠所部全軍而退,而這幾乎是南唐現存的全部力量了。
李璟近乎絕望,知道壽州必然不保。
13日,李璟給壽州劉仁瞻下達了詔書,高度讚揚了他頑強抵抗的精神,代表南唐朝廷感謝他的艱苦付出和卓越貢獻,作爲一個戍邊武將,他已經出色完成了使命,不辱臣節……最爲關鍵的是,李璟同意劉仁瞻投降。
17日,後周主力在壽州城下集結,耀武揚威,恐嚇壽州守軍。
此時,劉仁瞻已經病入膏肓,不省人事,其部下聚在一起商議,認爲李璟既然已經同意他們投降,大局已定,那他們也實在沒有必要做無用的掙扎和犧牲了。於是,3月19日,壽州監軍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人,以劉仁瞻的名義,向後周提交了投降申請書。
次日,柴榮派親信張保續入城宣諭,表示接受壽州投降的請求。劉仁瞻之子劉崇讓代表劉仁瞻出城謝罪,溝通投降事宜。
21日,柴榮在壽州城北舉行受降儀式。周廷構等用擔架擡着昏迷中的劉仁瞻出城投降。柴榮親自慰勞,並准許他回城養病。
英雄惜英雄,柴榮賜給劉仁瞻玉帶、御馬等,拜其爲檢校太尉、加特進、兼中書令、平軍節度使。然而劉仁瞻回城之後就立刻病亡。
柴榮嘆息良久,下令追封其爲彭城郡王,以其子劉崇讓爲懷州刺史;把壽州清淮軍改名爲“忠正軍”,以旌劉仁瞻之氣節。
李璟聽劉仁瞻病逝後,悲慟大哭,追贈太師、中書令,追封衛王,賜諡號“忠肅”;後主李煜襲位後,追封其爲“越王”。
劉仁瞻忠貞不屈的氣節打動列我雙方,死後被敵我雙方同時追封王爵,自古罕見。
大宋建立後,李煜讓劉仁瞻之子劉崇諒充當進奉使,帶團訪問大宋,趙匡胤得知他就是當年堅守壽州的劉仁瞻之子後,賜官爲都官郎中,以嘉其忠。過了一百多年後,到了宋徽宗時期,已經把劉仁瞻的牌位列在祭祀大典中,賜祀額“忠顯”,供人祭祀瞻仰,終年香火不斷。
關於劉仁瞻是否“投降”,有兩種法,一種是劉仁瞻在清醒的情況下主動投降,另一種則是監軍周廷構等“詐爲仁瞻書”,在劉仁瞻昏迷的情況下以他的名義投降。主流史官認爲後者更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