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5
與窮苦樵夫、“騾馬貴族”的武行德不同,人家郭從義是大唐宗室,當然,郭從義既然姓郭,那就肯定不是李唐王室的正牌子孫,他的“大唐宗室”需要拐點彎兒、抹點角,八竿子勉強蹭點兒毛。
具體來,他現在雖然姓郭,但他之前曾經姓過李,他之所以姓過李,是因爲他父親曾經姓過李,他父親之所以姓過李,是因爲他父親的乾爹曾經姓李,而他父親的乾爹之所以姓李,是因爲他父親的幹爺爺曾經姓過李,那麼他的這位幹曾祖之前姓啥呢,答:朱耶,又作“朱邪”。
沒錯,沙陀正黑旗。
實際上,作爲血統純正的沙陀人,郭從義的父親是沒有姓氏的,老爺子雖然出身卑微,但機靈懂事、謹慎心,而且抱上了沙陀人民的救世主——李克用的大腿,李克用把他安排在兒子李存勖身邊。簡單吧,老爺子就是李存勖的月嫂。
很快,老爺子的工作成績獲得了李克用父子的肯定,於是賜姓李,賜名“紹古”,所以老爺子終於有了名字——李紹古。通過前文關於河東集團崛起的描述,“紹”字的地位就不用過多解釋了,“紹”與“存”平輩,多賜予降晉的大將,如李紹奇、李紹榮、李紹斌等等。
李紹古去世時,兒子尚幼,李存勖就把他養在皇宮裏,與諸皇子並列,起名“李從義”,排“從”字輩,與李從榮、李從厚、李從珂平輩。
李紹古活着的時候,曾與李克用的一位養子情投意合,關係甚密,這就是李嗣源。所以當李嗣源稱帝后,李紹古的兒子李從義沒有被劃入“莊宗餘黨”遭受清算,反而受到了李嗣源的信任和提拔。
後晉建立後,李從義急忙撇清與前朝的關係,改姓“郭”,據他自己,他父親以前是姓郭的。史書也是這麼記載的,但實在經不住推敲。之前過,沙陀人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根本沒有姓氏,就連沙陀饒扛把子——朱耶,據有些史料所載也是部族的名稱,後來被其首領用作姓氏,之後才被李唐王室賜姓李。
當初給李克用當奴僕的他,怎麼會姓郭?退一步講,即便他原本姓郭,那他叫什麼名字?郭紹古?“紹古”是李存勖賜的,而且是買一贈一,先賜姓李。
抓大放。總之,後晉建立,李從義就改名爲“郭從義”,幫他的亡父改名爲“郭紹古”,以示與沙陀李氏宗族撇清關係。
即便如此,郭從義在後晉仍然不受待見,受到排擠,先是被貶出朝廷,外放爲宿州團練副使,不久之後解職回老家丁母憂,丁憂期滿,不見朝廷召還,他的喪葬假是終身長假。他被後晉拋棄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是沙陀人,他的老家在河東太原府,當時坐鎮河東的,是劉知遠。劉知遠久聞其名,於是將他納入麾下,任命他爲馬步軍都虞候。當契丹滅晉時,郭從義第一個表態,表示堅決擁護劉知遠稱帝,成爲劉知遠的重要心腹。
劉知遠稱帝后,立即提拔郭從義爲鄭州防禦使。討杜重威有功,成爲鎮寧軍節度使;討趙思綰有功,提拔爲長安永興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在後周時,郭從義的超高情商和敏銳的政治頭腦再次爲他贏得了命閱垂青,當時柴榮新即位,缺乏嫡系力量的支持,而郭從義在這時候主動離鎮入朝,向新主子表忠心,當聽柴榮打算御駕親征北漢時,郭從義立刻表示願意隨駕扈從,結果“世宗甚悅”,當即改命爲鄆州平軍節度使,奉命與符彥卿在山東一帶阻擊契丹,事後論功行賞,加兼中書令。
“三徵淮南”時,移鎮徐州;柴宗訓即位後,加開府儀同三司。
宋初,加守中書令,趙匡胤親征揚州李重進時,郭從義又匍匐恭迎在路邊,主動請求隨駕扈從,趙匡胤優詔不允。後移鎮河鄭
開寶元年因病到京師療養,正好趕上第二年的飯局。
在開寶二年“杯酒釋兵權”2.0上,郭從義也緊隨武行德之後,面紅耳赤地訴自己的革命家史,妄圖最後一搏,抓住功名不放。
郭從義因父親的關係,自幼被後唐莊宗李存勖撫養,明宗李嗣源時步入政壇,生機敏、善於察言觀色,政治嗅覺靈敏,在後晉、後漢、後周都有着出色的高情商表現,活得風生水起,卻在這次酒局中情商掉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