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章 後主李煜(上)
李煜即位之後,急需穩固其統治地位,確立以李煜同志爲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封建權力體系,且看李煜的政治三板斧:
“還都葬父正法統”
李璟倉促遷都洪州,三個月後病亡,臨死時告誡李煜,務必就地薄葬,否則就非忠臣孝子。然而李煜即位後,卻違背李璟遺願,將其棺槨迎回昇州,葬在爺爺徐知誥的陵旁。
昇州是南唐的首善之區,李璟商議遷都的時候,滿朝文武幾乎是一致反對,只有唐鎬極力贊成,如果繼續把中央行政機構留在洪州,那麼李煜將失去文武百官的擁護,這是李煜不能冒的政治風險。
同時,將李璟葬在徐知誥身邊,也是向世人傳遞一個信號:哥是南唐的合法繼承者,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合法產物。
“奉宋正朔”
李煜即位後,第一時間向大宋遣使告哀,彙報國內的變故,並表示尊奉正朔等一切皆如舊制,同時要求給先父追贈帝號。趙匡胤回詔書撫慰,在詔書中,趙匡胤“降詔不名”,以示優渥。
大宋應李煜的要求,追贈了李璟帝號。獲得大宋的認可和支持,李煜懸着的心就踏實了下來。
此前,李璟雖然削去鱗號,但一切規章制度皆如王禮。李煜即位後,每當接待宋朝使節,都要換穿紫袍,以示對朝上國的恭順,等使者走了之後,再恢復如初;昇州宮殿上面使用了鴟吻當裝飾物,這也是子專屬飾品,每當迎接宋使,李煜先將它摘下,送走宋使後再安上。關門皇帝。
在貢獻方面,更要體現出恭順的態度:
961年7月,李煜遣使如宋告哀告即位,貢金器兩千兩、銀器兩萬兩、紗羅繪彩三萬匹;9月,宋朝派人來昇州弔唁,給隨了三千匹絹作爲份子。
次年,南唐於3月、6月、11月三次遣使如宋進貢。
除了逢年過節要進貢,朝上國凡有大事,如紅白喜事、開疆拓土、建造宮殿……都要進貢,表示祝賀。
回鶻、女真、高麗等番邦也向中原進貢,但他們的進貢是有利可圖的;南唐的這種進貢,是實實在在的進貢,動輒成千上萬兩的真金白銀,還要給高級官員額外行賄,而大宋的回禮就君子之交淡如水了,顯得是那麼樸實無華、禮輕情意重。
孫子,就要有個孫子的樣子。
“金融改革”
李璟晚年推行量化寬鬆政策,鑄大錢、鑄鐵錢,增發貨幣,只半年就宣告廢止。李煜接班之後,頹廢的國民經濟依然沒能恢復,大把大把地往宋朝撒幣的行爲給千瘡百孔的南唐經濟雪上加霜,李煜不得不重啓印鈔機,重拾量化寬鬆政策。
相比於李璟的雙管齊下,李煜相對保守,只走了鑄鐵錢這一條路,其倡導者仍是韓熙載。
之前,李璟鑄造了“唐國通寶”銅錢,“唐國通寶”在錢幣收藏圈裏頗有一席之地,因爲它是最早的“對錢”,即有真書和篆書配對鑄造,比較有意思。
起初,官方鑄造的標準是每一千枚用銅三斤十二兩,隨着時間的推移,民間出現大量“假鈔”,即所謂的民間私鑄、盜鑄,採取偷工減料的方式賺取差價,到了後期,每一千枚錢僅重一斤左右,縮水三分之一!這種私鑄錢輕薄到什麼程度呢?史籍記載,可以漂在水上……
南唐面臨的經濟困境與當今很多國家如出一轍,是產能不足或產業空心化而導致的供需失衡。但是很多專家、公知都別有用心地將其包裝爲“錢荒”,引導輿論,繼而干擾國家大針方針,推銷量化寬鬆這杯毒奶,本末倒置。
舉個例子:
外地遊客張三來到某陷入經濟困境的村莊A,花100文銅錢住店,旅店老闆拿着100文銅錢買了肉,肉鋪老闆拿着100文銅錢買了衣服,裁縫店老闆又買了100文的布料,布店老闆歸還了賒欠旅店老闆的住宿費。這時候張三臨時有事,於是退房,從旅店老闆這裏拿回100文銅錢離開了村莊A。
在這個例子中,100文銅錢轉了一大圈,又回到張三手中,整個村莊A的市場卻得到了充分調動,經濟得以盤活。
於是,有人就悟出一個道理,認爲增發貨幣是解決一切經濟困境的制勝法寶。但他們恰恰忽略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村莊A的經濟之所以得以復甦,僅僅是因市場上缺乏足夠多的流通貨幣,所以張三給村莊A注入了流動性之後,所謂經濟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