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9章 閩南納土
太平興國三年4月25日,陳洪進上表獻出所轄閩南之漳、泉二州,大宋共得二州、十四縣、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戶、以及一萬八千七百二十七兵。
趙光義“嘉納之”,即刻授予陳洪進徐州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封杞國公,後改封岐國公;諸子亦有封賞,皆以近郡優賜之。
在陳洪進割據之初,他的首席謀士——掌書記徐昌嗣就勸他納土歸降,陳洪進當時非常不悅,想殺了他。徐昌嗣得到消息後,急忙逃走,輾轉到了汴州。
當時在陳洪進看來,徐昌嗣就是一個賣主求榮、吃裏扒外的“精宋”叛徒、閩奸,陳洪進對他是恨之入骨的。這種態度一直持續到大宋滅南唐,史籍說當南唐被大宋收復後,陳洪進才恍然大悟,終於知道徐昌嗣眼光長遠且對自己是一片忠心。
南唐覆滅之後,陳洪進的左右近臣就不斷勸他納土歸宋。比如陳應功、陳齊鶻、劉昌言等。
陳應功,莆田人,自幼便以忠義自詡,也是遠近聞名的一條好漢,當宋太宗即位後,陳應功面見陳洪進,對他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如今大宋順天應人,巴拉巴拉。陳洪進洗耳恭聽,遂馬不停蹄地向汴州覲見,即前文提到的,不等降下詔書便自行上路。
然而陳應功最被後人稱頌和紀念的,並非是勸陳洪進納土,而是他意外發明的“曬鹽法”。之前鹽農們普遍使用“煮鹽法”,成本較高且操作不便,某日,陳應功研墨的時候,身邊沒有淡水,就順手舀了點兒海水,等墨幹之後,陳應功發現硯臺上有白色結晶,在好奇心的趨勢下,捏進嘴裏品嚐了一下,“純!”味道與食鹽無異,於是陳應功頓悟了,就帶領鄉民在海邊開挖了一個個鹽田,把海水引進來,讓太陽暴曬,然後就得到了天然海鹽。
這種節省成本、操作簡單、效率高的曬鹽法很快就在莆田廣爲流傳,繼而是全閩,後來推廣到全國,再後來是全世界。現在,全世界人民還要感謝陳應功的這項發明。
後人尊陳應功爲“鹽神”、“鹽聖”,所有從事跟鹽有關的生意人都該供其爲祖師爺。很不幸的是在歸宋不久之後,陳應功奉命討伐一夥強盜,行動中不幸因公殉職,年僅38歲。
今天,在他的老家還有一座“陳應功紀念館”。世界首創“曬鹽法”,陳應功同志不僅僅是莆田人的驕傲、福建人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陳齊鶻,也是莆田人,是陳洪進的部將,算是陳洪進手下的高級軍官了,也參與了勸說。也許他不會像陳應功那樣說一堆大道理,但您別忘了他的身份,指揮使,他講不出太大的道理,但他握着槍呢,握着槍的人一般都不願講太多道理,槍就是道理。所謂能動手儘量別bb。
劉昌言,泉州南安縣人,7歲能寫文章,文采飛揚,遠近聞名的學霸,被陳洪進闢爲幕僚。
陳洪進奪取泉州後,派兒子陳文顯入汴進貢,劉昌言陪同。劉昌言給趙匡胤和趙光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趙光義看完陳洪進納土的奏表之後,當即召見劉昌言,笑問道:“這篇奏表莫非由卿潤色嗎?”
陳洪進納土後,仍以劉昌言爲推官。兩年後參與科舉考試,不幸落第,但太宗特別賞識他,召他爲宋州歸德軍掌書記,幾年後再次參加科舉,竟然以榜眼的名次金榜題名。在多個節鎮做判官之後,劉昌言終於因趙光義的賞識和榜眼的學歷進入中央,並且坐火箭上升。先爲起居郎,後遷工部郎中,又過一個月左右充樞密院直學士,又過了三個月左右就升爲樞密副使,副部級幹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