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一戰封神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這是足以載入史冊的一年,偉大光榮正確的宋太宗趙光義同志一舉消滅盤踞在河東的北漢割據勢力,終結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羣雄割據亂局。然而故事並未就此畫上圓滿的句號。
979年5月,剛剛滅掉北漢的趙光義下令拔營起寨,大軍徐徐跨過太行山脈,向着鎮州出發,宋軍將士歡呼雀躍,等待回到汴州之後論功行賞,升官發財,然而他們卻聽到了一個頗爲意外的消息:“上將伐契丹”。
趙光義專業看家守塔三十年,親征北漢是他第一次掛帥征伐,在取得驕人的戰績後,趙光義難免有些小膨脹,遂打算乘勝北伐,奪回心心念唸的幽雲十六州。
柴榮在“高平之戰”後乘勝進攻北漢,最終導致大敗,究其原因,臨時更改戰略目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這顯然沒有引起趙光義的足夠重視,趙光義的北伐計劃在一開始就註定要以失敗告終。
首先是失了天時。
雖然遼國救援北漢不利,但自打宋軍正月出兵以來,遼國就在幽雲十六州屯集重兵,做好了抵禦宋軍的準備,坐鎮幽州的總指揮則是一位非常着名的遼國將領——韓德讓,有關他的事蹟會在後文詳述。總之,遼國枕戈待旦已近半年,即便宋軍威武,遼國也可以說是攻不足而守有餘。
其次是失了地利。
宋軍長途奔襲,跨越半個中國,而遼軍是依託堅城以逸待勞。太原城堅不可摧,幽州城更是固若金湯。更何況遼闊平坦的華北大平原正是遼國鐵騎的主場,以步兵爲主的宋軍天然被剋制。
最後是失了人和。
滅掉北漢後,宋軍將士都在等待賞賜,然而趙光義卻沒有論功行賞,還要他們繼續討伐遼國,意思是等收復幽雲十六州之後新賬舊賬一起算,導致士氣低落,戰鬥意志銳減,史籍記載說“諸將皆不願行”。
當趙光義開會討論討伐幽州時,諸將皆低頭不語,用沉默表達自己的反對。就在這時,殿前都虞侯崔翰閃步出班,表示機不可失,我們勢如破竹,收復幽雲十六州易如探囊取物!
趙光義大悅,“諸位愛卿以爲如何呀?”
諸將仍然低頭不語。
“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這麼定了!”
6月初,詔令徵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民夫運送糧草,趙光義親征幽州。大軍剛從鎮州出發,就有扈從軍隊遲到,將士們不願北伐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趙光義頗爲震怒,“失期,法皆斬”,這是老祖宗的規矩了。趙光義打算將遲到的將士斬首示衆,被臣下勸阻,說大軍剛動身,未滅強敵而先殺將士,日後誰還願賣命?趙光義這才恨恨作罷,“好吧,等收復了幽州,新賬舊賬一起算!”
宋軍的推進過程非常順利,至東易州,刺史開城投降;至涿州,開城投降;至鹽溝頓,當地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獻上偷來的契丹戰馬……
趙光義心情甚好,在來之前就已經創作了一首《悲陷蕃民詩》,令羣臣收藏轉發點贊,沿途一片中原遺老喜迎王師、泣訴契丹奴役血淚史的感人場面。
只用了短短十天,宋軍主力部隊就推進到了幽州城下。趙光義以主力部隊坐鎮城南,派先鋒部隊巡哨城北。
當時坐鎮幽州的是遼國大將韓德讓,而受詔來援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乙室王撒合等正率部一萬餘人屯駐幽州北面,與幽州守軍呈犄角之勢。宋軍先鋒與這支援軍在沙河遭遇,隨即爆發激烈團戰。
宋軍有御駕親征的bUFF加持,人人爭先、個個奮勇,大獲全勝,生擒五百餘人,遼軍退卻。當時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正屯兵於得勝口,這裏是一處戰略要地,扼守着進出幽州的咽喉。
宋軍尾隨着遼國潰軍一路追來,耶律斜軫見宋軍銳氣正盛,於是採取了避敵鋒芒、誘敵深入的策略。耶律斜軫收集了潰軍的旗幟,把自己的部隊也僞裝成潰軍,苟在得勝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