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耶律問鼎
自後周世宗柴榮開始,中原王朝就如火如荼地開啓了統一大業,南方諸藩相繼被平定,五代十國的分裂被終結,而在此期間,北方的鄰居卻如突然宕機一樣,不僅坐視中原對南方的統一,且在幽雲十六州問題上處於完全的被動。尤其是在“雍熙北伐”時,《遼史》一度驚呼“我大遼要狗帶!”
世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在契丹的壯大過程中,中原的混亂紛爭是一個重要因素,同理,在中原國運由衰轉盛的過程中,契丹內部的割裂也是客觀原因之一。
契丹勢力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達到巔峯,標誌性事件是滅掉不聽話的後晉,短暫入主中原,物極必反,契丹內部積攢的矛盾隨耶律德光的離世而爆發,從此開啓了一段長達二十餘年的低谷期。
先是險些引起內戰的“祖孫爭權”,繼而以“橫渡之約”平穩過渡。表面的和平之下卻是暗藏波濤,內部矛盾持續發酵,遼世宗耶律阮在位不足三年就遭遇“火神澱之變”,遇弒身亡。
前文有過詳述,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當時有弒君想法的不僅僅是耶律察割,各派勢力還沒有在利益分配問題上達成妥協,就被耶律察割強行開團,並最終挑選了一個性價比最高的人來當新皇帝,此人就是耶律德光長子——耶律璟,史稱“遼穆宗”。
穆宗即位之初面臨的狀況與其前任世宗耶律阮並無二致,各方勢力對皇位蠢蠢欲動,謀反叛亂比比皆是,而且愛他的人往往傷他最深。
951年9月,耶律璟在“火神澱之變”中即位,改元“應歷”,在短短不到4個月之後,也就是應歷二年正月,太尉忽古質率先謀反,拉開了穆宗朝謀反叛亂的大幕。
在隨後兩年的時間裏,各路豪傑共襄盛舉,既有當初擁立耶律璟的“翊戴功臣”,也不乏耶律璟的手足兄弟。
比如應歷二年7月,耶律婁國、耶律敵獵、耶律海里等謀反,事泄被捕。其中耶律婁國與耶律敵獵在“火神澱之變”中立有擁立之功。
在“火神澱之變”時,逆臣耶律察割綁架了諸將家眷,以撕票相威脅,欲與耶律璟魚死網破,關鍵時刻,耶律敵獵自告奮勇,要充當耶律察割的“說客”,卻反將耶律察割出賣,使之自投羅網;而耶律婁國則是親手砍死耶律察割的劊子手。
穆宗即位後,任命耶律婁國爲南京留守,坐鎮幽州,這是遼國內部位高權重的職位。也許是厭惡耶律敵獵的陰險狡詐,耶律敵獵並沒有得到令他心滿意足的賞賜,於是心懷怨恨,繼而勾結耶律婁國,以穆宗懶政爲由,密謀擁立耶律婁國。
很多資料誤把“耶律敵獵”與“耶律敵烈”混淆,以爲是同一個人,其實他們是兩個人。
耶律敵獵,六院夷裏堇耶律術不魯之子;耶律敵烈,太宗第四子,是穆宗同父異母的親弟弟。二人名字發音相同,且生活在同一時期,而更有意思的是二人都與造反有關,還都是造穆宗的反。敵烈的事蹟在後文呈現。
耶律海里,他的父親是耶律拔裏得,他的爺爺是耶律剌葛——耶律阿保機的弟弟。既然出現了“阿保機的弟弟”,那麼骨髓裏就被深深烙印上了叛亂基因,子承父業、代代傳承,在謀反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海里的爺爺耶律剌葛,是“諸弟之亂”的核心骨幹,三次謀反,三次被赦免,卻不知悔改,眼見太祖皇位實在無法撼動,於是在心灰意冷之下叛國投敵,投奔了河東李克用,隨後又背叛河東而投奔後梁,李存勖滅後梁,將其捉住,怒其反覆無常而將他殺死;他的父親耶律拔裏得在滅晉戰爭中立功無數,沒來得及叛亂就死了,其妻——也就是耶律海里的母親——卻不辱門風,承擔起謀反叛亂的家族傳統,在“火神澱之變”中站隊耶律察割,還派人聯繫海里,要他配合。
耶律海里沒有聽媽媽的話,他的這個選擇救了他們母子一命。事後清算的時候,因他站隊穆宗而使母親免遭處罰。然而僅僅過了不到一年,海里就與婁國、敵獵勾結,真的造了穆宗的反。
穆宗時期的謀反事件層出不窮,而且參與謀反的基本都是耶律氏宗室,有很多事情是不方便透露的,史官們諱莫如深,所以梳理工作異常複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遼史》的記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誤導性:
比如在《穆宗本紀》中,
——“政事令婁國、林牙敵烈、侍中神都、郎君海里等謀亂,就執。”
——“李鬍子宛、郎君嵇幹、敵烈等謀反……”
顯然,與耶律婁國一起謀反的“敵烈”應該是“敵獵”的筆誤,因爲耶律敵獵當時是“羣牧都林牙”。
《逆臣傳·耶律敵獵》中,又說耶律敵獵是“應歷三年,與其黨謀立婁國”,與前文的時間矛盾。
《穆宗本紀》又記載爲:
“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
《逆臣傳·耶律海思》:“與冀王敵烈謀反,死獄中。”
《遼史·皇子表》:“與宣徽使耶律海思等謀反。”
耶律敵烈也造反了,似乎也不止一次,雖然謀反被執,卻得到了寬大處理,不僅被釋放,還得到了重用,並最終在對宋作戰中爲國捐軀,用寶貴的生命成功贖罪。
這位“宣徽使耶律海思”的來頭也不小,他是耶律釋魯的庶子,耶律釋魯是耶律阿保機的親三大爺。論起輩分,穆宗耶律璟要管耶律海思規規矩矩地叫一聲“爺爺”。
耶律海思很受太宗耶律德光的器重,提拔他當了宣徽使。在“祖孫爭權”中,耶律海思作爲世宗耶律阮的使者,負責與太后陣營談判溝通,與其對接的就是耶律屋質,所以在世宗即位後,耶律海思獲得了一個美差——“領太后諸局事”。顯然,穆宗即位後,動了耶律海思的奶酪,成爲他謀反的誘因。
遼國君主真的繼承了太祖阿保機的寬大胸襟,謀反未必是死刑,對這些耶律們的造反,往往是批評教育、下次繼續。
這不是玩笑,除了耶律敵烈,還有不少符合“下次繼續”的,比如應歷三年的這次謀逆案中的主角:耶律宛、耶律罨撒葛、耶律化葛裏、耶律奚蹇。
案件本身很簡單,但涉案人員可都不簡單:
耶律李胡不用多說,太祖第三子;耶律寅底石是太祖的親弟弟,論輩分,化葛裏、奚蹇是穆宗的叔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耶律寅底石也是“諸弟之亂”中的領銜主演,多次造阿保機的反,他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劉哥、盆都、化葛裏、奚蹇。眼熟嗎?沒錯,這四個兒子全都不辱門風,在造反事業上百折不撓:
劉哥和盆都在世宗朝參與了耶律天德、蕭翰的謀反,被捕後死不承認,然後就被釋放。劉哥隨後計劃單獨行動,行刺世宗,被捕後仍舊不肯承認,還發毒誓,結果被釋放後果然應驗了誓言,背上生疽而死;而盆都則再接再厲,在“火神澱之變”中與耶律察割勾結,最終喜提凌遲。
如今,化葛裏與奚蹇又捲入到耶律宛的謀反案中,哥倆繼續發揚死不承認的光榮傳統,果然又被無罪釋放,然而短短半年不到,再次謀反,終於喜提死刑。
父子五人,人均造反3次,全都不得善終。
耶律寅底石一家並不孤獨,陪伴他們的還有耶律李胡一家。
耶律李胡在“祖孫爭權”的鬥爭中失敗後,就與母親“斷腕太后”述律平一起遭軟禁,當時也是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但他的“謀反”頗具爭議,一般認爲是世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胡當時謀反的可能性非常小。
李胡有兩個兒子:長子耶律喜隱,次子耶律宛。
這一次被捲入謀反案的就是次子耶律宛,然而兩個多月後的應歷四年正月,耶律宛及耶律罨撒葛就被釋放了。耶律宛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從此之後改過自新,沒有再犯上作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