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真宗趙恆
換個角度看問題,趙元僖已經與羣臣坐在了一條板凳上,或者,再危言聳聽一點:羣臣與儲君同心,而與皇帝異心。
又巧了,一個多月後,被外放的硬核大神趙普入朝覲見,趙元僖立刻上疏,說趙普同志是久經考驗的革命老同志,值得信任且能力出衆,最好委以重任。
這裏就要稍微複習一下“雍熙北伐”中與趙普相關的內容了:
“雍熙北伐”與趙普的關係就是——沒關係。
當時趙普被貶官外放,爲山南東道節度使,被排除在覈心權力圈之外,已經長期“靠邊兒站”了。趙光義在謀劃“雍熙北伐”前,根本沒有找趙普商議。既然戰爭失敗了,那麼趙普可算逮住理了,你看看,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吧?誰讓你不徵求我的意見的,淨聽朝中那些奸臣小人嚼舌根,跟那幫蟲豸怎能振興我大宋?
趙元僖適時遞上奏章,把趙普比作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稱趙普是“開國元老”,是“聖朝之良臣”。
於是,在趙元僖的力推之下,趙普第三次入朝拜相,重回政壇巔峯。
趙普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三度拜相,且創下了十年獨相的傳奇經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趙元僖是促成他第三次拜相的關鍵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趙元僖已經與趙普所掌控的文官集團完成了深度捆綁。
很難說趙普究竟有沒有投桃報李,但文官集團接下來的一番操作卻好心辦了壞事。
羣臣多次建議趙光義立儲,明確趙元僖的儲君身份,這讓趙光義很是反感。後來,心煩意亂的趙光義終於對羣臣吐露了心聲,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立儲之後人心不安,威脅他的統治地位;二是自己想繼續發掘一下其他皇子,擇優錄取。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直白且露骨,按理說,羣臣們也該閉嘴了。然而991年9月,宋沆等五人又上疏請求立儲,並且指名道姓要求立趙元僖爲皇太子。
趙光義瞬間炸毛了。
宋沆當時是左正言、度支判官,算是位卑權輕的小角色了,他哪兒來的膽子挑戰趙光義的紅線,勇揭逆鱗的?這就是趙光義最惱火的地方,因爲宋沆只是一個提線木偶,他背後的大佬是呂蒙正。
呂蒙正,太宗初年進士及第,逐步成爲當朝宰相。宋沆是呂蒙正妻子的族人,具體關係不好考證,可以簡單說宋沆是呂蒙正的小舅子。
這樣看,宋沆的行爲就有了當朝宰相的背書。一個宰相能掀起多大風浪呢?再來看另一件小事:盧多遜做宰相時,他的兒子剛畢業就被安排爲水部員外郎,呂蒙正上疏說我剛畢業時只授予九品京官,更多的人甚至還沒有這份幸運,很多優秀畢業生懷才不遇,只能隱居山林,只因小盧他爹是宰相,開局就是五品官,這是巨大的資源浪費,長期以往,於國不利,望陛下深思!
隨後,盧多遜的兒子就被重新安排爲九品京官,並且將“宰相的兒子只授九品京官”列爲法定製度,明文規定。
提煉重點:呂蒙正打擊盧多遜。
盧多遜與趙普之間的權力鬥爭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大戲,二人是一對兒你死我活的仇敵。所以打擊盧多遜必然會得到趙普的關照。
也許呂蒙正只是剛正不阿,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從此進入到趙普視野,在趙普的一路提攜下逐步攀登到宰相高位。
也就是說,勇做出頭鳥的宋沆,其背後站着當朝宰相呂蒙正,而呂蒙正的背後則是恐怖如斯的趙普勢力,趙普則剛剛與趙元僖完成綁定,而他們現在又在力推立趙元僖做皇儲,甚至不敢公然違背趙光義的旨意。
細思極恐,再結合前面的幾個小故事,文官集團早就與趙元僖打成一片……一場逼宮大戲拉開了序幕。
趙光義徹底暴怒了,你們這是想造反啊!是時候給你們點兒小小的太宗震撼了。
宋沆被貶官外放,呂蒙正被降職爲吏部尚書。而趙普則於次年三上表章,請求告老還鄉,主動辭職總比被炒魷魚好,畢竟大家都是體面人。同年7月,退休在家的趙普病逝,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值得多說一嘴的是呂蒙正,他有個外孫女婿,名叫包繶,包繶的父親就是“包青天”包拯。
同樣是992年,在11月10日這天,趙元僖早晨上班打卡之後,忽然覺得身體不適,於是請假回家休息。趙光義聽說後,立刻過府探望,當時趙元僖病歪歪地躺在牀上,幾乎陷入昏迷,趙光義輕聲呼喚,趙元僖勉強還有反應。趙光義隨即召集御醫,囑咐他們要多費心,還沒等說完,趙元僖就嚥氣了。
痛失愛子,趙光義哭得情真意切,左右侍從皆匍匐跪地,無人敢仰視。
據說趙光義很久都沒能從喪子之痛中緩過來,經常徹夜痛哭無法入睡,還做了一首《思亡子詩》,令羣臣傳閱。羣臣紛紛轉發、收藏,卻無人敢點贊。領導發朋友圈說他親爹死了,我是點贊呢,還是點贊呢,還是點贊呢?
悲痛之餘,趙光義追贈趙元僖“太子”,諡號“恭孝”。
然而追冊太子的典禮還未舉辦,就有人向趙光義舉報了趙元僖的愛妾張氏,說張氏專橫放肆且僭越無禮,比如她經常虐待侍女僕從,還鬧出了人命,但是——趙元僖對此卻不知情;比如她在近郊的佛寺爲父母做招魂儀式,越制埋葬其父母……
太宗因此大怒,絞死張氏,將其父母刨墳掘墓,其餘親屬流放;趙元僖府上的幕僚屬官一律貶官;追冊禮也被叫停,改用一品鹵簿禮下葬。
關於趙元僖的離奇死亡和張氏的下場,是有不同的記載的,一個比一個危言聳聽。
比如《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記載就暗示趙元僖並非自然死亡而是食物中毒,據說是吃了張氏給他的食物,然後就突然暴病而亡;
《默記》中則記載了張景山的證言,說趙元僖想廢正妻李氏,而將張氏扶正,張氏高價購買了一種酒壺,該酒壺外表與正常酒壺無異,但內藏機關,可同時裝兩種液體,倒酒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自由切換,張氏本想借此毒死李氏,結果不知情的趙元僖跟李氏玩兒了個小浪漫,夫妻二人喝交杯酒,秀恩愛、死得快,趙元僖就這樣被毒死了。後來太宗將張氏凌遲處死。
張景山的這番證言是源自他爺爺——張去華,張去華當時是趙元僖府上的幕僚。這篇“舅舅黨”的證言可謂是危言聳聽,且與其他記載的出入較大。
其他說法,如趙元僖是騎馬時忽然暈厥而墜馬受傷,導致死亡;張氏之死,有的說是被凌遲,有的說是絞刑;有的說張氏一案並非是有人告密,而是趙光義派人例行巡視公檢法工作時的意外收穫……
總之,這位“沉默寡言”的趙元僖身上有太多祕密。教唆大哥犯病被廢、拉攏羣臣、攀附趙普、羣臣“逼宮”扶他上位……“逼宮”失敗後,趙普病逝,不到半年,趙元僖也離奇暴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