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有好處,那可以試試
他拿着一件道具,舉在燈光下左看右看,疑惑不解,“什麼玩意啊?”
王導演站出來說道:“這是海邊人家用的一件生活用品,拍電影《海霞》用的。
具體用處,我一時也講不清,到了海邊給你演示一遍就知道了。”
曾驊聞聲轉頭,看到一位三十多歲的大姐,個子不高,齊耳短髮,精神抖擻。
“大姐,您是?”
“我是導演王維民,來這裏找幾件道具,無意間聽到剛纔你和你哥的對話,覺得很有意思。”
“王導演你好!我叫曾驊,道具車間新來的借調職工。”
“你好,你好!”
“王導演,剛纔讓你見笑了。我哥對詩歌走火入魔了。詩歌嘛,聽聽就好了,有時候情緒到了,抒發一下也可以。要是一頭扎進去,不是什麼好事。”
兩位詩人的結局擺在那裏,身邊有個親友是狂熱詩人,誰不心驚膽顫啊!
王導演笑了笑,“我對詩歌沒有太多的研究,沒法跟你一起交流探討。我剛纔聽你說庸俗和高雅,不由想起一件事,就是關於我們目前的電影創作...”
曾驊連忙擺手:“王導演,這個話題太大了,我接不住啊!”
“沒事,沒事,我們就當朋友一起閒聊。你年輕,腦子又活,肯定想得跟我們這些老古板不一樣。”
“王導演,看你也不老,說二十多歲都有人信,怎麼能叫老古板呢!”
“我都快四十了。”王維民笑眯眯地說道。
女人都喜歡別人說她年輕,這是穿越時空的真理啊。
曾驊搬出來一張凳子,搽拭乾淨,給到王維民,不在意地應道:“行,那就聊聊唄。”
王維民不客氣坐下來,看着曾驊,目光炯炯有神。
或許曾驊自己都沒有發現,他身上有一股與衆不同的的氣質,跳出這個時代桎梏的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那股子靈氣。
以前在楚南,困於生計,只有黃鼠狼氣質,沒有靈氣。
被丘希賢帶到北都後,衣食無憂,這股子氣質慢慢地就透出來。
丘家人天天在一起,感覺不出來。
王維民是女導演,非常敏銳,很快就察覺出曾驊這種與衆不同的氣質來,所以願意坐下來跟他聊聊。
“以前我們拍的電影,有樣板戲,有戰爭片,還有其它各個類型的,可是拍來拍去,都形成了一種模版。
好人,壞人,從開始到結尾,一成不變。觀衆看到了開頭,就能想到結局,越來越不愛看。這不是個好現象。”
哦,這位王導演很敏銳,才1977年就察覺到這個問題。
曾驊斟酌着字詞,“王導演,我覺得吧,電影電視要教育觀衆,不一定要高大上,有時候可以俯下身去看。”
“俯下身去看?”
電影電視要教育觀衆?
放在三四十年後會被一干網友噴死,可是在現在,它就是電影電視存在的意義,是D賦予它的使命。
王維民很有興趣地追問道:“小曾,你能詳細說說嗎?舉個例子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