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七月半的怪叫聲
“媽,我去跟我爸平地了,你順帶看着簸箕裏的黃精啊。”
擺弄好黃精以後,跟自家老媽說了一聲以後,張安就出門了。
張建國一大早上起來就牽着大黑帶着耙去新房那邊,已經去平地去了。
張安來到後院,接過自家老爸手上的耙換了個氣,纔開始趕着大黑拉着耙平地。
這裏鋪上了昨天拉回來的黃土以後,這塊被張安規劃用來當菜地的地方,已經高出後院的地面二十多公的高度了。
這場景讓張安想起了一篇小學的課文,叫做爸爸的菜園。
“爸,咱們待會還要撿些石頭,把這地邊上給砌一圈,不然這要是下雨了,泥水到處淌的都是。”
張安一隻手牽着大黑的繮繩,一手掌着耙,來來回回的薅平着這些蓬鬆的黃土。
因爲這塊地是張安他們挖了鬆土拉過來鋪的,地面太過蓬鬆,等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不過這樣也是最適合種菜的。
“嗯嗯,前面還剩下不少石頭,待會就能撿過來砌一圈,現在這泥巴已經跨下來了。”
一早上的時間,張安就把地平的差不多了。
要是張安的父親張建國,可能要慢一些,因爲他牽着大黑的話,大黑不敢放開了跑,因爲張建國跟不上它。
但是換成張安掌耙以後,大黑就放開了跑,有時候還把耙給帶飛起來,張安不得不在耙上放幾塊大石頭壓壓重量。
平完地以後,張安還用耙套出了不少的草根和細石子。
最後張安父子兩把菜地邊上用石頭壘了一圈,纔算是完工。
這麼多天以來,傢俱牀鋪也都盡數送過來了,新房裏就等到張建國跟王芳找人看好了日子,就能搬過來入住。
本來張安是打算直接住進去就行了,但是村裏對這些很忌諱,張建國跟王芳也特別重視,所以張安也由着他們倆去弄。
反正家裏就等着看好日子,到時候就住進去就行,也不擺酒席。
到了那一天,讓家裏的親戚們過來幫忙燒鍋底,意思意思一下。
張安父子剛走出院子,就發現了有個拖拉機拖了一堆大傢伙進村了。
正好打算回去喫飯的父子兩,當場就被抓了壯丁。
原來這是張新民家裏買來的打米機跟磨面機。
這麼大的大傢伙,買新的話兩臺要花上不少錢啊。
不過張新民家這是幫助長箐村裏從水磨時代直接進入到電磨時代。
“大民哥這是準備要大幹一場啊,也不擔心到時候沒人來大米磨面啊。”
張安瞅着這機器不像是新的,但是成色也還成,估計有個七八成新的樣子。
“這個我一點都不擔心,用水磨慢的要死,碾完回家還要篩米糠,哪裏有用打米機方便啊,米打出來了,米糠也給分的好好的,肯定有人願意用的。”
張新民說的倒是在理,村裏估計也有許多人願意來他家大米。
畢竟他們家打米一塊錢一百斤,米糠不要的話可以賣給他。
但是張安覺得村裏現在沒幾個人願意賣糠的,因爲大家都養了豬,米糠可是餵豬的好東西。
也就是現在電費降價了,要是原來的時候,這一塊錢也就夠電費。
現在收一塊錢的話,也還有的賺。
很快,張新民家的老爺子找了好些個人過來。
大家一起把拖拉機上面的兩臺機子從路上擡到他家小賣部旁邊的空房子裏。
一臺機器好幾百斤重,但是一點都不好擡,主要是因爲它太大了。
不過人多力量大,大家喊着號子,一二三,幾下就給擡到裏面去了。
剩下的安裝工作,就交給那個跟着機器一起來的人了。
“新民,搬完了我們就回去了啊。”
沒什麼事情,張建國就跟張新民說了一聲,準備走了。
“多坐一會嘛,建國叔,我茶都還沒給你們倒。”
“別忙活了,我們準備回家去喫飯了。”
回到院子裏,看到自家母親還在做菜。
“媽,今天炒個豆豉辣椒來喫嘛,我們家豆豉不是已經曬好了嘛。”
張安剛纔從張新民家回來的時候,就聞到有人家裏炒了豆豉辣子,把張安肚子裏的饞蟲給勾出來了。
一回到家就跟還在做飯的王芳說了一嘴。
“行,你去園子裏頭摘幾個青辣椒回來嘛,我一哈給伱炒。”
王芳聽到兒子想吃了,肯定是一百個願意給做。
而且豆豉炒青椒不用花費多少時間,就是洗幾個青辣椒切好。
跟着豆豉一起炒就行就行了,根本就用不了幾分鐘。
轉眼間,八月份快要結束了。
後天就是七月半,也就是大家說的中元節或者鬼節。
據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一的時候,閻王爺大開鬼門關,把全部的鬼魂都放出來遊走人間。
讓他們在這個時候去看看自己的家鄉與後代,而生者則在這段時間對他們進行祭拜,讓他們享用到家中的後輩給奉上的香火。
但其實這附近的大多數漢族人家都是七月初一就把家裏的牌位拿出來供起,等到七月十四的時候便少送袱包把已故的老人們送出門去,只有部分少數民族過的七月十五。
而家裏有新喪的老人的話,是不能封這種袱包的,只能封沒有封面的白包。
只有已故超過三年的老人,才能奉上有封面的袱包。
在村裏張家沒有祠堂,都是各家供各家的,每家都有一張大大的牌位,上面全都是自家的祖先。
有的人家很誇張,從一世祖就開始記錄,排位上寫的滿滿的。
從前幾天開始,王芳把家裏上週趕集的時候買回來的紙錢跟封紙拿出來開始曬太陽。
所以今天張安一家要開始把曬好的封紙跟紙錢拿過來封包。
封的數量還不少,因爲只要是生前是親屬關係的先人都要送,只是直系的燒送的比較多,遠一點的就燒的少一些。
每一年到這個時候,每家每戶都要封幾大籮筐。
很小的時候,張安就被家裏的張二爺教着封袱包和寫包。
而封在裏面的紙錢就代表自家燒給先人們的錢財,所以很多人擔心自家老人在下面沒錢花受氣,這個時候就使勁封一堆袱包燒下去。
等到用封紙把紙錢封好以後,還在正面寫上封文。
光是寫這個,當年的張安可是腦子都差點轉不過來。
因爲光是這個稱呼的問題,就已經夠學習半天了。
但是多寫兩次以後,張安就熟悉了,往後的每一年都是讓他來寫。
也正是這個原因,張安的一手毛筆字寫的還算可以。
喫完飯以後,王芳跟張建國負責封包,張安這在旁邊擺着桌子開始寫。
今年張安家封了有一兩百個,張安寫了一下午才寫完。
寫完的袱包需用糉葉撕成的草繩把兩個兩個的背對背綁在一起。
而這兩個綁在一起的袱包之間,需要放上一張馬伕,還有付給馬伕的兩張紙錢。
這樣纔算是一馱袱包,夾進去的馬伕主要是起到這一馱袱包燒下去以後,拜託它們把這些紙錢根據袱包上的名號,送到對應人的手裏。
演變到後世以後,開始有人印刷冥幣出來,專門在這一段時間或者清明節的時候賣給大家,天地銀行出產的冥幣,大家買來給封到袱包之中。
“安子正在寫包啊,寫好了沒有。”
張安馬上就要把自家的寫完了,二叔就擡着一大筐子袱包過來了。
“馬上就寫完了,還剩下幾個。”
等把自家的寫完以後,還要給二叔家寫。
這還沒完,寫完二叔家的,還要給三叔家裏寫。
有時候還要幫忙附近的一些鄰居也一起寫,張安一年少說要寫上千個袱包,手還是挺累的。
“張斌,你過來看着你哥寫,你是時候開始學了,你哥以前還沒上初中的時候就已經一個人寫了。”
張安寫的時候,張二叔把自家兒子喊過來學習,這個事情還真是需要家裏有一個人會,不然要麻爪的。
他們這一輩的大人都擔心,找外人寫的話,萬一別人不太會,寫錯到時候就送不到老人的手上,那到時候別家的老人在下面都有錢花,自家的老人沒有,那可是大不孝。
寫這樣的袱包,單單寫自家的倒是還好,但是剛寫完自家的,還要替別人家寫的話,就要注意稱呼跟陽上孝落款留名了。
這不,張安剛纔寫自家的寫習慣了,差點就把二叔的名字寫成自家老爸的了。
像是張安家跟兩個叔叔家的還是比較好寫的,只是最後他們兩家的外家需要單獨寫,那個時候就要看他們家自己抄過來的牌位了。
張安一路寫,一路教着張斌。
自家老爸這三兄弟都是拐的,他們幾個都不太會寫。
也還好當年張二爺一直教着張安,不然這下只能去找張二爺或者張四爺幫着寫了。
還沒寫完二叔家的,三叔家也擡着過來了。
張安從早上喫完飯,一直寫到了晚上喫完飯的時候,都還剩下一部分。
這個活多了還真的挺累人的,主要是手太酸了。
張斌看着張安寫了一部分,也嘗試寫了幾個,最後覺得自己的字寫的太難看了,就沒有繼續了。
後面這些弟弟妹妹們,現在一個個都沒怎麼注重寫字,平時用鉛筆的時候就寫的有些潦草,老師也沒怎麼管。
張斌的硬筆寫的還行,但是軟筆就不能看了。
以前的張安他們,老師是逼着他們把字寫好,寫的端端正正的,必須是要正楷書。
而張安放學回家,還要被張二爺拉着練毛筆字。
所以張安這一手端正的字,可是練了很多年才練出來的。
村裏面的人也就到張安他們這一代,不管讀書讀的怎麼樣,但是一手字體寫的還是很工整的。
“先喫飯吧,喫完飯再寫。”
王芳做好晚飯的時候,籮筐裏還剩下幾十個沒寫好。
“媽,先不急,這裏還剩下幾十個,我寫完就收起來了。”
只剩下不多的幾十個,張安咬咬牙就堅持寫完了。
晚上的時候,手都是酸的。
七月十四這天晚上,供奉完祖宗排位,晚飯喫完,就要開始燒送袱包。
張安家的院門口,張建國已經用幾塊石頭壘成一個火坑,張建國開始拿着自家封好的袱包壘了起來。
同樣的事情,村裏每家每戶的門口都在做。
壘好了以後,就開始從下面點火,開始燒送。
大人會拿出家裏的玉米棒子、土豆、紅薯在袱包堆裏面一起燒。
據說在燒袱包的火堆燒熟的東西,吃了能夠健健康康、百病盡去。
家裏正燒着袱包呢,突然旁邊傳了一陣驚悚的叫聲出來。
把附近正在燒包的大家都給嚇了一大跳。
把斜對門那李老太婆直接給嚇跳腳了,嘴裏一直說着她都是好飯好菜的供奉着家裏的祖宗先人,祈求他們不要來嚇她。
這老太婆平時虧心事做多了,心裏有鬼呢。
不過不得不說那一陣突然冒出來的聲音,還真嚇到了不少人,尤其是今天的這個日子,大家正在燒包。
村裏都是一股子煙霧瀰漫,陰風陣陣,很難讓人不聯想到那些事情。
叫了沒幾聲以後,就沒有再聽到了。
就當張安以爲沒了的時候,突然又叫起來了。
聲音有些悽慘,叫聲讓人毛骨悚然。
張安皺了皺眉,提着手電筒順着聲音找了上去,而後面的張建國還有張安家前面二舅爺家的王新榮也跟了上來。
順着門口的水溝往上走,張安找了好大一會,在水溝裏發現了長長的一大團東西,看起來肉乎乎的。
張安拿了根樹枝輕輕的動了動這一大團東西,一開始還以爲是太歲呢。
結果發現這傢伙會動,被張安用樹枝戳了戳以後,露出了扁平的腦袋、長長的尾巴還有四隻短小的腳出來,打算想跑路。
“熱烈的馬,黑我一大跳,原來是個大四腳蛇。”
看到是這玩意兒,好事的鄰居大罵了一句,他還以爲祖宗顯靈了呢。
“不對勁,太不對勁了,這四腳蛇以前再怎麼說也不會進村,怎麼這回跑到這裏來了,還這麼大一個。”
張建國想了半天沒想通,這玩意很怕人的,一般都不會爬到村裏來。
也就是漲水的時候,河溝裏面會出現他們的身影,不然它們一般都是在山上的溪水邊或者洞穴裏。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