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做剁椒
村裏的年輕人有自己做的,那些個老頭子們也不甘落後。
他們閒着沒什麼事,就開始用竹子編起了竹笠。
白天就帶到橋頭那裏去擺起了一個攤子,專門賣竹笠。
這個竹笠可是受到了很多釣魚的人的喜歡,因爲這東西帽檐很大,能遮陽。
很多人來的時候看到他們賣竹笠,每個人都買了一個戴着。
這東西戴在頭上是透氣的很涼快,很適合夏天在太陽底下戴着。
可不像布帽子那樣,戴着很熱。
老人們編的竹笠,跟斗笠其實是一個東西。
但是都是用的細竹篾編的,特別細緻。
經過張安的建議,他們還在帽子上編了許多花紋和字體。
這樣的竹笠比斗笠看起來精緻好看多了。
而且村裏的老頭們在編制的時候,還用桐油給刷了一遍。
這樣不管是天晴下雨都能用,實在是很方便的東西。
而且現在不止是這些釣魚的人經常來長箐村裏。
還有一些專門過來隔壁農莊玩的人,都會順着路走進來長箐村看一眼。
以前因爲進村的路不好,到處都是爛泥,人家不願意往裏面走。
但現在進村的這水泥路修好以後,很多人都願意花幾分鐘走進來。
看一看這條廣闊的大河,看一看這個大山裏的村子。
再加上張安把自己做的指路牌,給栽到石埡口。
張安家裏時不時的就有一批客人上門,王芳看到這些人可太開心了。
這哪裏是客人,這都是錢呀。
現在王芳也不在老房裏待着了,除了餵豬和晚上的時間,她都在河邊的院子守着。
免得有人上門來了,因爲自己不在錯過生意。
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村裏正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當然了隨着來的人多了,地上也開始出現了亂丟垃圾的現象。
不過釣魚人的基本素質還是有的,有些人即便是把垃圾扔在地上,也不會扔到河裏。
一個是因爲村裏沒有垃圾桶,第二是大家現在還沒有養成不要亂扔垃圾的習慣。
而最後張安發現了這個問題,就趕緊找了老叔說這個事情。
張建文本來覺得這個沒什麼的,但是張安是從後世回來的。
深知這隨地亂扔垃圾,時間久了可不是個好事。
所以張安就往嚴重的一面給老村長說,還給他畫餅。
說這點人就已經滿地垃圾了,那以後來更多人怎麼辦呢。
果然老村長一聽,也重視起來了,連夜找了林木匠做了好些個大號的垃圾桶放在河邊。
而且還主動出面跟一衆外來的人好言好語的說了一下這個事情。
雖然到最後地上還是會有些垃圾,但也只是一點點。
大多數還是會自己丟到垃圾桶裏的。
村裏經過這段時間的忙活,大家都把地裏的莊稼收回家了。
趁着現在日頭好,大家得趕緊把新收回來的糧食給曬乾。
要不然等到冬天來了,糧食沒曬乾的話,到時候會發芽,那糧食就廢了。
所以這段時間大家就權當做是休息,趕緊把糧食給曬乾,然後儲存好。
過幾天溫度降下來以後,大家又要忙着播種。
今天逢場,王芳一早就是村裏的其他嬢嬢給叫去鎮上趕場去了。
張建國則是把家裏的大黑馬牽出去放風。
前段時間忙着收莊稼,這家裏不單單是人很累。
家裏的牲口也很辛苦,比人都累。
對於家裏的大黑馬,張建國是越看越滿意。
唯一不滿意的這傢伙不讓那些母馬靠近。
現在村裏村外的好多人家都過來問,說家裏的大黑馬給多少錢能給他們家的母馬配種。
張建國能咋說,這是錢不錢的事嗎?
這是自家大黑根本就不讓那些母馬靠近,不然就撩蹄子。
之前有個其他村子的人不信邪,硬是帶着自己家的馬過來想要試試。
但是最後那小母馬,被大黑給踹瘋了。
從那以後,沒人敢牽馬上門來找不痛快。
張安現在看着這大黑都直搖頭,這個不懂風情的傢伙。
每次看到張建國牽着大黑出去放風,家裏的其它動物都特別羨慕。
但不管張安怎麼說,張建國都不敢帶着其他的動物出去。
生怕它們出去以後,到時候跑到山裏去,自己追不回來。
“爸,你去哪裏弄來的狸花貓崽子啊。”
張安本來要準備做午飯了,這會看到自家老爸牽着馬回來。
手上捧着一隻黃褐色的狸花貓崽子。
“這不是你媽一直說想問一隻花貓回來養着看耗子嘛,剛纔從你建忠大叔家門口過,看到他們家母貓下崽,月份也到了,就讓我抱一隻回來。”
最近這半年,張安家也不知道爲什麼,家裏晚上老是聽到老鼠的動靜,這是以前都沒有的。
可能是家裏條件好了,老鼠都上門來光顧了。
現在張安家裏的動物很多,王芳沒敢在家裏放耗子藥。
擔心到時候耗子沒藥到,把自己家裏這些東西給藥倒了,那可不太好。
所以就一直想着問一隻本地的狸花貓回來養。
等到張安伸手接過去的時候,張建國才把蒙在小貓眼睛上的手拿開。
剛剛帶來的時候,他一直用手捂着小貓的眼睛。
因爲兩家隔得太近了,擔心拿過來養不家,養着養着就偷偷跑回去了。
所以抱回來的時候,需要用手遮住它的眼睛。
省的它還能記住回去的路。
張安捧着這個小東西,能清楚的感覺到它一直在發抖。
這是一種害怕的體現,畢竟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母親和兄弟姐妹。
“喵~”
清脆的聲音在張安手裏傳出來。
這小貓估計也就是滿月的樣子,長得不大。
鼻子跟四個貓爪子上面的肉墊都還是粉紅色的。
張安抱着它,在家裏的幾個房間裏逛了起來。
在桌子、樓梯邊上轉了幾圈。
這是爲了讓小貓崽子認認家,多轉兩圈以後它就熟悉了。
農村家裏從其他人家要來的崽子都是這麼做的。
後面張安就隨便找了個籃子,給它做了個窩。
其實貓這種動物,不用特意給它做窩的。
等它熟悉了,它自己會找地方睡覺。
但是現在這隻貓很小,所以張安就照顧它一下。
大虎它們幾個這會兒看到家裏來新朋友了,都爬過來觀望。
小貓咪哪裏見過這個場面,看着眼前的幾個龐然大物,給這小花貓嚇得渾身瑟瑟發抖。
“去去去,自己去玩去,別在這裏嚇到它。”
張安一看這幾個狗東西就是故意的,伸手拍了拍它們,把這三兄弟給趕走。
自古貓狗不和是大家都知道的,還有什麼雞犬不寧。
張安家的大公雞也跟着三隻大狗不和。
每次吵起來這院子裏都撲騰撲騰的到處是灰,那真的是雞飛狗跳。
但是大虎幾個懂事,也都當跟它們鬧着玩。
所以時間長了,張安也不管它們,隨它們玩鬧,只要不出雞命就行。
要是換做別人家的,這麼大隻狗,那公雞估計已經進鍋了。
把小貓放在地上,它好像已經認定了剛纔張安給它的籃子似的。
一離開張安,就跑到籃子裏去趴着。
看到它這麼乖,張安也沒多管它,只是把大虎幾個給趕走,省的它們去鬧小貓。
大虎也是,看到張安不讓它們跟小貓玩,就自己跑回狗窩裏去了。
看了看時間,感覺王芳快要趕場回來了。
張安把煤竈上已經蒸好米飯的甑子擡下來,準備開始做菜。
“小安,誰送過來的小貓呀?”
王芳回來以後看到家裏有個小花貓。
有些欣喜的問了一句,家裏哪來的小貓。
她想給家裏喂個貓想的太久了,這樣以後睡覺的時候都要清淨一些。
前段時間想找沒找到,因爲村裏還沒有適合的,大多都是別人家養的半大貓。
帶回來養不家,只能等人家的母貓生崽子。
“我爸放馬回來的時候,從建忠大叔家抱來的,好像是他們家母貓生崽了。”
這個時候張安正好做完最後一個菜。
看到自家母親回來了,所以就直接擺桌子喫飯。
“爸,我媽回來了,準備喫飯了。”
張安做飯的時候,張建國也沒閒着。
把家裏最後收回來的紅辣椒,用稻草給編起來。
這樣做一是方便掛在院子裏曬,即便是下雨沒太陽曬,也能掛在煤竈頂上烘乾。
二嘛就是曬乾了可以找個通風的地方掛起來,不容易壞。
張安家每年都要編上幾十斤的幹辣子。
今年張安家裏沒種多少辣子,就單單在後面的院子裏種了兩分地的樣子。
但是今年的辣子結的挺多的,即便是王芳已經摘過好幾茬,這幾天摘下來又有幾大筐子。
“媽,我們家今年還做酸辣椒嗎?”
張安一邊給自家爸媽舀飯,一邊問着。
六月間的時候,雖然王芳抽空做了幾罐酸辣椒,但是最後被李宏斌分走了兩罐。
家裏剩下的喫到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了。
要是不做的話,估計都不夠喫到過年就沒了。
不管是酸辣椒、油辣椒還是糊辣椒,雖然都是辣椒。
但是做什麼菜放什麼辣椒,做出來纔對口味。
“要剁的,這回要多剁幾罐,我看地頭最後剩下的,摘回來還有幾十斤鮮辣子。”
反正說幹就幹,喫完飯以後,王芳就把家裏剁椒的盆跟茬刀拿出來洗乾淨。
這把剁辣椒的茬刀是專門去街上買的。
一把十幾公分寬的茬刀背上,安着一根一米多長木棍。
剁椒其實可以用菜刀的,但是大家都不怎麼用菜刀。
家裏的菜刀用來剁酸辣椒是很方便,但是握刀的手肯定是會沾上辣椒水。
親自動過手的人應該知道,如果只是短時間讓手接觸辣椒的汁水可能沒什麼事。
但要是手上沾着辣椒水的時間長一點的話,手上的皮膚會非常不舒服。
它會先發燙,讓伱感覺自己的手好像燒起來了,跟着火一樣。
而且症狀持續的時間還不短,很難受的感覺。
以前張安就抓過剁好的辣椒,兩隻手火辣辣的。
只有把手放進冷水裏的時候要稍微好一些。
但是隻要拿出水面,立馬就燒起來。
所以大家都不願意用菜刀。
用茬刀的話,可以把盆放在地上,然後人坐在板凳提着茬刀剁。
剁碎了還能用茬刀把底下的翻上來再剁一遍,不需要用手直接翻,用起來非常方便。
這套工具倒不用每家都有,只需要自家做的時候去借別人家用一下就行了。
反正也不經常剁辣椒,張安家是因爲以前村裏沒幾家有,所以王芳自己買了一把。
張安沒花多少時間,就從園子裏摘了一筐紅辣椒回來。
這裏應該就是張安家園子裏最後的辣椒了。
張安剛纔摘的時候,仔細翹了翹,辣椒樹上已經沒有新結出來的小辣椒了。
等有空的時候,就要把這些辣椒樹給拔掉。
到時候把地翻一翻,又能種下一季蔬菜。
一家人把摘回來的辣椒揀掉辣椒把子,用清水洗乾淨以後,就能倒在盆裏開始剁了。
“媽,別放生薑吧。”
張安看到自家母親颳了幾柄生薑,準備放在盆裏一起剁,連忙開口阻止。
因爲張安不太喜歡喫生薑,平時做菜有些薑絲都可以,但是大塊大塊的就接受不了。
“那好吧,你去張平家挖點洋姜回來。”
王芳剁酸辣椒的時候,喜歡放一些其他東西。
一般都是大蒜、生薑這種,直接放進去一起剁。
既然自家兒子不喜歡生薑,她就讓張安去村長家園子裏挖些洋姜回來。
洋姜喫起來好喫,沒有生薑那股子味兒。
張安聞言,提着鋤頭就出門朝着老叔家走去。
“老嬸,我來挖點洋姜回去剁酸辣椒。”
張平家院子裏,老嬸正在曬着用簸箕曬着什麼東西。
“你去挖吧,就在園子裏。”
“好嘞。”
老叔家的園子也是在他們家房背後,從堂屋裏進去,穿過竈房的後門就到了。
這個時候,農村家裏栽有洋姜的人家不少。
但都沒有專門去種植它,而是在園子裏的一個角落種上一窩。
平時也不用怎麼去照顧,它自己就長的很好。
比如老叔家這裏,平時都是給蓋上一些煤灰,啥都不帶管的。
但是它就是能長得很好,張安挖出來的每一株都能有一大柄。
而且不管怎麼挖,只要給它留下一條根,它就會在地上瘋狂的生長,來年又能發出一大片洋姜。
所以大家給它取了個外號,叫做萬年髒。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