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與虎謀皮

作者:幸福來敲門
李曉與李旦二人繼續商談。

  順便李曉亦向李旦瞭解眼下這些往返於明曰之間,進行走私貿易的海商底細。

  事實上,無論是李旦,還是他的前老闆汪直,在李曉那個時代的瞭解,他們都是被冠以統一的稱謂‘倭寇’。

  後世提起倭寇,第一個反應,就是戰國時,主君戰死無家可歸的曰本浪人,或是投靠的漢殲。

  這一切歸於歷史書的誤導,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爲正兒八經的武士,即使成爲浪人,亦很少會跑到海上作營生。

  當時倭寇實際上,都是沿海水軍衆這樣的存在,他們的身份並不高。

  早期倭寇,確實有曰本人的組織,比如居於平戶九州水軍的松浦黨。

  但是這襲擾只是一時而已,事實上在嘉靖年間,襲擾明朝半壁江山的倭寇,其幕後真正艹縱者都是如王直,徐海這樣的土生土長的明人。

  嘉靖二年時,因寧波之亂,明朝取締了對曰本的堪合貿易,並禁止一切走私貿易。

  這一事件等於通了大婁子,當時明曰貿易之間的利潤,可謂用暴利來形容。

  據曰本商人楠葉西忍描述,從曰本帶來一箱子貨物,如刀、扇子、屏風等,在曰本不過10貫的價錢,在明朝則能賣到40-50貫的高價,然後再從明朝那裏買來的250文一斤的生絲,運到曰本則能以5貫的高價傾銷,如此暴利鏈,產生了江浙沿海大規模的海商走私集團。

  當時,明朝禁海後,等於斷絕了海商走私集團的財路。

  斷人財路,等於殺人放火,如王直這樣的大海商是絕不可能放棄這天大的利潤的。

  在於朝廷溝通無效之後,王直開始暴力抗法,聯合走私海商船隊,組織了數千條船開始襲擾邊境,因此造成了明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嘉靖倭亂。

  因爲當時生怕家人受到誅連,所以王直等海商都是假託倭寇之名,來沿海劫掠,而實際上,王直的海商船隊,亦有僱傭大量的曰本人,朝鮮人。

  明史曾形容,大抵真倭十之三。

  並且真倭,都是類似僱傭軍的存在,充其量不過是打工仔,戰時的炮灰,而真正的幕後主使,主導這一切的是王直以及整個走私海商集團。

  至一五五九年,王直被誘殺之後,這走私海商集團,處於羣龍無首,之前對沿海的襲擊,雖少了組織,但是次數更加頻繁。

  虧得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在沿海剿滅,這才使得局勢沒有進一步惡化。

  但是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途徑,只要明朝不開海禁,這巨大的貿易差還存在,就阻止不了這些海商走私的瘋狂熱情。

  不過李曉卻清楚,此時在五年前,即是一五六七年,隆慶帝頒佈了法令,廢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這一歷史事件稱爲隆慶開關。

  明朝開放漳州月泉港,用於海貿,至此海商走私途徑有了宣泄之地,倭寇之患終於大體平息。這段時期明史上言,倭漸不爲患,而抗倭名將戚繼光亦在這一年由閩南調往漠北。

  慶隆開關與俺答封貢(即開通明蒙貿易,至此明與蒙古之間百年之內,再無大戰事)並稱爲慶隆朝兩大開明之政,其作用皆是開放貿易,最終結束了爲禍明朝南北多年的戰事。

  與李旦,王坦之閒聊了這麼多後,李曉對這些海商,亦有了新的看法。

  在海禁時,這些人就是倭寇,襲擾地方,而海禁開放後,他們就是正常的武裝走私海商,因爲走私利潤遠遠高於劫掠所得,他們並不需行此途徑。

  所以他們在民間並非無惡不作,相反在閩浙十分有聲望。

  明史王直傳曾評價,王直在民間“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饋時鮮,或饋酒米,或獻子女”。

  同樣是海商,西方政斧對本國之海商,進行不惜餘力的支持,最終開創出大航海時代。

  而中國的海商的生存空間,卻遭到了政斧的擠壓,壓迫,最後湮滅。

  而從言語中看出,李旦,王坦之對於明廷的態度是相當不滿的,而對倭人亦保持了一種上國之人的不屑之意。

  在他們眼中,他們海商並非是什麼惡人,他們信天主教,拜媽祖,彼此兄弟相稱,以豪傑自居,自認爲是民間之綠林豪傑,類似於楊麼,梁山一百零八這樣的好漢。

  對於這位李旦,李曉更是忍不住想到,此人以後將成明曰之間最大的海商頭頭,並從中斂取暴利,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幾人之一,到了英國人,西班牙人,以及德川家康都找其借錢的地步。

  相談之間,李曉亦開始向其旁敲側擊,希望他能夠向自己提供千石級大船的製作人工以及方法。

  但是李旦很明確地拒絕了,他是絕不可能將這樣立身之本的泄露給他人的。

  隨即李曉轉而求其次,言道:“李當家如此考慮,亦是有閣下深思熟慮之處,但眼下我的水軍船小不經風浪,期間沒有大船坐鎮,實在無法保護此地周全,不知李當家可否借我五艘大船,以後當有厚報。”

  李曉明白這要求有點獅子大開口了,李旦呵呵一笑,言道:“李大人,未免強人所難了。五艘大船太過了,如果是兩艘,我還能向家父言請,通融一二。”

  李曉聞言頓時大喜,他水軍中沒有安宅船坐鎮,正是戰力不全,有了李旦的答允,這一問題解決了。

  最後李曉款待這兩人中飯後,兩人告辭離去。

  巖瀨湊的旅籠屋中。

  李旦,王坦之二人洗漱了一番後,正準備休息。

  李旦開口對王坦之言道:“王兄,你看這李曉如何?”

  王坦之猶疑了一下,李旦將手向下微壓,示意無事,言道:“你放心這四周都是我們的人,不會隔牆有耳的。”

  王坦之點了點頭,言道:“李兄弟,我實話言之,這李曉確實是一個有才具之人,不過他久居倭地,似已忘了自己爲漢人之本,這點作實可惜。”

  李旦看了王坦之一眼,笑道:“王兄弟,如此看就錯了。”

  王坦之言道:“哦,願望李兄弟之高見。”

  李旦言道:“與王兄弟恰恰相反,這李曉是否有才具我不敢判斷,但是看其雙目,觀其言談行事,我斷定此人是內心有大抱負之人。”

  “哦?”王坦之微微訝然。

  李旦點了點頭言道:“相信我的判斷,王兄。眼下我着意結好李曉,並非爲了一時。”

  “怎麼說?”

  李旦成竹在胸地,言道:“原因在於狡兔三窟,未雨綢繆,自五峯船主故去後,朝廷雖開放海禁,但實際上仍是外鬆內緊,視我等海商爲心腹之患,早有念頭想一併處置。我等在江浙一地已越來越難立足。”

  “所以要謀得出路,一定要另謀根據之地,聽聞顏兄弟(顏思齊,另一與李旦齊名之大海盜)已率三千海民與閩渡海,於大員(臺灣舊稱)定居。而林道乾亦率衆而去雞籠(今基隆),不過大員,雞籠都太貧瘠,難以開墾,故而不適,最佳之地,還是曰本。”

  “這是爲何?”王坦之問道。

  李旦笑了笑言道:“很簡單,第一太祖爺當初將倭國定爲不徵之國,我等在此地,不用擔心朝廷會派兵征討,第二,曰本比之大員,雞籠還算富庶,又多良港,易於補給。”

  “而眼下平戶太小,特別松浦那老賊,不過貪圖海貿利潤,實際上對我等防備甚嚴,而九州當地之人,亦我們多有提防。所以我們難有施展之機會,可是眼下卻不一樣了。”

  王坦之聞言驚道:“難道李兄弟,有奪取此地,取李曉而代之的打算?”

  “有何不可,”李旦目光一閃,言道,“若這李曉可欺,那麼我可藉助其勢,慢慢滲透,乘機在北陸取得立足之地,之後取而代之,將此人作爲第二個平戶,若是李曉手腕厲害,我們不能得手,我們亦可與他合作,最少他亦是我們明國人,怎麼說也較松浦那老賊好多了。”

  王坦之點了點頭言道:“李兄弟果然謀事深遠,只是我擔心,李曉對我們亦有提防,很難會信任我等。”

  李旦哈哈一笑,言道:“這你就放心吧,李曉所謀之事遠大,將來必會有用到我們地方,到時他自己回來找我們的。”

  此刻在教堂之中。

  李曉亦在思索,方纔與李旦,王坦之之對話。

  事實上,李曉明白兩艘航海大船亦並非隨便可得,李旦竟肯在自己身上下如此投資重注,對於商人而言,絕非無的放矢。

  難道他們亦是看重了自己明國人的身份,然後想在自己身上謀取什麼。

  不過李曉是不會拒絕的,眼下自己自己水軍規模尚小,航路沒有打通,更不可能進行什麼跨洋貿易。

  所以要想貿易金銀,他所依賴的只有葡萄牙人,還有李旦的海商走私船隊。

  不過這李旦,在自己身上圖謀,卻不止是金銀貿易這一點。

  正所謂與虎謀皮,李旦猶如喫人不吐骨頭的老虎,李曉心覺自己若是處置不甚,反而可能被對方所吞併,所以心底對此人不由多了十二萬分的戒備。

  但是對於李曉現在來說,增加了兩艘千石級大船之後,自己的越中水軍亦有所規模,已可以完全勝任征討佐渡之戰了。

  (未完待續)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