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天街踏盡公卿骨!
他沒想到,不僅是朱標這種好班長,就連先生宋慎都認爲大唐不亡國門閥便不會停歇。
這叫什麼事兒?
難道今天回去之後大家商議一頓,最後的國策只需要寫下幾個大字——大唐亡國即可——就行了?
“如果非要說這個的話,我看看……”
講臺上,宋慎瞄了一眼牆上的鐘,發覺還有點時間,於是打算藉此機會多講一些內容。
他端着保溫杯整理了下思路,道:
“門閥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而它最後的消失,要從分化瓦解與肉體消滅兩個層面上來講。”
“朱標,我說了我的看法,你是後世人,之前的想法也與我類似,你起來說說伱的,我歇會兒。”
“這,纔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驟然被點名的朱標有點慌亂,趕緊站起身。
“李世民下令修訂氏族志,將李家排在第一,長孫家其次,其餘的再按序排列,但這沒有什麼用,天下之大,百姓們心中自有定論,不是皇帝一道聖旨就可以改變五姓七望數百年名聲的。”
“天街踏盡公卿骨!”
“雖然造紙術早就出現,但紙張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相當奢侈的,普通人家根本不可能長期購買,更何況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家裏不富裕的就別想讀書識字了。同時,書也是奢侈品,很多藏書都是門閥家中孤本珍品,外人想借難如登天。”
“但他們很頑強,即便是這種時候也沒有全部消失,許多世家都蟄伏起來靜候天下一統,結果最後他們等來了大宋。”
這來的也太突然了吧!
宋慎轉過身背對教室裏的學生們,壓低聲音問:
一說這個李世民就來氣!
李二陛下瞪了劉徹一眼,憋着一股子氣,道:
“世家門閥,始於前漢,發於東漢及魏晉,到了隋與我大唐發展到了最盛!”
“李世民同學,我很贊同先生方纔的分析,科舉制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某種意義上說,是相對極其公平的,但如果忽略掉教學階段的公平性,那麼它就極其不公平。”
“五姓七望真正消失的時間其實並不在唐末,如果說只是唐末黃巢起義的戰亂,那對門閥而言只是傷筋動骨,沒到要了命的程度。畢竟在隋唐之前也曾有過魏晉南北朝亂世,可在亂世中人才最是難得,戰亂可以奪取金銀財寶、田莊土地,卻無法奪走世家積累的學識本領。”
天下初定,各處皆是方興未艾,當年李唐能成事也少不了門閥在背後幫忙,他現在想對門閥動手,也不可能採取太強硬的方式,只能一點點試探。
他沒想過這事兒居然跟自己還有關係,一時間竟然不知該如何爲自己辯駁。
可現在朱標說的釜底抽薪……
“就憑這數據,你們說說,要什麼樣的天才,才能夠以純粹的天賦和努力比過人家祖宗基業數百年積累?有,但太少了!”
“再有便是活字印刷,這是在北宋出現的,在此前,書籍只能靠雕版印刷或是手抄,加上紙張昂貴,導致上課所需的身價極高,但有了活字印刷之後,讀書識字變得不那麼難,紙張也便宜了,世家門閥引以爲傲的資源便徹底沒了用武之地。”
凡工匠、工藝,皆是奇技淫巧,他身爲太子只需要瞭解一二,但不會涉獵過多。先前的造紙術還是他特意找人去弄來了流程,才知道紙張是如何製作的,而現在這印刷術,要問他,那可是真抓瞎啊!
但講臺上的宋慎笑了。
宋慎:!!!
臥槽!
宋慎終於明白了。
“印章你們都用過吧?”
“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具體的內容,當然需要你們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待。”
“我之前也講過蒸汽機那些東西的,怎麼那會兒沒有?”
“從這兩個方法最後的成果來看,你們應該已經聽出來了,皇帝的普通手段,對於門閥而言是無效的,他們積累了那麼多年的聲望和資源,不可能被一個剛上位幾年、幾十年的王朝給取代。”
“在泥活字之後,還有錫、木、銅、鉛等活字。”
在最後那種視頻裏,別說筆墨紙硯這種經久不衰的題材,印刷術啊蠟染啊造肥皂啊彈棉花什麼的,都快被拍出花來了。
“既然先生前面說世家門閥與科舉制,那我也斗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科舉制始創於隋,在唐宋年間發展壯大,但其實在唐朝前中期甚至是末期,科舉制也只是在縫隙裏摻沙子,一點點侵蝕而已,還沒有到能動搖門閥勢力的程度。”
“皇帝清楚,世家也清楚,他們最大的倚仗便是人才,源源不斷的人才,而教育資源,即書籍、優秀老師、對時政方向的把握,及足夠供養一個人從小到大讀書的財力。如果世家與外族通婚,意味着他們需要將這種資源分享出去,幾年幾十年或許無妨,但時間線再拉長,那些資源就不僅僅是自家專屬的了。”
他眼睛都瞪圓了,萬萬沒想到事情會有這麼個走向。
【快到系統商城裏選購您喜歡的商品吧!】
“科舉制度雖然看似平等地從天下英才中篩選出一批人入朝爲官,但仔細想想,天底下有什麼人的資源能比世家更好?”
【恭喜宿主成功完成課外知識拓展,令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升,有助於完成課業,特此獎勵:6積點!】
而如今看來,歷史上即位的稚奴也做了跟他一樣的事情,可惜效果都不能算是差強人意,簡直都沒有半點用處,甚至是給自家添麻煩了。
是啊。
“當然,科舉制爲解決官員壟斷提供了一個方向,可是要注意一點,門閥傳承了數百年,不論經歷多少戰亂,他們手裏積攢的教育資源都是遠超過常人的,或許連皇家都比不上。同樣是因爲這樣的資源壟斷,才導致五姓七望或者什麼七姓十家絕對不肯與外族通婚。”
宋慎主動開口:
“活字印刷是北宋畢昇發明的。你們可以理解爲大批量的印章,用膠泥塊製造出大量印章,每個泥塊大小相當,可以放在一個框裏,只要在上面刷塗墨水,再將紙覆上去壓一壓,就可以批量製造出所有你想要的一頁紙了。”
“班長啊,你能不能細說一下那個活字印刷術?”
雖然宋慎和朱標所說的只是門閥興衰,可他聽着,卻像是聽完了大唐步步走向盛世,又落入衰亡的全過程,順便還聽了唐滅之後的五代十國和那勞什子大宋。
李世民聽得兩眼發直。
“這就是最荒謬的,名分可以不要,但血統一定要純!”
李世民目光殷切地看向朱標。
“李唐能坐穩天下,不乏世家門閥助力,所以李家人不好動手,初唐時期科舉也並未成爲主流。但中間出了個武則天。武后跟門閥沒有半點關係,甚至因爲李治廢王立武的事情她跟門閥有大仇,等她上位後自然要着重打擊門閥,所以在她執政期間,科舉的重要性被放大,正是因爲她想扶持寒門對抗門閥。”
宋慎淡淡道:
“李世民同學也沒說錯,門閥世家確實是在西漢,也就是前漢萌芽的,不過我們現在不用討論門閥到底如何出現,只要求一個解決措施即可。”
反正是說唐朝的事情,不管是朱標還是朱棣,這倆人應該都能說個一二三出來,無非是角度不同而已。
“朕倒是也有點好奇,這門閥究竟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朕怎麼沒有聽說過呢。”
“宋朝的科舉制比唐朝先進不少,而且冗官嚴重,趙光義首次開科取士便獅子大開口要了五百進士,還每人賞錢數萬,官員廉價,學問自然也廉價了。”
那可都是互聯網衝浪人的基本素養!
但就在他瞟了一眼掛鐘,準備回辦公室裏休息的時候,一道機械音傳到了耳邊。
穿越前,他最喜歡看的助眠視頻有幾種——
“先生所說的肉體消滅,實際上用唐末詩人韋莊的一句詩可以概括——”
宋慎很隨意地擺手,並不太在意。
李世民安靜地聽着。
他本來也就是隨便說說,滿足一下自己的裝逼欲而已,其他東西他說不出來,四大發明難道還不行?
“首先,唐朝的歷代皇帝都以各種辦法嘗試過削弱門閥力量,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內也是一樣。”
朱標撓了撓頭。
【回答宿主,只有現如今可以製造出來的物品,纔可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動力,太過遙遠的技術他們是無法理解的。】
此時,劉徹忽的開口:
“雖然他們都失敗了,不過聽先生的意思,後頭還有其他舉措?”
劉徹一下愕然。
他在肚子裏打了幾遍腹稿,才沉吟着開口道:
“就因爲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策略,用到了察舉制,所以世家門閥的地位慢慢壯大,這才留下了巨大隱患,後來王莽篡位登基了,動了好多人的錢袋子,包括世家門閥,他們許多人推動之下才讓王莽的新朝在十五年後便被劉秀給推翻。”
“所以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時候,他下令禁止七姓十家通婚,但這同樣沒有太大用處,反而變相地擡高了士族門閥的地位,私下裏大家都將這七姓十家稱之爲‘禁婚家’,更加追捧,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的確不通婚了,明面上連禮儀都不舉辦,直接祕密將新娘子給送到親家的家裏去。”
他明白宋先生是想讓他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可是對李世民而言,門閥的勢力有多麼根深蒂固他最清楚不過,要是真的那麼好剷除,就不必如此頭痛了。
“你自己說說,是不是因爲你的問題導致了門閥出現?!”
講道理,李世民更在意朱標說的那部分。
“剛纔我說過,門閥的消失,要從分化瓦解和肉體消滅兩個層面來看待。”
宋慎說到這裏實在是說得有點累了,於是隨手點了一個好學生起來替他講課。
這種東西聽起來完全沒有難度,只需要以九族威脅,底下工匠自有辦法造出效用得當的活字!
李世民連連拱手:
“多謝先生,多謝先生解惑!”
“當年黃巢義軍攻入京城,從南殺到北、從東殺到西,當時在朝廷裏做官的門閥世家們就如砧上魚肉任人宰割,沒有任何的反應時間,緊接着就快速進入了五代十國,那是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沒有什麼人在乎你門閥世家的本事,人命如草芥,衆生平等。”
在場的所有人中,嬴政、張良、劉徹的表情略帶無奈,因爲他們的時代甚至還沒有造出能夠書寫的紙張,印刷術暫時就不用想了。
但很快,講臺上的宋慎敲了敲桌,將衆人的注意力重新拉了回來。
“原理其實非常簡單,跟印章沒兩樣,但有人能將它應用於書籍上,是我國古代文化傳播方面的一個巨大進步,所以印刷術跟造紙術一樣,都被稱爲四大發明之一。”
“唐朝科舉,每一次考試只錄幾個十幾個人,而范陽盧氏在唐朝時期有一百多人中過進士。”
“除了氏族志和禁婚令之外,唐朝一直在持續發力瓦解門閥的,便是科舉制。”
“滎陽鄭氏在中唐時期連續出了十多個宰相,清河崔氏的宰相分別是盛唐兩位,中晚唐八位。”
來自李唐王朝的衆人,臉色就驚喜萬分了——
修驢蹄、荒野建造,以及華夏古代技術復刻。
“直到此時此刻,世家門閥才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壤,完完全全退出了史書。”
聽到了停頓處,他深深嘆了口氣。
宋慎的重點在於講述大唐皇帝有關科舉的舉措,而朱標補充的部分,則是之後門閥爲何徹底衰亡。
搞半天,蒸汽機這玩意兒太高級,搞不出來,所以這幫帝王將相們聽聽就算了,不想邁大步扯蛋,而四大發明這類在古代就能搞的東西,他們反而更感興趣!
“同學們吶。”
宋慎轉過身,笑容前所未有地和藹:
“你們還有沒有其他想知道、想試試看的技術?我可以多講講的,拖一兩次堂也不是很過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