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朱老四的惆悵
此時此刻,永樂二年。
回到了宮中的朱棣滿臉都是惆悵。
現在他已經非常信任朱高熾的能力了,進入輔導班的時候就叫朱高熾在這守着,一旦有急事還能找到人處理,麻煩事頂多就是讓百官和宮人們留下一個“陛下最近精力不濟”的印象。
朱高熾見父親從醒來後就一直是這個表情,難免有些踟躕——
莫非是答卷出什麼問題了?
這也沒道理啊。
首先,大航海這件事是輔導班裏告知父親的,那位宋先生也親口說過海外大有可爲,倭寇們坐擁金山銀礦而不自知罷了。他們想要開拓航線,得到金銀等物,有什麼問題嗎?
身爲大明集團的現任後勤部長,朱高熾真的想錢想瘋了,靖難之役那會兒他就一直在北平想着法子從牙縫裏摳錢給前線,現在父親變成了父皇,以他的脾氣日後絕對是要跟皇祖父一樣北伐的。
不,這都不用猜,他爹直接轉述過往後幾十年自己是怎麼勤勤懇懇當牛做馬賺錢的。
哪裏都要花銀子,海上到處都是財富,這航線必須開。
其次,即便國策有什麼更加具體的問題,那也只是一些細節,兩京制本身應當是沒毛病的,只看重心放在哪裏罷了。
皇爺爺同樣在輔導班內,以他老人家的眼光,只要說明白了,定然能看出南北兼顧的好處。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朱高熾絞盡腦汁,實在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於是也只能問道:
“父皇,今日在輔導班內發生了什麼,您爲何如此唉聲嘆氣?”
“是那勞什子分數不夠高嗎?先生不贊同?”
這也是他從父皇口中聽來的事情。
輔導班裏所有人都很在意這個考試的分數,因爲這關乎到他們各自朝代能否得到高產糧食的種子。
所以哪怕皇爺爺贊同了兩京制和開海的事情,要是那位宋先生覺得不妥,恐怕也難說。
已經嘆了半天氣的朱棣靠在自己的龍牀上,半晌才搖了搖頭。
“不。”
“高熾,我問你個事情,你就當你還是燕王世子,我還是當初那個燕王。”
朱棣此話一出,朱高熾只感覺自己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什麼玩意兒!
父皇突然用如此親暱的語氣叫自己,就已經足夠讓人毛骨悚然的了,如今不僅自稱改成了“我”,還要說什麼世子、燕王之類的……太嚇人了,真的太嚇人了!
他說話都被嚇得結巴起來:
“父,父皇,您有什麼問題,兒臣自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棣頷首,認真問他:
“若我不是靖難之後登基,而是名正言順些,是否如今就不必操心那麼多了?”
朱高熾:……???
這是什麼送命題啊?
他磕巴了半天,恨不得把自己後半輩子的情商全部用上,在肚裏打了好一陣腹稿後才艱難開口。
“那您得看跟誰比了。”
“若說造反,但凡不是以太子身份登基的,或沒有先帝遺詔,那其實都算是造反;若說名正言順,嫡母所出長子才能算真正的名正言順。可您得想想看,從古至今又有幾個皇帝是如此名正言順的?”
朱棣聞言,不由得坐直了些。
他盯着兒子:
“此言何解?”
其實他當然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但是這話從朱高熾嘴巴里說出來,那就很順耳了。
尤其是在進入輔導班裏被一羣人圍着嚷嚷了之後。
朱高熾見父皇聽到造反二字都沒有生氣,心裏也略有了底。
於是他接着說:
“兒臣聽您提過,那輔導班裏除了咱們朱家人之外,還有諸如秦皇漢武等等皇帝。”
“現在並無旁人,就一個一個算吧。”
“秦始皇嬴政,此人在歷史上惡名昭彰,尤其是儒家恨不能將他罵個狗血淋頭,再加上還有許多有關於他身世的傳言,如趙姬與呂不韋的關係等等,太多了,他甚至都不是在秦國長大的,幼年時曾在趙國呆了許多年。但這影響他是千古一帝嗎?”
“還有漢武帝劉徹,他難道一生下來就是太子?不,他是漢景帝的第十子,還是庶出,在他之前的皇太子是劉榮,在後宮爭鬥、劉榮被廢之後,劉徹才從膠東王變成了大漢的皇太子。這樣的出身,難道就比誰好?”
“唐太宗李世民更不用說,他殺了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但玄武門之變不算是造反,因爲他並未對唐高祖做什麼,甚至登基後對這位太上皇一直都很不錯,這大概就只算是個奪嫡。他的能力和功績在千年來都是排得上號的,就這樣,史書上仍然對他詬病不已,因爲他不是嫡長子,而是嫡次子。”
說到這裏,朱高熾特意頓了頓,才繼續道:
“若您擔心身後事,擔心自己的名聲,依兒臣愚見,這幾位立下過赫赫之功的皇帝都並沒有什麼太好的名聲,後世人評判他們時也向來功是功過是過地討論,凡讀過史、讀過書,都該懂得道理,無需過多分辯。”
“他們的皇位來得很名正言順嗎?這影響後人效仿秦皇漢武泰山封禪嗎?”
朱棣心裏舒坦了很多。
他知道,站在朱高熾的角度來說,用前面許多帝王都並不名正言順這種論點來寬慰他,實在是喫力不討好,畢竟前不久朝廷裏還因爲議儲產生了許多爭端,哪怕是現在,老二朱高煦仍然沒有放棄那點小心思,甚至一直在暗暗地與李世民比較。
而朱高熾在明知道他朱棣更喜歡能征善戰的老二這種情況下,還能不偏不倚地說出這樣的觀點,朱棣心裏很難說沒有一點感動。
可一說到李二鳳這傢伙,朱棣就覺得渾身刺撓,那點子疙瘩還是沒能完全下去。
他嘀咕道:
“李世民這廝……也沒去泰山封禪啊。”
“哎呀,我也不是想跟他比什麼,畢竟他那時候跟着唐高祖起事,大唐有半壁江山都是他去打下來的,我知道他本就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即便不是李建成,哪個太子都不可能鎮住他。”
“但我就是不舒服。他要是能坦坦蕩蕩的,他爲啥沒去封禪,反而是他兒子李治去的……”
朱高熾都被父皇給整無語了。
搞了半天,還是想跟李世民比嗎?
他被硬控半分鐘,咳嗽幾聲終於問:
“父皇,您到底在裏面聽到了什麼事,您若不說,兒臣也很難替您分憂。”
到這地步,還能怎麼樣。
朱棣嘆了口氣,就將課堂上發生的事大致說了一遍。
而後他看着朱高熾,問:
“雖然宋先生說了,這次考試都由大家評判,不單他一個人來判定國策優劣,但若是他覺得不好,其餘人大概也會這樣認爲。”
“我倒不是沒有信心,只是……在宋先生眼中,北平似乎很重要,不僅是在戰略和地理位置上,更在於象徵。”
“再一個,便是龍脈之事。”
“當年我大哥會英年早逝,就是替我父皇去陝地考察遷都事宜,回來之後就病逝了。且不說他到底怎麼死的,單說考察一事,起碼能看出父皇他也有遷都的意思。”
“今日李世民在課上一直譏諷應天府風水不佳,而你看看,若那時掀桌子的不是咱們朱家人,實際上到朱允炆那不也算差點亡國了?這些事情玄而又玄,我想着總覺得不舒服,尤其是被李世民點出來之後,父皇臉色都不好看了。”
朱高熾完全能理解。
往北遷都,好處多得很,最顯著的一點就是那地方曾經是他們燕王府舊地。
在應天府這裏,以前跟着父皇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們要被迫與建文舊臣攪和在一起,不僅處處掣肘,父皇也很多年沒回來過了,總是多有不便的。如果回了北邊,把兩邊的臣子分割交叉,再加上回到自己的大本營有了底氣,許多事情都會舒服太多了。
除開能夠南北之間分裂數百年的嫌隙,還方便父皇出去北伐,定都北邊,輜重後勤線縮短那麼多,對打蠻子太有好處了。
這些都是遷都的理由,父皇早就動了遷都念頭,曾經也用這些事情與百官爭論過,只是還沒定下而已。
朱高熾怎麼可能不懂?他本就是最在乎後勤補給的人。
可問題是,他少年時期在應天府長大,這裏繁華富庶,文風鼎盛,既是故土也有根基,現在又加上了要出海這一條……
“父皇,或許還有一個辦法,能夠解決這問題。”
朱高熾表情鄭重,深思熟慮後緩緩道:
“咱們還是如您最開始所想的那樣,定都北京,但應天府也不能放棄,甚至此地大有可爲。”
“兒臣先問您一句——開海,您是一定會開的,對嗎?”
朱棣毫不猶豫地點頭。
開什麼玩笑,海外有那麼多金山銀礦奇珍異寶,拉回大明之後不知能讓國庫充盈多少倍!
到嘴的肥羊絕對不能跑,半熟的鴨子哪怕要飛他也得拿鍋蓋給蓋嚴實了!
朱高熾儘量讓自己語氣鎮定自若,但眼中已經隱隱帶上了興奮、激動和狂熱。
“定都北京,首先最大的問題是漕運,這事情耗時耗力,卻不得不做,因爲咱們想徹底讓燕雲十六州的百姓們歸心大明,南北同一,就必須得讓南邊的糧食銀子往北邊去,否則北邊窮困,如何才能倉稟足而知禮節?”
“可既然咱們一定會開海,那爲什麼不用海運呢?”
“大明的水師必然要操練起來,一兩年,數年都是要的,日後也會持續操練,以前咱們不考慮用海運的問題在於海上有倭寇,有風浪,風險很大,但現在完全可以將操練水師與海運一同弄起來啊!”
“遷都非一日之功,修繕營造宮殿或許都要十年以上的功夫,這期間,難道大明的水師還不足以操練到能爲海運保駕護航?”
“讓他們先去打下倭國等地,往返數年,等遷都了以後這金山銀礦非但能運往應天府,運往北京也不是問題!北京雖沒有應天府這般的出海口,但離那兒也不遠。”
“走海運不必考慮漕運河道狹窄,能造出更大的船,速度更快、裝的更多,甚至都不必單獨設計,可以照着出海拉金山銀礦的船隻造,父皇,您想想,咱們南北都能賺金銀,豈不是發大財了!”
朱棣從未見過自己這兒子像今天這樣……
這樣,野心勃勃。
他似乎從未看明白過朱高熾。
他的太子,對皇位沒有太大什麼野心,但對於充盈大明國庫有着近乎熱愛的偏執。
俗稱,掉進了錢眼子裏。
朱棣沉默了好久,又問:
“你以前不是希望仍舊定都應天府不搬走嗎?”
朱高熾當即甩腦袋,臉頰的肉都在發顫:
“不不不,父皇,兒臣是喜歡應天府,也希望這裏可以一直繁榮昌盛下去,可如今看來,不必非要定都此地也能做到。”
“只需要在應天府及其周邊建好碼頭港口,南方商賈自不會捨近求遠,等倭寇全殺乾淨了,他們想出海通商都會在這兒,貨物也會在這裏流轉售賣,只要人、錢、貨佔了兩樣,應天府就絕不會衰落,三樣具備,這裏只會更強!”
“對了父皇……咱們什麼時候開始清剿倭寇啊?”
朱棣眼睛瞪得像銅鈴。
要是他沒問,太子以前從來都不會主動提起打仗的事情。
今天這是開竅了?
不,不對。
他是被金山銀礦給迷了眼睛,爲了充盈國庫,爲了給大明賺銀子,他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朱棣深吸一口氣:
“……先操練起來,等你什麼時候掉下三十斤肉,我什麼時候開始全面清剿倭寇。”
又不是沒有那個本事,只是以前沒功夫去弄,單單禁海之後這些倭寇就都消失七八成了,更方便而已。
朱高熾的眼神瞬間變得無比堅毅:
“兒臣這就出去跑兩圈!”
朱棣眼睜睜看着他快步走出門,不由得嘬了嘬牙花子。
這兒子……以後不會變成跟父皇一樣的財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