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0章:君臣不合,請找蘇良;久晴不雨,趙禎祈雨!

作者:上官不水
大慶殿內。

  官員們都是一臉懵。

  官家留下一句“朕主意已定”,然後甩袖離去。

  羣臣都知這是氣話,不由得紛紛看向兩府相公,想知接下來到底是要繼續等還是散朝。

  首相文彥博一臉無奈。

  歐陽修、唐介、包拯、王堯臣四人依舊是一臉正氣,若官家執意籌建重騎兵,四人定然還會上奏反對。

  當下,除非令雙方都有臺階下,不然很難平復這場矛盾。

  文彥博朝着偏殿望了一眼,發現一名小黃門站在拐角處朝其點了點頭。

  他立即會意。

  這說明官家還未曾離開,等着羣臣給他一個合適的臺階。

  此事當下還未傳出大慶殿。

  若傳出大慶殿,那恐怕又要成爲民間風傳的一樁朝堂鬧劇了。

  趙禎顯然也不想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文彥博走到最前方,待所有人都看向他,他雙手往下壓了壓,示意大家先待在原地,莫大聲喧譁。

  羣臣皆會意。

  而後,文彥博看向蘇良,道:“景明,要不你去找官家說一說?”

  整個大殿內,最討趙禎喜歡的官員便是蘇良,且蘇良總是能想出一些令人意料之外的好主意。

  蘇良想了想後,微微點頭。

  一旁,王堯臣聽到此話,一把抓住蘇良的衣袖,道:“景明,切記,理大於天!”

  歐陽修、唐介、包拯三人聽到此話,也都跟着附和道:“理大於天!”

  文彥博一巴掌打掉王堯臣的手臂,並瞪了四人一眼。

  當下的朝堂,貪官奸臣倒是少了。

  但執拗的一根筋官員卻是兩隻手都數不過來。

  這樣的官員,確實能幹,但有時那股較真勁,也能將人氣個半死。

  不遠處。

  夏竦望着蘇良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覺得蘇良此去若是順着官家,則是他得利;若逆着官家,便是去找罵。

  ……

  約一刻鐘後。

  蘇良面帶笑容地走了過來。

  就在文彥博準備開口問蘇良結果如何時,不遠處傳來一名小黃門尖細的聲音:“廷議繼續!”

  衆臣皆是又驚又喜。

  蘇良一下子便能將官家勸回來,這是大家都未曾想到的。

  他們本以爲蘇良會去談一談條件,然後再回來與羣臣商量是否能答應官家的要求。

  哪曾想官家直接就回來了。

  羣臣紛紛站回原位。

  然後,便見趙禎面帶微笑地走到御座前方。

  趙禎環顧下方,乾咳一聲,然後高聲道:“剛纔,是朕有些氣急,實不該甩袖而去,以後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

  啊?

  衆臣都有些懵,皆是一臉不可思議地望向蘇良。

  他們想不明白蘇良到底說了什麼,竟能讓向來好面子的官家回來便致歉。

  趙禎接着說道:“朕細細思索後,覺得當下籌建一支萬人重騎兵確實太耗國力,但重騎兵又不可沒有,朕打算結合剛纔範相提出的建議,先成立一隊五百人的重騎兵,待國力允許之時,再視情況增加,衆卿以爲如何?”

  文彥博迅速出列,高聲道:“臣無異議!”

  夏竦看向蘇良,皺起眉頭。

  他想不通蘇良到底是用了什麼辦法,在短短一刻鐘內,不但能使得官家心甘情願地道歉,而且還能令其一下子就妥協了。

  這種能力,比張貴妃的枕邊風都要厲害。

  此刻的夏竦,並不敢再強硬堅持。

  若將官家再氣得甩袖離去,那便是他的過錯了。

  並且,當下官家還是站在他這邊的,並未放棄籌建重騎兵。

  只要此策未被廢棄,他便有大功。

  文彥博轉臉看向後面的王堯臣、歐陽修、唐介、包拯四人。

  意思很明顯。

  官家都將一萬重騎兵降爲了五百人,你們若再執拗,那就是過於頑固了!

  三司使王堯臣大步走出,拱手道:“官家,臣無異議,剛纔是臣心急口快,御前不敬,望官家懲罰!”

  一旁,歐陽修、唐介、包拯三人也同時拱手,道:“臣無異議,臣在御前不敬,望官家懲罰!”

  緊接着,羣臣盡皆拱手,道:“臣無異議!”

  官家已經給了臺階。

  誰再不識趣,那就真的是太不通人情了。

  趙禎點了點頭。

  “廷議政事,朕與衆卿都難免有脾氣,但凡是爲了國事,爭吵兩句,並無大礙。不過,自即日起,朕保證不會再甩袖而去,但衆卿也絕不可張口便請辭!”

  “臣遵命!”

  衆臣齊齊拱手,心中對官家的尊崇又增加了幾分。

  這份心胸氣度,實乃聖君所爲。

  “那……今日便議到這裏吧,散朝!”趙禎說罷,便離開了大慶殿。

  官員們紛紛散去。

  待出了大慶殿,文彥博、張方平、吳育等相公都來到蘇良面前,道:“景明,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蘇良微微一笑,道:“保密!”

  保留一定的神祕感,才能讓自己在朝堂擁有更多話語權。

  蘇良知曉作爲臺諫官要耿直。

  但更知曉,要想在朝堂地位穩固,必須要讓別人看不透自己。

  如此一來,別人纔不敢輕易招惹他,才能夠減少更多麻煩。

  羣臣雖沒打聽到蘇良勸諫的內容,卻明白了一個道理:君臣不合,請找蘇良。

  其實,蘇良的諫君內容並不複雜。

  他只闡述了兩個事實。

  其一,此事若交給百姓評判,絕對是趙禎輸理。

  因爲籌建一萬重騎兵,相當於再養二十多萬步兵,在當下確實是勞民傷財。

  若三年無戰,民間絕對是罵聲如潮。

  趙禎尤爲在乎百姓對他的看法,也自知堅持此事的緣由是:私大於公,故而細想後,便不會再固執。

  其二,此事之爭,認錯纔是贏家。

  認錯不但能得賢君之名,還能先培養五百重騎兵,而後緩緩圖之。

  趙禎深知爲君之道。

  經過蘇良略加提醒後,自然知曉如何做才更有利於皇權穩固,更有利於大宋江山穩固。

  蘇良能解決此事,源於他非常瞭解趙禎,不但瞭解他的性情,更瞭解他的處事邏輯。

  ……

  三月十六日,天晴不雨。

  三月十七日,天晴不雨。

  三月十八日,天晴不雨。

  ……

  田地乾旱,麥苗缺水,旱情越來越嚴重。

  若三月份一直不下雨。

  整個京東路、河北路、開封府這一季的莊稼恐怕就要絕收了。

  三司使王堯臣一臉絕望,不時望向天上耀眼的太陽,喃喃道:變法一年所得恐抵不上一場旱災所失,真是太難了!

  開封府的百姓們開始使用各種方式求雨。

  有請道士驅旱魃求雨,有尋巫師以舞求雨,有將蛇、蜥蜴、青蛙放在龍王廟或城隍廟求雨……

  方式多種多樣。

  與此同時,民間開始傳出一些流言。

  其中傳播範圍最大,百姓相信最多的便是:此番旱情乃是全宋變法違背祖宗之言所致,故而上天給予警示,必須立即停止變法,不然災害可能更加嚴重。

  在當下,這樣的傳言特別能令人信服。

  不但百姓相信,讀書人、士大夫官員們,甚至當今的官家都相信。

  因爲“天人感應”的理論,已經深入人心。

  皇帝違背天意,上天便降下天譴;若開創太平盛世,上天便會降下祥瑞。

  諸如像地震、星變、水災、旱災、蝗災等。

  皆爲天譴。

  皇帝除了要解決問題。

  還要深刻反省,糾正爲政得失,甚至寫罪己詔。

  蘇良聽聞這些流言後,第一反應是先找到王安石,讓他儘量少說話。

  若王安石再將那句“天變不足畏”講出來,恐怕就要真的要被貶出開封府了。

  當下。

  蘇良要普及“天災乃自然之象,與人事無關”,根本不可能。

  ……

  三月二十日清晨,趙禎再次下詔。

  將在三日後再次祈雨。

  這已經是趙禎本月來第三次祈雨,若再不下雨,那他恐怕就要真的寫罪己詔了。

  甚至變法進程都會受到重大影響。

  旱情。

  對江山社稷的破壞性實在太大了。

  當年,宋太宗執政之時。

  開封府曾受到旱災與蝗災的雙重破壞。

  太宗皇帝多次祈雨而不得,最後惱怒之下,寫了一封詔書給首相呂蒙正。

  “天譴如是,蓋朕不德之所致也,卿等當於文德殿前築一臺,朕將暴露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譴。”

  意思是:天譴降臨,是朕失德,若三日後還不下雨,伱們就把朕焚之祭天。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