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亂世當霸霸 完結+番外_345 作者:未知 二月下旬,姜羽等回到了薊城。 回到薊城,姜羽的第一件事不是準備上巳節,而是要着手燕定侯的葬禮,即姬春申的父親的葬禮,定是他的諡號。 《周禮》有言,“諸侯五日而殯,二月而葬,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燕定侯於去歲九月薨逝,到二月恰是五個月,該下葬了。 下葬那天,燕定侯的靈柩載於柩車上,柩車四面圍以叢木,塗白,車轅雕龍紋,外有棺槨,棺槨上繪黑白斧文的縿幕,成屋頂狀。棺槨爲鬆槨,五重,口中含貝,隨葬用七鼎,一切皆是以《周禮》所載的禮制來進行,沒有絲毫僭越。 而在隨葬時,卻有一件事引起了爭議,那便是殉葬。 這個年代的殉葬仍舊有大量的人殉,即以活人殉葬,或妃嬪,或大臣,或僕從,寡者數人,衆者數百。 姜羽在幫荀伯文主持荀書的葬禮時,便自作主張沒有讓活人殉葬,而是代之以人俑。那是他們自家的事,當然沒有人會說什麼。但是燕定侯是一國諸侯,掌祭祀禮儀的太宗便堅持要選擇一些宮人陪葬。 姜羽當然不同意。 那太宗還是個挺有骨氣的,雖然姜羽如今可以說是權勢滔天,他也沒在怕的,非常堅持己見。姜羽又不是真的玩弄權術的佞臣,也不可能別人反對自己的意見,就把人斬了。 於是這兩派就在朝廷上爭了起來。 爭了數日,當然還是以姜羽的勝利作爲結束。姜羽的支持者裏,有大量思想激進開明的新銳官員,這一類人對周禮之中記載的許多禮儀嗤之以鼻,更是對人殉這種陋習深惡痛絕。 姜羽正好趁着這個機會,直接召朝臣們聚在一起,把燕國的人殉制給廢了,代之以陶俑或木俑。 這事便這樣落下帷幕。 二月二十六,經太卜占卜,宜安葬。 二十四日夜,姬春申作爲主喪者,帶着其他王室子弟、後宮嬪妃以及朝廷大臣,在靈柩前進行最後一次哭奠,叫做既夕哭。 太后畢竟是定侯明媒正娶的王后,因此姜羽還是允許她來參加了定侯的葬禮。 二十五日,朝祖,由姬春申奉魂帛朝拜祖廟。 二十六日,春光晴好,二月底的日子,燕國的氣候也逐漸回暖。嫩黃的草葉從土裏鑽了出來,柳葉冒出新芽,在燕國早春的微風裏輕輕搖擺。 但晨起時還冷,清晨由太宗宣讀遣冊,並再次設奠以告亡靈。隨後由姬春申領頭,小王爺執紼,走在柩車前,其餘王室子弟及朝臣們跟在柩車之後。 送葬的隊伍自王宮將靈柩擡至埋葬王室的公墓裏,公墓有專門的官員,名叫冢人,來管理。 一國諸侯的陵墓通常是早早地就建好了的。許多諸侯王、周天子,甚至在即位之初,便開始着手建自己死後的居所。當然,現在暫時還沒有陵這個說法。 送葬的路上,姬春申和他的幾個弟弟,都面色戚然,悲痛不已,一路在哭。當然,這是禮儀要求,其中有幾分是真情,姜羽不得而知。 而小王爺的世子姬無愆,也是一路在哭。姜羽對這孩子有印象,去年定侯離開薊城到洛邑去朝貢時,這孩子發着燒還去給定侯送行,後來吹着冷風,差點暈在那兒。 姜羽不由多看了他幾眼。 見姬無愆舉止有度,沒有半點逾矩,只是哭得止不住,顯然是在小王爺的手下受過了良好的教化。 在下葬後祭奠之時,姬無愆的禮節也挑不出什麼錯處可。 下葬之後要服喪,臣爲君服喪,都是斬衰。斬衰三日不食,三月不能沐浴,夫妻不能同房,等等,有很多規矩。 當着人前,姜羽當然還是守着規矩。但他心底對這些規矩不以爲然,尤其是夫妻不能同房這一條。 而三日不食的規矩也十分苛刻,嬌生慣養的王室子大都吃不了這個苦,姬無愆興許是因爲他父親早年征戰沙場,養出了一身堅韌的品性,在別的公子都在偷喫時,他倒是生生餓了三天沒喫。 姜羽便暗暗把這孩子記在了心裏,開始讓這孩子接觸政務,暗示小王爺可以適當地接手一些國事。 燕侯下葬守靈之後不久,便到了三月三,上巳節。 上巳節又稱春浴日,亦稱女兒節或桃花節。大周朝民俗,上巳節要到水邊去祭祀,用香薰的草藥沐浴,被稱之爲祓禊。 王室貴族、公卿大臣則會在這一日,聚集在水邊宴飲,喚作曲水宴。而平民百姓也會在這日結伴踏青遊春。年輕男女則趁此機會幽會談情。 這日,姜羽拒絕了朝臣們的邀約,換了便服,帶着戚然明,兩個人一起出了門,沒有帶其他任何人。 第165章 三月三約莫就算是現在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