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當代袁隆平

作者:趙昊
史繼志是隆慶元年的應天府舉人,與趙守正、王武陽同科,自然對幾位同科的風雲人物熟悉的很。

  聽趙昊自報家門後,史繼志忙使勁擺手道:“世叔當不得,你還是我們同科解元的師父呢,我們還是各退一步,以兄弟相稱吧。”

  趙昊跟趙守正一幫同年向來各論各的,自然從善如流。

  有了這層關係,兩人便熱絡多了。

  “思善兄爲何缺席去歲春闈?”趙昊好奇問道。

  “家師認爲我火候還不到。”史繼志未脫農民本色,說話樸實的很,咧嘴笑笑道:“再種幾年地,纔好進京趕考。”

  “呃……”趙昊聽得目瞪口呆,他頭回聽說,考科舉跟種地還有關係,這務本書院還真是奇葩呢。

  不過考科舉好像跟科學也沒關係,自己也沒臉笑話人家。

  “哈哈,賢弟奇怪也是正常,我們溧陽四大怪之一,就是‘庶吉士教種地’,你看這遠近地裏幹活的農夫,其實都是我們務本書院的學子。”

  史繼志笑着對趙昊道:“沒辦法,山長定下來的規矩,但凡想入務本書院讀書,都要半耕半讀,自食其力。不願意種地的,不管才學多高,山長都統統不收。”

  趙昊心說,好傢伙,比本公子嚴格多了。本公子爲了升學率,網開一面的事兒多了去了。玉峯書院裏頭,無心科學的讀書人不在少數,可沒有務本書院這麼純粹……

  說話間,兩人來到那片山坡上,就聽那背對着他們的高大老者,聲音洪亮道:

  “不用那麼深,一尺五寸就夠了。你挖那麼深,秧苗能見着光嗎?”

  “是……”那幾個幹活的應該是新入學的,皮膚還挺白,掄鋤頭的動作也不熟練。白費了力氣挖不深,兩手還磨起了水泡,卻沒一個敢叫苦的。

  史繼志走上前,恭聲道:“山長。”

  “什麼事?”老者頭也回不,繼續教訓新弟子道:“也不能太淺,淺了不保溫!但一尺五也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實地情況,保證一天三個時辰的光照……”

  “科學趙公子來拜見您老。”史繼志忙引見道。

  “哦?找上門來了。”老者聞言並不意外,上下打量趙昊一番,這纔有些喫驚道:“這麼小?”

  “本公子已經十六了。”趙昊鬱悶道。

  “哈哈,江南集團搞出那麼大動靜,在溧陽這小地方都如雷貫耳,還以爲你起碼二三十歲了呢。”老者大笑起來道:“聽說你創立的科學,專門研究萬事萬物之理。可知道老夫讓人挖這些土坑,是幹什麼用的啊?”

  “孟河先生小瞧人了。”趙昊笑道:“這是用來育秧的地窖。”

  “我爲什麼要多此一舉?”老者不置可否道:“直接種地裏不好嗎?”

  “這時節溫度太低,秧苗下地會凍死的……”趙昊無奈道:“這是所有農民都知道的事情吧?”

  “那晚點種就是了。”老者淡淡道。

  “因爲你要種兩季稻,但我們江南的氣溫還是不夠,種兩季稻時間太緊,弄不好就會耽誤了晚稻。”趙昊笑道:

  “所以孟河先生採用地窖育秧的方式,把稻種提前種在這淺淺的地窖裏,晚上蓋上草蓆子,白天掀開接受日曬,便可提前長出秧苗。等到氣溫合適,直接把秧苗插進田裏,等於搶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趙昊像在說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道:“晚稻也可如法炮製,這樣種兩季稻的時間也很寬裕了,再也不用擔心春暖太遲、秋寒過早了。”

  “呃……”老者有些被打擊到的樣子,一屁股蹲在田埂上,喃喃道:“原來這法子不是老夫獨創的,你們崑山那邊也知道。”

  趙昊忙安慰道:“崑山那邊並不會提前育苗,整個江南都是四月插秧,我們自然也不例外。”

  “那你……”老者擡頭看着趙昊。

  “我也是方纔聽了孟河先生的話,才靈機一動想到的。”趙昊忙笑着解釋過去,他當然不能說,這在後世都是常識了。

  但這常識,正是眼前這位老者,帶給華夏百姓的。

  他就是大明的袁隆平——溧陽之光馬一龍。

  這位馬一龍老先生,跟馬克龍、馬應龍、馬卡龍,並無任何關係。

  人家可是書香門第、世代官宦出身。他的父親、叔叔,都是進士出身。馬一龍本人,更是順天府的解元,嘉靖二十六年進士,與張居正一起選庶吉士,可謂前途無量。

  但他們這一科,都遇到了一段難捱的光景——他們一入仕途,便遇上了嚴嵩構陷夏言,目睹了首輔棄市的慘烈一幕。接下來的十幾年裏,朝堂暗無天日,奸佞當道,對任何有良知的官員,都無比的煎熬。

  他們中有人選擇了與嚴黨死鬥,比如楊繼盛。有人選擇了隱忍以待,比如張居正。也有很多人,選擇了棄官歸鄉、不爲五斗米折腰,比如馬一龍。

  馬一龍五次上疏、乞養老母,終於在嘉靖三十八年從南京國子監司業任上致仕。

  回到溧陽老家後,他便開辦了這所務本書院。立志培養會種地、懂農民的讀書人。

  因爲他認爲‘農者、天下之大本也’,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根本不會把農民和農業放在心上。讓這些人當官,只會給農民帶來災難,動搖國家的根本。

  只有真正會種地的讀書人當了官,才能知道農民是怎麼想的,才能不被奸民胥吏矇蔽。雖然這不一定能保證他們會做個好官,但至少可以讓他們不會好心辦壞事。

  此外,他還捐資設義田,招募農民墾種,採用分成制,把收穫的一半給傭工,另一半爲縣裏修橋鋪路、捐資助學……趙昊在崑山搞得職工農場,就對他多有借鑑。

  因爲馬一龍根據自己的農事經驗,編纂了好些農業著述。比如《農說》、《農經》等等,從稻桑棉的種植,到農業生產的安排,還有農具、肥料、育種、病害防治等各個方面皆有闡述。

  就這麼說吧。溧陽的土地,每畝能比別處多收一石,皆拜他所賜。

  趙昊專程前來,就是想請他出山,擔任江南集團的總農技師。

  想想吧,只要有他在,種兩季稻非但毫無風險,每畝還能多收一石。六十萬畝地就是六十萬石!

  僅僅一個崑山,每年就能多收入一百萬兩銀子以上!

  這馬一龍纔是真正的財神爺呢!

  ps.第二更,求月票!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