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暗中的準備
“還沒有。”
在巨港外的一個華人移民村落裏,黃山元正焦急的等待着一封電報,在前幾天他已經按照要求挑起了土著與荷蘭人的暴力衝突。
按照計劃,黃山元接下來將接收一批從國內調過來的軍火,這批軍火有相當一部分是支援給當地的華人用來防身的。
但是運送軍火的潛艇卻遲遲不來信,這讓黃山元有些焦急,正當他在電報室內焦急的來回踱步時,一個軍情局的幹員從外面走了進來。
“現在外面情況怎麼樣?”
“不太好,荷蘭人現在到處抓人,土人也暴力反抗,搶劫事件也不少。”
這名幹員抹了把頭上的汗,抓起桌上的茶杯咕咚咕咚灌了好幾口涼茶後說道
“那幾個土人行動組怎麼處理了?如果他們被抓住,恐怕喫不住幾鞭子。”
黃山元又想起那幾個被收買的土人,這是最大的問題。
“處理乾淨了,屍體這會兒已經餵魚了,我現在就擔心土人那邊能不能扛得住,荷蘭總督已經撂下狠話,說要絞死一千個暴亂的土人。”
“這到不用擔心,土人被壓榨這麼多年,心裏早就憋着口氣呢,在沒有搶舒服前他們是不會停下來的,而且荷蘭人的兵力也不足,他們沒辦法照顧到這麼大的地方。”
黃山元剛說完,電報員就拿着一封電報跑了過來。
“站長,電報!”
黃山元趕緊將電報接過來看了幾眼,然後馬上燒掉,轉過頭對那個幹員說道
“召集人手,再去老地方找條可靠的船,晚上9點出海去把東西拿回來。”
“是!”
當天晚上,黃山元帶着五個幹練的手下駕着一輛運酒的馬車直奔相隔不遠的另一個村落,到了村落的碼頭,黃山元遠遠就看見一艘馬來風格的帆船,上面還掛着一面荷蘭國旗。
一名幹員指着那艘船道“這艘船的船長是個華人,他們家在蘇門答臘已經有幾代人了,經過測驗很可靠,而且他的船經常走私,熟悉這裏的海域情況。”
黃山元點了點頭,然後帶着人上了船,船長顯然也是知道規矩的,沒有上來攀交情,沉默地駕着船出海了,依靠着一名接受過航海訓練的幹員,帆船漸漸摸到了預定海域。
此時海面風浪不大,月光也很明亮,沒用多長時間,黃山元就與那艘潛伏已久的中國海軍的遠洋補給潛艇聯絡上了,雙方很快靠在了一起。
歐陽南華跳上潛艇前甲板,那裏已站着一名軍官,正是這艘遠洋補給潛艇的指揮官,稍稍寒暄幾句後,雙方迅速開始了軍火的轉運工作,
先由水兵將軍火成箱成箱的搬到甲板上,再由那些水手和幹員將軍火搬上帆船船,這一工作持續了好幾個小時,直到天快亮了才結束,那些軍火幾乎將所有的帆船艙室佔滿。
將一個裝着軍火的箱子打開裏面是一包包用油布包好的子彈,打開另一個箱子,裏面放着的是成捆的曼利夏步槍,槍上塗着很厚的槍油防鏽。
黃山元隨便拿起一支試了試,這些十多年前的中國陸軍制式步槍保養的很好,沒有任何的問題,恰好荷蘭殖民軍使用的也是這種步槍,現在正好派上用場。
轉運完貨物後,黃山元立刻讓帆船返回,他必須要儘快將這些貨物趕緊運走藏好,在返回村子後,這些步槍和彈藥有一部分被藏在了村子的聯絡站裏,
另一部分被裝上了那輛運輸甘蔗酒的馬車上,黃山元需要儘快將這些步槍分發到各個華人村落中信得過的人手上,有了這一批步槍,蘇門答臘島的華人民團總算是能夠建立起來了。
……………………
軍情局在蘇門答臘島想辦法加強着當地華人的武力,準備與荷蘭人在安全問題上進行談判,而在中國外交部內,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也正與唐紹儀對荷蘭出現的暴亂開始磋商。
南洋突然發生這麼大的暴亂事件確實讓英國人憂心,而中國馬上派出一支擁有裝甲巡洋艦的護僑艦隊則更讓他們擔心。
英國害怕這一支艦隊待在東印度羣島就不走了,如果中國真的沒安好心以荷蘭目前的海軍實力,就算將他們本土所有的軍艦都調過來也無濟於事,
中國不可能會被荷蘭人的海軍嚇倒,所以英國得幫着荷蘭出面解決這個問題。
而中國外交部對於英國人替荷蘭做主這件事也沒有什麼異議,馬上向朱爾典提出了幾點要求,
第一,妥善安置中國僑民,對於那些因暴亂而流離失所的華人、華僑,荷蘭殖民當局應該給予合理的補償;
第二,對於在衝突中不幸死傷的華人、華僑,荷蘭殖民當局應該給予合理的補償;
第三,鑑於目前荷蘭東印度殖民地的秩序有失控的趨勢,中國方面理解荷蘭政府的處境,但希望他們儘快恢復當地的秩序。
這幾點要求都不算過分,朱爾典當場答應願意就此與荷蘭方面進行溝通,但是他希望中國能夠將護橋艦隊撤回並勸說日本政府也放棄派出護僑艦隊的計劃。
以免讓荷蘭東印度殖民地的緊張氣氛升級,作爲交換,英國在新加坡的艦隊將代替中日兩國艦隊對當地的兩國僑民進行保護。
但這一點被唐紹儀拒絕,無論如何中國的護僑艦隊必須出現在荷蘭東印度殖民地的港口內,這事關國家安全和尊嚴問題,不能夠談判。
朱爾典見唐紹儀在這一點上態度堅定,只好表示與荷蘭東印度殖民地當局進行磋商,但是他同時表示英國不會對單方面改變東南亞局勢的行爲無動於衷。
以此提醒中國不要對荷蘭東印度的殖民地有任何別的想法,對此唐紹儀也做出了保證:
“朱爾典先生,中國前往東印度羣島的艦隊完全是爲了保護當地僑民的安全,只要荷蘭方面能夠儘快平息暴亂並保護我國僑民的安全,中國艦隊將很快撤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