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六章 《中英協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通一條能夠給德國進行有效補給的通道,按照中國總參謀部的預想,今後德國必須要加強和奧斯曼帝國的往來,最好能讓奧斯曼帝國加入到同盟國中。
只有這樣才能夠避開英國人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在更東面的位置讓來自中國的商船卸貨,通過更安全的路線運送到了德國本土。
這與德國東方特快的設想基本一致,唯一的區別是德國人的想法是讓中國的商船在戰時直接開到意大利,而中國選擇更穩妥的奧斯曼土耳其。
但這個想法是需要與德國人進行探討的,另外也需要和奧斯曼帝國政府去談,現在雖然奧斯曼和德國距離比較接近,但是還沒有到結盟的地步。
不過對於德國來說這並不是眼下最緊急的問題,最緊急的問題是中英談判已經進入了尾聲,德國人清楚這一次中英之間的談判決定着中國今後的態度。
德國人原本是希望能夠從唐紹儀嘴裏問出些有用的東西,但是在唐紹儀帶着一大堆的協定和工業項目離開錢他們什麼都沒有問出來,所以只能等待中英談判後公開發表的聲明瞭。
1907年6月,經過多輪的談判之後,中英雙方終於達成了一致,香港將於1909年4月歸還給中國,這一次歸還是徹底歸還,主權治權都歸中國所有,
在沒有接到邀請的情況下,英國人不能在香港駐紮軍隊以及執法機構,但是中國要保證英國人在香港的投資以及經濟上的特殊地位,並且公開宣佈不與日朝以外的其他國家結盟。
而除了香港外,英國宣佈放棄在日本的政治利益,承認中國對日本的主導權利,承諾今後不繞開中國與日本達成任何的政治以及軍事條約,遠東艦隊從日本撤離。
在東南亞方向,英國同意中國在東南亞問題上發揮一定的作用,在涉及到中國僑民以及華人問題時擁有優先權。
總的來說,英國是正式承認中國在遠東的權威,不像中俄戰爭結束時那樣只是口頭上的承認,而中國要做的就是給英國一個保證,即中國不會站在德國一邊對英國宣戰。
而除了日本外,英國與中國還就高原地區進行了新的討論,英國表示承認中國對高原地區的主權,並且對中國重新勘定高原與英屬印度的邊界線表示諒解。
作爲交換,中國將撤走在緬甸邊境數箇中俄戰爭結束時緊急部署的步兵師,減輕邊境的緊張局勢。
當然除了領土以及勢力範圍外,英中雙方也在對德技術交流問題上進行了談判,英國人是希望中國能夠立即終止與德國的一切軍事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海軍技術交流,並且不在進行海軍軍艦以及相關係統的貿易。
英國人很清楚,如果沒有中國豐富的海戰經驗以及雙方艦船設計上的交流,坦恩號不會這麼快建造好並服役。
爲此英國表示,如果中德停止交流,英國會取代德國的位置交易中國需要的技術,比如更先進的觀瞄系統,蒸汽輪機以及戰列艦主炮。
但是這一點中國中樞斷然拒絕,中國在將坦恩號的姊妹艦賣給德國遠東艦隊後,ZX-2戰列巡洋艦項目也對德國公開,德國海軍對此已經表示很有興趣。
而除了戰艦外,中國還從德國買了許多的戰艦子系統,如果撕毀已經簽訂好的合約會對中國的名譽造成很大的打擊。
況且這個時候美國人與德國也還是有技術交流的,如果錢到位美國人是不會停止和德國人做生意的,英國沒理由僅限制中國。
但是英國對此就是不肯鬆口,斯佩的遠東艦隊擁有太多的戰列巡洋艦對英國來說威脅實在是太大了,中國充當德國造船廠讓英國的優勢在迅速流失。
最後討價還價的結果是,英國可以不對中國其他軍艦貿易做限制,但是中國戰列巡洋艦的圖紙不得向德國出售,該型艦艇每兩年才能向德國出售一艘。
在這幾個分歧較大的問題上談妥之後,中英雙方正式簽署了《中英協約》這份協約的目的是避免中國和英國兩個國家在亞洲區域爆發衝突,解決雙方的分歧。
這份合約的性質與英國與俄國在年初簽署的《英俄協約》差不多,規定了雙方在遠東的勢力範圍。
而在協約簽訂後,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如此評價道
“現在的大英帝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處於一種非常奇妙的狀態,兩國國家之間既有敵對和衝突的可能,但同時也存在各種利益。
英國對於中國向東南亞的野心十分不滿,但是也無力阻止,更不能讓中國徹底倒向德國一方,或者損失對華貿易中的巨大利益。
兩個國家現在就像是兩隻想要接近的刺蝟,需要時刻防備對方身上的刺扎到自己。”
解決與中國之間的分歧其實並不能讓英國完全的安心,所以英國海軍想要恢復中英同盟終止後就結束的海上交流,儘可能確保雙方在海上不發生誤判,進一步降低雙方的敵意。
而英國人也很容易找到了一個現成的藉口,那就是琅威理辭世一週年的紀念日,英國人認爲中國一定還對這個對中國海軍建設起到重要作用的英國軍官有着特殊的情感,雙方可以藉着這個機會進行接觸。
中英之間種種緩和的舉動和計劃也讓德國一部分人拉攏中國登上德國戰車的計劃徹底破滅了,現在即便是最不關心中國外交政策的人也知道,中國加入同盟國的可能性已經小的不能再小了。
提爾皮茨更是在會議上直接拿出德國駐中國大使館的電報詢問道
“誰現在還反對我的東方特快計劃?”
在一片寂靜中,德國開始準備起了自己的戰略儲備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