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一章 “中國正在暗處削弱英國的海權…
在大英帝國海軍發展史中,英國人用了上百年的時間和一個個仇敵進行了相當長的時間的拉鋸戰才取得了勝利。
其中不乏遇上像路易十四和荷蘭人這樣的硬茬,敗仗也打過不少,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而中國海軍的快速崛起證明時代已經不同了。
在風帆戰列艦時代,一艘戰艦在保養良好的情況下可以使用20年,甚至在50年後,這艘戰艦的價值不會掉的太多。
那時候技術進步十分緩慢,而操作戰艦的水手和軍官又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培養,但是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就以中日戰爭結束後這十餘年來說,一艘戰艦十多年就會過時,甚至有的戰艦在下水之前就已經過時,龐大的艦隊不代表相應的戰鬥力。
更爲重要的是新式戰艦更容易操作,人才培養方面所需要的時間會減少,在舊有戰艦不斷貶值,人員培訓週期縮短的情況下,工業強國擴充海軍變得容易起來,能在短時間內對掌握海權的霸主能夠發起挑戰、
不過在容易補充的情況下海軍艦隊消耗起來也更快了,一個國家十餘年的積累可能在短短几個月中就會消耗殆盡,而在大艦隊作戰中,也許一個下午的時間就會決定戰爭的走向,
中國與日本和俄國的數次大規模海上決戰都證明了這一點,海軍承擔的壓力愈發沉重。
過去的英國艦隊可以被允許犯錯,但是現在,往往一個小的疏漏都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隨着時代的進步海權愈發的脆弱了。
而海權的脆弱也證明英國的霸權在變得脆弱,傑利科相信這是中國希望見到的,這一點從中國對海軍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
中國在打贏至關重要的中俄戰爭,徹底解決了自己身邊最大的威脅後,中國海軍就變成了一個破壞者。
中國政府利用中國海軍不斷的從側面削弱英國的海權,加強與德國的聯繫提高英國潛在敵人的實力,刻意擴散威脅海權的戰術與兵器。
滿世界嚷嚷戰列巡洋艦和潛艇對海上交通線的挑戰,好像生怕其他人不知道海上交通線對一個殖民帝國多重要一樣。
在英國的潛在敵人被加強到一定程度後,中國就可以用相對弱小的國力和一支實力完全不對等的艦隊來威脅英國,迫使英國顧忌自己的海權而退讓。
讓傑利科沮喪的是,中國人真正抓住了英國的弱點,並不斷利用這個弱點,香港,日本,東南亞,中國這一連串的勝利全都是因爲英國這個弱點而取得的。
英國對此卻沒有什麼好的威懾手段,因爲對於中國來說失去海權沒什麼大不了的,在過去幾千年間,中國一直都是一個絕對的陸權國家,英國卻不是。
在俄國戰敗,德國與英國敵對後,英國就沒什麼好辦法威脅中國的陸權了,準確的說這個局面不改變沒人能夠威脅中國的陸權。
而只要陸權不失,就沒人能徹底擊敗中國,中國依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爲一個讓世界側目的強國。
並且隨着技術的進步,即便是英國也無法確保讓中國徹底失去海權,潛艇這種卑鄙的武器會讓英國付出慘重的代價。
最終只能是英國用自己絕對核心的海權去換中國可以被放棄的海權,付出與收穫完全不成正比。
在傑利科心中,中國絕對是一個比德國更具威脅的敵人,他認爲德國公海艦隊對於德皇威廉二世來說只是爲了達到他那瘋狂愚蠢戰略的工具,威廉二世根本沒有一個適合德國的海軍戰略,
而中國政府卻知道如何利用手裏的這支兩洋艦隊讓自己的優勢和利益最大化,中國政府正躲在暗處利用中國海軍一步一步的削弱着大英帝國的海權。
歐洲這場軍備競賽以及之後可能的戰爭所產生的勝者絕對不會出現在歐洲這些老牌強國之中,從這一點來看,歐洲現在刻意製造的緊張氣氛只是一場相互毀滅的前奏。
不過讓英國人感到慶幸的是,他們現在已經注意到了中國,這個利用歐洲各國矛盾快速發展起來的國家,他們開始彌補過去放下的錯誤。
包括加大對先進技術的保密,現在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只要有錢就能隨便買各種先進技術和機械的時代了。
現在中國如果想要大批量的獲取先進技術就只能是借用像美國銀行危機這樣的機會或者是期待這些國家內部出現巨大的變革。
但是這並不會讓中國放棄繼續給英國人搗亂的計劃,在恆山級戰列艦下水後,這一級戰列艦也被第一時間掛上了出售的牌子。
在無畏艦一出現就對這種戰艦擁有極大興趣的奧匈帝國海軍正在德國人的幫助下準備與中國拉進關係,準備藉助中國的成功經驗加速建造本國的第一艘無畏艦。
看在斯柯達以及德國的面子上,中國對奧匈帝國也還算熱情,雙方正準備探討一系列的合作計劃。
未來給奧匈帝國賣一艘戰列艦甚至戰列巡洋艦也不是不可能,畢竟與英國的協議針對的是德國而不是奧匈帝國。
至於那時候奧匈帝國是否將拿到手的中國海軍戰艦或者設計交給德國人就與中國沒有關係了。
在中國政府的計劃中,這樣給英國人在暗地裏添堵的行動在歐洲撕破臉前是完全不會停下的,而等到他們徹底撕破臉後,中國政府將會有新的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