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章 中國的超無畏艦
英國在勸說中國加入協約國時表示,如果中國和東亞同盟能夠站在正義的一邊,那麼英國會將德國在太平洋所有的殖民地都交給中國託管,並且支持中國沒收德國在中國和朝鮮的所有企業。
這是一個很誘人的條件,不提中國和朝鮮的德國企業,就是那些殖民地尤其是在太平洋上看似荒涼的殖民地中國也眼饞好久了,
而德國開出了差不多的條件,他們告訴中國政府站在同盟國一邊,他們將勸說奧斯曼進一步開放波斯灣沿岸地區,讓中國在該地區佔據優勢。
戰爭結束後還會將英國的海峽殖民地和法國的印度支那殖民地交給中國託管,讓中國能夠徹底控制南洋。
不過面對這兩份誘人的條件,王啓文和唐紹儀都嗤之以鼻,唐紹儀直接表示德國的條件是他們“精神錯亂下的囈語”
在戰爭沒有爆發前,就靠德國遠東艦隊的那一點點實力和被關在水塘中的公海艦隊,他們連自己的海外殖民地都不可能保得住,
如果中國真的下場,那麼海峽殖民地問題將完全沒必要理會德國的意見,中國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奪走整個南洋。
同時,唐紹儀也認爲英法的條件實際上沒有任何的信譽保證,英國人百年來最擅長的一件事就是將盟友當成廁紙,用完就丟,他們的條件不值得信任。
對此王啓文也持相同的看法,兩人認爲現在中國要做的就是中立,而且是武裝中立不介入這場骯髒的戰爭。
爲此,唐紹儀作爲政府中的和平派,在這個時候也支持中國和東亞同盟擴充軍備,保證亞洲的中立性。
協約國和同盟國拉攏中國後得到的只是中國的警惕,而爲了避免亞洲被代表,中國決定將在1913年末舉行一次聯合軍事演習,展示亞洲的武力。
到此爲止,整個世界島的局勢都緊張了起來,長時間準備戰爭的世界強國要親自下場,那些不打算介入戰爭的強國也開始默默地加強武備。
巨人之間的戰爭準備開大,那麼巨人手中的提線木偶就該退場了,1913年8月2日,戰爭進行了不到一個月,主動挑起戰爭的保加利亞便再也支持不住了。
即便有奧斯曼的支持,他們也不能同時面對多個方向的進攻,費迪南一世在多次向奧斯曼帝國發出的支援請求都被婉拒後意識到保加利亞在巴爾幹的孤獨,
協約國有力的牽制住了同盟國家,讓他們無法對保加利亞提供支援,在這種情況下費迪南一世立刻向同盟求和。
到了這個時候,保加利亞幾乎丟到了整個馬其頓,北方與羅馬尼亞接壤的大片領土也丟失了。
幸運的是,作爲反保主力的塞爾維亞和希臘經過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消耗已經疲憊不堪,所以他們很快就同意暫時停火。
不願放棄的羅馬尼亞在看到兩國停火,保加利亞將西部邊境的主力軍團調往北方後也不得不宣佈停火,雙方坐下來進行談判。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有了平息的跡象,巴爾幹半島上的小國幾乎耗盡了他們的國力。
但這一次中國沒有再參與巴爾幹的政治問題,將舞臺完全留給了協約和同盟兩個軍事集團,中國的注意力這個時候全部集中在了籌備軍事演習以及江南造船廠下水的海上巨獸—驪山級戰列艦。
作爲中國首艘超無畏艦,驪山號在下水時就已經在發揮她在和平時期最重要的作用,威懾,爲了展示中國海軍的實力,驪山號戰列艦在下水儀式時史無前例的邀請了記者。
在此之前,中國海軍的所有主力艦都嚴格遵守保密條約,下水後不允許拍照也不允許接近,海軍要過好長一陣子才正式公開新艦。
但是這楊作也是有風險的,驪山號戰列艦的一些大概數據被世界其他大國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到,然後擺放在海軍部長的辦公桌上。
作爲中國最新的一級戰列艦,驪山號戰列艦標準排水量兩萬七千多噸,全長177.7米寬29.6米,喫水9.9米。
主裝甲帶最厚有343mm,水平防護76mm,炮塔正面457mm,司令塔正面406mm。
而相比起之前的中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驪山號超無畏艦最大的特點就是她的火力,她裝備了五座雙聯裝10式14英寸L/45重炮,
這種火炮的威力超過了恆山級戰列艦引以爲傲的12英寸L/50火炮,而且驪山號的火炮要比恆山級多出兩門來。
而除了火力外,驪山號戰列艦的防護還採用了英國人在建造不屈號等戰艦上的重點防護理念,
她全身除了裝甲甲板,內部艙壁以及司令塔,炮塔等重點部位外,其他地方几乎沒有裝甲保護。
在動力方面驪山號採用了12臺燃油鍋爐,主機輸出功率超過了兩萬六千匹馬力,理論上能夠讓驪山號跑出20節的航速。
雖然這個航速並不快,但是對中國海軍來說已經足夠了,需要高航速還有戰列巡洋艦能夠選擇。
作爲世界第三個擁有超無畏艦的國家,中國海軍的實力再一次被世界主要強國重新評估,英國人認爲雖然中國一直在進行祕密造艦,
但是根據江南和旅順造船廠的特別廠區規模和中國海軍以往的造艦習慣,他們認爲中國海軍目前在建的超無畏艦最少有三艘,其中兩艘應該爲戰列巡洋艦。而這三艘軍艦最遲會在1915年初下水。
這樣的話加上已經服役的兩艘恆山級戰列艦,兩艘名將級戰列巡洋艦,中國將在1915年擁有八艘無畏艦和超無畏艦外交兩艘前無畏艦組成的主力艦羣。
單從戰艦的質量來看,中國海軍的主力艦羣已經遠遠超過了只有前無畏艦的法國海軍,而基於這樣的判斷,英國人認爲他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拉攏中國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