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零章 中國的首艘航母
甲板方面則是儘可能的大的,速度要求在30節以上。
這個噸位與世界史第一艘航母競技神號差不多,如果噸位要是再小的話,那麼這個航母幾乎就沒什麼戰鬥力了,
過小的噸位不僅限制航母的載機量,同時也極大的削弱了其它的性能,比如說防禦和航速,
與戰列艦一樣的是,噸位可以很好的體現一艘航母的防禦能力,
歷史上日本一萬七千噸左右的飛龍級航母和兩萬五千噸的航母瑞鶴級相比,飛龍的核心艙一旦被美國海軍的穿甲彈命中就很有可能受重傷,
而翔鶴級航母對彈藥庫等核心艙的防禦標準是800KG的穿甲彈,而對於魚雷的防護力上,瑞鶴號達到了令人震驚的450KG級別TNT炸藥的防禦力。
祥鶴和瑞鶴兩姐妹從多次海戰中生還憑藉的絕對不光是運氣,更有強悍噸位帶來的防禦力,不過因爲不是裝甲航母,高爆彈依舊會給她們帶來沉重的打擊。
而歷史上所有有一定戰鬥力的航母都是在一萬五六千噸以上的,噸位再低戰鬥力會銳減,同時擁有至少30節的航速是因爲,如果航速太慢,飛機起飛距離會增加,同時也爲了艦隊的快速機動能力,單層機庫則是保證更大的載機量。
至於對核心艙的防護則是擺在了次要的位置上,這不是不想增加防護而是如果想要竟要實現較強的防護能力的話,兩萬噸都不太可能,
而且如果將第一艘航母再造大點的話,就不是積累經驗了,頭一次造航母是一定會出各種問題的,中國海軍沒有那麼多的經費揮霍。
而單層開放式機庫的設計則是遵循美式航母的理念,儘可能的增大載機量,使用掛票解決飛機裝載量的做法看起來可行性更高,
而且,中國航母建成後主要在太平洋活動同時兼顧印度洋,這裏並不像北大西洋那樣環境惡劣,可以使用建造簡單的開放式機庫設計。
雖然英式風格的雙層機庫,裝甲甲板的設計更加的出色,但是難度也相對較高,第一艘航母不太適合直接上馬這樣的設計。
中國設計師認爲第一艘航母的造價和建造時間應該被控制,同時選用美式的航母設計還有保證航母攻擊力的意思。
而除了航母機庫這種新玩應兒外,這艘正在設計的中國第一級航母還採取了一些成熟的設計,比如驪山級和名將二型所使用的動力交錯佈局,
動力交錯佈局可以防止一發魚雷毀掉全部動力的情況,有效能降低戰艦失去全部動力的可能,讓戰艦在遭到攻擊後能保持一定的動力。
總的來說,中國海軍建造的這一級航母還是在摸索階段,並充滿了妥協,而噸位的限制也讓留給艦船魚雷防禦系統(TDS)的重量少之又少,
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水下防禦的中國海軍不得不放鬆在這些方面的要求,以保證航母的攻擊力。
當魏瀚將航母概念圖在會議上展現出來並介紹了大概了性能後,將軍們馬上小聲探討起來,以林永升爲首的將軍們馬上就明白過來,總統爲什麼從一開始對戰列巡洋艦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戰列艦。
一直以來的那個謠言被證實了,總統先生在中俄戰爭之後就已經將戰列艦的地位降低了,戰列巡洋艦實際上就是爲這個航空母艦準備的帶刀侍衛。
目前中國海軍中也只有戰列巡洋艦有可能趕上這種航空母艦的速度,戰列艦是無論如何無法伴隨航空母艦作戰的。
但是這似乎有些太過於急躁了,因爲直到現在依然看不到航空母艦能作爲主力艦使用的可能,這一艘正在設計的航空母艦即便能夠快速下水,她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服役。
而且對航空母艦來說至關重要的飛機目前還不成熟,航空母艦的攻擊力很值得懷疑,但是將軍們也沒有再提出質疑,因爲航空母艦是總統極力推崇的。
劉步蟾,林永升等人即便反對的再激烈,航空母艦也還是要入役的,更多的造艦經費也批不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林永升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在主力艦羣無法保證數量優勢的情況下,他們要儘可能的增強單艦優勢。
驪山級戰列艦後續的新一級戰列艦不能再跟着英國人的路線走了,其計劃裝備的15英寸/L45主炮並不能爲中國海軍帶來太大的優勢,甚至只可能是與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持平。
這一級戰列艦林永升想要裝備16英寸火炮,甚至稍稍推遲一下服役時間也沒有關係,無論如何這一級戰列艦要獲得絕對的火力優勢。
不過,這對於中國海軍來說比較冒險,相比起已經有能夠服役的15英寸火炮,16英寸火炮的開發難度超乎想象,
江南海軍兵工廠在1913年開發成功新的15英寸火炮後立刻開始了16英寸火炮的研製,但是直到斯柯達兵工廠提供技術支持前16英寸火炮的進展一直緩慢。
直到斯柯達將他們最新研發的,用於德國國王級戰列艦上的45倍徑350mm火炮技術賣給江南海軍兵工廠後,他們才根據這種斯柯達火炮技術將16英寸火炮的進度才趕上來。
但到目前爲止,他們仍然沒有合格的樣炮,江南海軍兵工廠的技術專家也認爲他們最快在1916年下半年才能拿出合格的樣炮,這種火炮的服役時間不會早於1917年。
林永升認爲必須加大對16英寸火炮的投入,爭取在明年準備開工的新戰列艦上裝備這種火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