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二章 戰爭轉折點
而被德國寄予厚望的中國對此一如既往的表現出一幅撲克面孔,沒有任何的反應,只是在報紙和廣播上強調美國參戰的意義,
中國政府好似完全不關心西歐的局勢,他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俄國身上,醉心於北部安全事務,
而德國在美國加入戰爭之後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他們距離戰敗近一步之遙,但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六月份連續在西線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役,
而此時美國陸軍登陸歐洲的軍隊尚不足兩個師,就是這兩個師在尚未完成訓練的情況下,也被法國人當成炮灰,直接送往前線。
可想而知這兩個美國步兵師最終的命運,在動輒上百萬人蔘加的大會戰面前,這兩個美國步兵師還沒有翻騰起多大的浪花就幾近全軍覆沒,他們甚至都沒有到達預先指定的戰場位置,便被窮兇極惡奔襲而來的德軍所淹沒。
德國在六月份發動的三次戰役雖然兇猛,但是還是被對手給擋住了,最前鋒的部隊距離巴黎甚至只有幾公里遠,這是德軍最接近巴黎的時刻,
不過德軍的攻擊動能已經全部被耗盡,無論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全面破產,不過這兩個美國步兵師的結局卻在美國掀起了軒然大波,
美國和協約國之間的矛盾在雙方剛剛開始合作之時便被推上了風尖浪口上,三萬多人的部隊還沒有任何作爲之時便已經煙消雲散。
也許在美國人看來三萬多人的部隊已經很多,畢竟美國陸軍總共還不到二十萬人,但是在協約國看來這不過是杯水車薪,他們希望美國能夠提供更多的“炮灰”。
而交戰雙方都無法掩蓋雙方在六月份的巨大損失,明眼人都可以看到德國已經是後繼無力了,但是協約國也並不好受,他們也承擔了巨大的損失。
但是中國在六月之後態度有了一些細微的轉變,德國從中國得到的物資量開始緩慢的下降,隨後中國更是藉口北海局勢複雜,中斷了中德航線,現在同盟國想要獲取物資無論軍用還是民用都只有法奧港這一條路可走。
中國態度的轉變和美國陸軍在歐洲戰場上的表現使得協約國意識到他們或許能夠讓中國也捲入這場戰爭,
中國擁有上百萬經過訓練和武裝的軍隊,如果送到歐洲來只需要經過短期的適應性訓練便可以走上戰場。
戰爭打了快四年,歐洲戰場上的將軍們對於新時代的戰爭思想轉變的非常快,但是一些固有的老傳統是不那麼輕易會改變的,
現在在戰場上還停留在塹壕戰相互消耗的思維上,誰的兵力充足、裝備精良誰便可以贏得最後的勝利。
不過中國雖然暫停了北海航線,並且開始以德國支付能力存疑爲藉口降低對德出口,但是依舊堅持不參加戰爭,這也讓協約國感到無可奈何。
而到了俄國新一輪革命爆發後,協約國就知道中國更不可能參與對德作戰了,同時協約國此刻也不希望中國將兵力調到其他的地方,
他們希望中國能夠進一步的支持俄國臨時政府,出動國防軍干涉俄國革命,爲此協約國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
他們表示支持中國在俄國聯合政府中有一定的優先指導權,協約國的目標不會改變,俄國新政府必須被摧毀。
中國最終答應干涉俄國革命,不過具體時間,中國卻堅持等到1918年春再說,因爲現在正值冬季,西伯利亞極端的天氣並不適合出兵。
同時中國政府也認爲在這種天氣下,俄國新政府是不可能向西伯利亞發起進攻的,但是協約國卻堅持中國現在出兵,
他們甚至提出中國出兵僅僅是幫助俄國聯合政府穩定地區形式,不需要中國軍隊執行任何的進攻任務,中國軍隊最多是鎮壓城內的暴動,
協約國之所以這麼急迫完全是因爲他們希望造成一種假象,中國與協約國並肩作戰的假象,眼下俄國資產階級政府仍未倒臺,他們也沒有任何聲明表示他們退出了協約國,
中國這個時候出兵協助他們作戰,實際上已經可以看做是站在了協約國一邊。
但是中國政府的意志不會因爲協約國的影響而轉移,中國有着自己的時間表,而就在雙方就出兵時間討價還價的時候,包括第六騎兵師在內的部隊已經開始往伊犁等地運動。
中亞集團軍的代號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總參謀部的文件中,在前往伊犁的火車上,只能看得見大炮,坦克等軍用物資以及一車皮一車皮的士兵。
而在空中,大量的航空聯隊也開始轉場,大量的運輸機也開始執行運輸任務,供應外西北的駐軍。
軍情局加快了對中亞的滲透,趁着中亞大起義造成的混亂,數以千機的軍情局幹員開始向櫃內大量傳遞着中亞的消息,
主要是費爾幹納盆地,以及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情況,這兩地是比最有價值的目標,尤其是費爾幹納盆地,
它長約300公里,寬約70公里,總面積大約爲2.2萬公里,雖然面積並不算大,但是卻擁有着中亞地區最肥沃的土地和最密集的人羣。
費爾幹納盆地古稱安集延,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極爲重要的城市,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後世費爾幹納盆地以佔中亞0.55%的土地面積,居住了超過1400萬人,承載了中亞地區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中亞真正的膏腴之地。
而它也是中國的首批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