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零章 最後一塊歐戰蛋糕
這就讓雙方在某些問題上的分歧太大,這導致幾乎許多議題都要反覆討論,其中分歧最大的則是蘇俄堅持將外交承認和中亞土地聯繫在一起。
蘇俄其實是在賭,俄國曾經統治過中亞,當然明白那裏現在根本沒有進行大規模進攻的條件,
而中國在穩定了河中區域後就開始有序撤軍,兵力從年初巔峯的9個師縮減到現在的4個師也證明了這一點,
他們覺得中國是在虛張聲勢,中國陸軍絕對沒可能發動向年初一樣的攻勢,伏爾加河其實是安全的。
而在西伯利亞方面,契切林也猜測中國大步向前的可能性很小,因爲協約國擔心中國攫取西伯利亞的土地,日朝兩國開始撤兵極有可能是中國與協約國達成了協議。
如果中國繼續向西進攻,那麼協約國將會對他們進行牽制,至於沙俄的政府軍,蘇俄實際上並不放在眼裏,他們知道沙俄軍其實是由多個不同的國家扶持起來的,政府內部也派系林立。
蘇俄甚至知道沙俄政府中歐洲派的力量正在蓋過親華派,中國對這個沙俄政府已經越來越不滿意了,中國己有可能會讓沙俄政府的內的代理人和協約國的代理人進行一次交鋒。
這樣一個矛盾重重的代言人政府顯然只是紙老虎,只要等蘇俄軍整編完成,他們很快就會被消滅。
但是事實上王啓文已經對蘇俄感到不耐煩了,中國是有能力用武力做到這一切的,只是王啓文不願意太過消耗國力,寶貴的國力要留着應對戰後階段沉重的歐洲威脅,尤其是英國威脅。
唐紹儀則認爲這是蘇俄沒有誠意的表現,爲了讓蘇俄屈服,唐紹儀建議王啓文應該儘快對蘇俄進行一次相當規模的快速打擊,讓蘇俄正是他們一直迴避的一個事實,即他們沒有任何談判的籌碼,他們主動付出的土地究竟價值多少利益是由中國人說了算的。
於是中國總參謀部馬上制定一個對蘇俄的打擊計劃,而這個計劃的目標就是新西伯利亞,在中國干涉軍進入俄國後,
沙俄軍隊馬上繼續向西進攻,爲了阻止沙俄的進攻,蘇俄開始成規模的破壞西伯利亞鐵路,這讓沙俄的進攻速度慢了下來。
雖然他們奪取了守備力量不足的託木斯克等地,但在新西伯利亞沙俄政府軍是真的啃不動了。
一方面是因爲,蘇俄在經過年初的緊急整編後,手頭的兵力終於寬裕了起來,一支部隊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進入了新西伯利亞,大大加強了該地的防衛力量。
一方面是,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到新西伯利亞之間的鐵路線幾乎都被蘇俄徹底破壞,這讓沙俄只能依靠馱馬,卡車以及飛艇來補給前線部隊。
但是這些手段無法完全填補鐵路的運力損失,前線部隊得到的物資實際上一直不足,這讓沙俄軍隊內部的矛盾開始顯現,沙皇的軍隊和臨時政府的軍隊摩擦越來越多。
多種不利因素糅雜在一起,這直接導致了沙俄部隊遲遲無法拿下新西伯利亞,沙俄臨時政府爲此向中國政府求援,希望能夠派出重轟炸機對新西伯利亞及新西伯利亞後方的鐵路線進行一次大範圍轟炸,減輕他們的壓力。
蘇俄在談判中的表現剛好給了中國這個藉口,於是中國剛剛成立的空軍部隊迎來了他們的第一次正式的轟炸任務。
而除了與蘇俄的談判外,中國還有一場世界性的活動要參加,那就是即將在巴黎召開的巴黎和會,這場和會將決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世界格局,並且將拿出對戰敗國的最終解決方案。
出席巴黎和會的多半都是參加了這場歐洲戰爭的戰勝國,不過其他國家也收到邀請,尤其是在地區有影響的國家,所以中國也得到了個觀察員的身份,
經過一番認真的挑選,中國中樞政府正式決定派遣顧維鈞爲團長的外交使團前往巴黎參加國際和平大會,並代表中國總統和國會在大會上表演說,向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士表明中國政府在世界和平問題上的公正立場。
而中國對德國的態度也不會因爲戰爭結束而又大的改變,按照王啓文的意思中國要充分理解德國平民在戰爭中以及戰敗之後所遭遇的困苦處境,
在和會上,中國雖然沒有投票權,但是卻擁有建議權,既然美國政府主張寬大對待戰敗國,那麼,中國就堅決支持美國政府的立場,要向德國人展示出中國的公正立場,以增強中德兩國的友誼。
而除了參加和會外,中國最重要的任務還是向戰敗國蒐集人才和技術,根據目前傳回的消息,拍林、維也納等地區仍是一片混亂,遊行和小規模的武裝暴動仍是此起彼伏,
由於失業率非常高,許多有技術的德國人找不到工作,中國完全可以複製在俄國的行動,將這些人請回中國,利用這些流失的德國人才爲中國的工業技術進步做貢獻,爭取在最短時間內使中國的工業技術能夠與世界頂尖水平比肩。
中國雖然沒有參加戰爭,但是德意志帝國的豐厚遺產中國還是要分一杯羹的,作爲世界前列的工業強國,德國倒下後許多原本花錢都買不到的技術和設備也向中國敞開了大門,這很可能是中國從這場戰爭中喫到的最後一塊歐洲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