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一章 雷德爾的計劃
同時在雷德爾的勸說下,希特勒同意德國海軍與中國展開更多的海軍合作,雷德爾打算恢復1903年簽訂的中德陸海軍合作協議及其之後的所有相關協定。
這份協議是中國崛起的保證,當時在此協議簽訂後中德關係前進了一大步,而第二次中俄戰爭之後,德國更是將對華援助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當時中國的工廠,軍隊甚至農田中都能看到德國人的身影,德國人教中國人如何加強軍隊,如何培育良種,如何發展自己的工業,中國東部幾乎所有的工業中心都是德國人手把手幫着建立的。
雙方軍事裝備合作尤其是海軍軍事裝備的合作也在此協議簽訂後高度互信,中國政府甚至願意與德國共享根據數次海戰的經驗而設計出的主力艦圖紙,讓德國的艦船設計有了很大的進步。
雷德爾希望中德關係能夠恢復到那個時期,這對於德國有着極大的意義。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贊成雷德爾的建議,一些將軍認爲中國是在德國的幫助下才成長起來的,沒有德國的幫助他們不會有完整的國防工業,不會有現代化的軍隊,也根本不可能最終戰勝俄國,說不定現在整個東北亞都是俄國的殖民地。
他們認爲要向曾經接受德國施捨的弱者尋求幫助這實在是太過於卑微了,他們不能接受中德兩國的關係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轉變。
這樣的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希特勒,但是雷德爾卻是個實用主義者,他不在乎中德兩國在合作中的地位問題,重建海軍這個目標他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
在希特勒被那些將軍影響而猶豫不決時,雷德爾直接衝進了總理府找到希特勒拋出了幾個關鍵問題,
這幾個問題分別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能力設計建造符合新時代戰爭要求的主力艦的國家有幾個?在這些國家中誰樂見德國恢復海軍戰鬥力?而誰現在正全力幫助着德國恢復海軍戰鬥力?
面對表現的略微有些失禮的雷德爾,希特勒在最初的驚訝過後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出於對這位和他交情很好的海軍總司令的信任以及對國際局勢的判斷,希特勒最終決定無條件支持雷德爾。
並當場向雷德爾保證他會給外交部下令命令他們全力協助雷德爾與中國進行相關方面的談判。
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擋在雷德爾面前的障礙終於消失了,德國通過駐華大使陶德曼也接到了相關的命令。
相關的命令在通過密電傳達到德國駐華大使館時,陶德曼正在準備接見一些德國在華商業代表。
德國與中國商業上的關係一直很緊密,德國在光學儀器以及化學工業方面的巨大優勢也讓中國樂於保持這種關係,
在經濟危機之後,德國急需擴大對華出口,而30年剛剛上任的陶德曼的首要任務就是協助德國企業,德國政府希望中國的海軍艦艇尤其是主力艦能夠重新考慮德國的工業產品,
在曾經中國軍艦的許多子系統都使用德國產品,這種採購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歐戰烈度加大,德國需要優先滿足本國軍隊後才停止了向中國出售相關子系統。
目前德國的企業巨頭,尤其是西門子等電氣巨頭都希望重新得到中國軍方的大訂單,以開拓市場,而德國政府也希望能夠從中國對外採購中,軍事專家可以推斷中國新型戰列艦的一些具體參數。
不過令陶德曼失望的是,中國現在已經不怎麼依賴德國的戰艦相關工業品了,尤其是電氣系統和光學觀瞄系統,中國在這方面的進步非常快。
實際上中國從名將三型戰列巡洋艦開始就開始擺脫對德國子系統的依賴,到了華山級戰列艦時,中國甚至不再使用德國的光學觀瞄系統,即便中國企業的產品性能稍差,中國政府也堅持採購,陶德曼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戰艦國產化方面是不遺餘力的。
大到戰艦主炮、裝甲、蒸汽輪機,小到戰艦成員的生活設施,每一個環節都力爭國產化,而他們也成功了。
這方面的困境也讓陶德曼不得不與在華德國企業代表會面,找到其他的途徑來保證他們的利益,但是由於這道命令緊急,他不得不暫時推遲接見代表們的時間,
陶德曼從這份命令看出國內對恢復中德海軍曾經的合作狀態異常期待,他們甚至對中國臨淄級航空母艦服役的消息有很大興趣,他們想試探一番,看看中國在有臨淄級航空母艦後有沒有出售朝歌級航母的可能。
這位年近六旬的老練外交官在看完這份命令後陷入了沉思,陶德曼認爲國內的某些目的肯定達不到。
他擔任駐華大使已經有一陣子了,從前幾年的接觸來看,中國雖然高喊着中德友誼,雙方各項合作也進展的很順利,但是中國高層內部對德國的態度也隱隱有一種排斥的感覺。
陶德曼有着敏銳的直覺,雖然外交工作雖然不能摻入自己的私人情緒,但是陶德曼認爲直覺對於自己的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有着重要的參考指標。
中國已經不是世紀初的中國了,他們的合作開始有了選擇,最核心的機密裝備關係再好的國家也絕不可能得到,
航空母艦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的航空母艦項目從頭至尾沒有一個外國技術人員參與其中,服役後也不準其他國家的人隨便登上航母,更不要提分享航母戰術了。
至於進一步加強海軍交流,使中德交流恢復到1903年的程度陶德曼也認爲很難,當年中國處於弱勢地位,不得不在許多方面做出讓步換取德國的支持,
但現在中國已經不處於弱勢地位了,他們也不太需要這樣的協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