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四章 英國的擔憂在慢慢減輕
中國人的軍刀會直接抵在狹長的馬來半島東側,和西側蘇門答臘島的軍事基地一起兩面夾擊英國海峽殖民地,海峽殖民地連接緬甸的陸地交通線會受到比現在更大的威脅,而緬甸,這個保衛印度的前線陣地也會遭到兩面的威脅。
但是如果不答應中國這個條件那麼他們在亞洲的“自由行動”將不會結束,英國就必須忍受中國在南洋的行動。
最終英國政府還是決定堅持暹羅境內決不允許有成建制中國軍隊出現的底線,隨後圍繞這個底線與中國談判暹羅加入亞約的問題。
而英國人這樣的反應也在中國的預料之內,畢竟就英國人在遠東這點可憐的陸軍力量,他們不可能有信心在陸地上抵擋住中國軍隊的進攻。
不過中國也並不是很看重暹羅的位置,針對英國的戰爭現在已經確定是一場海空軍爲主角的攻堅戰,英國保衛其殖民地主要依靠他們的海軍,
如果中國海空軍將英國海軍重創並且逐出印度洋,那麼他們的殖民地將徹底失去保護,中國海軍有能力讓陸軍登上任何一處海岸,暹羅對於中國意義更多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
所以在談判中顧維鈞告訴張伯倫,中國完全尊重暹羅的主權,不會在暹羅同意之前派遣部隊進入,同時中國也充分理解英國在暹羅的巨大利益,可以與英國達成約定在一定時期內不以任何藉口向暹羅派出亞約聯軍。
但是超過這個時段,只要暹羅政府提出請求,那麼亞約就會按照與暹羅政府的相關協議派出部隊,並且英國必須保證在暹羅加入亞約後完全尊重暹羅的主權以及領土完整,因爲即使短時間內亞約聯軍不進入暹羅,暹羅王國也將享受亞約集體防衛權利。
顧維鈞的意思很明確,中國不可能永遠無視盟友的利益,暹羅一直期望中國能夠在他們領土內駐軍,來保障他們的安全。
在中國崛起後,英法出於種種原因對這個中南半島上唯一一個名義上獨立的王國越來越關注,而他們關注的結果就是暹羅的政變更頻繁,主權和領土完整也越來越頻繁的被侵犯,這一點需要改變。
目前暹羅國內也出現了許多泛亞細亞主義的忠實信徒,並且他們將暹羅衰落至此的原因歸結到歐洲人的入侵上,
認爲朝鮮等亞洲國家能夠擺脫西方控制併成長爲受西方尊敬的中等強國是因爲受到了中國的庇護,所以他們希望身爲東亞文明領袖的中國能夠幫助他們拯救自己的祖國,作爲亞洲的領導者,中國需要回應這種請求。
這一點英國人實際上很不樂意,他們其實希望暹羅徹底無害化,以硬性條約規定全球所有國家都不往暹羅派駐部隊,不將他們拉入任何的國家聯盟,讓暹羅成爲名副其實的中立國,但是英國人明白中國是肯定不會同意。
所以在顧維鈞表示這是中國的底線,如果不同意中國就會繞開英國與暹羅達成協議後,英國最終屈服。
至於出兵的時間顧維鈞並沒有太過堅持,作爲外交部長他其實知道在這方面與英國人談判毫無意義,因爲這一切的南洋協議沒什麼意義。
中國的目的是一個完全被中國控制的南洋,而英國是不會自己走的,所以戰爭一定會爆發,所有的協議都會成爲廢紙。
就算英國突然轉了性主動撤走,這些協議也沒有保留必要,畢竟協議其中一方在南洋都沒有核心利益了。
現在中國之所以將想暹羅提出來完全是爲了進一步試探英國人,從他們對這個海峽殖民地門口鄰居的態度就能看出英國人遠東政策的傾向,暹羅不重要,英國的態度才重要。
而在暹羅方面的談判結束後,中國與英國此次談判的主要目標基本上結束了,英國政府對遠東的局勢的擔憂也在慢慢減輕。
英國政府當然不相信顧維鈞所說的中國只是爲了國家安全而不得不在南洋有所行動的話,亞約國家的野心在國際社會早就不是個祕密了。
但是英國人對自己有信心,他們認爲只要英國能夠維持國力,不被拖入到其他地區的衝突中,那麼中國就不得不放棄對英國殖民地的野心。
因爲中國的後面還站着美國,作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美國肯定不會願意看到一個吞併了整個東南亞的中國站在太平洋的西側,這對美國的戰略是個災難。
如果中國膽敢動手,那麼美國人肯定會在關鍵時刻幫助英國人對抗中國,當然美國人肯定不是出於正義或者對國際秩序之類的原因幫助英國,他們單純只是希望中英兩國在東南亞流更多的血,兩國最好在東南亞同歸於盡。
英國人相信中國政府肯定看得出美國的險惡用心,他們可以利用中國的這份理智來保證自己的利益,除非中國有信心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英國逐出東南亞和南亞。
不過這一點在英國人看來根本不可能,因爲全力投入戰爭的英國不是那些一捏就軟的柿子,中國人別想贏的那麼痛快,上次大戰已經證明戰爭中強國之間長時間的拉鋸戰是根本不可避免的。
當然英國人同樣知道雖然中國會無視威脅而進行軍事冒險的可能性極低,但並不是完全沒有,所以他們決定出賣所謂盟友的利益,以此來保證中國不會因爲“餓昏了頭”而採取不理智的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