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楊大知縣的那句“三次不過就開除社學,使其歸家。”
三次考不中童生就開除社學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大明朝很快就能有一批會寫字、能算數但是沒能考中童生的讀書人。
只要這些人不是太笨,抓來當六房書吏應該是夠用的。
所以,楊大知縣的這一番話,落在朱標耳朵裏就變成了“朝廷要定好規矩,幾歲的孩子進學堂之後要學什麼東西,學到什麼時候去考童生,考過的進縣學繼續讀書,考不過的趕緊去給朝廷當牛做馬。”
朱標甚至已經想到了,等時間長了以後,童生考秀才的可能也會有很多人連續三次都考不中,這些童生掌握的學問可是比社學裏出來的那些準童生們更多。
再往下想,等到了秀才三次考不中舉人呢?
嘖嘖,只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最多最多不超過三十年,咱大明的讀書人就能多到拿舉人當小吏用的程度了。
孤以後是不是也能像唐太宗一樣說一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朱標越想越是開心,當即便笑着對楊大知縣說道:“姐夫這個想法是極好的,只是小弟愚笨了些,還望姐夫能寫個奏本出來?”
寫奏本?
無所謂的事兒。
只要朱標拿到了奏本,就等於是老朱拿到了奏本,朝堂上的那些官老爺,尤其是禮部的官老爺們就會有很多工作可以幹。
至於這事兒最後是折騰了官老爺而不是折騰朱標……奏本可以慢慢寫嘛,在奏本寫好之前多跟朱標聊上幾句,每天都跟他說點新花樣兒,不怕他朱標不難受。
心裏打定主意後,楊大知縣便笑着應了下來,隨後又對朱標說道:“殿下可願意隨微臣一起到文廟裏走一走,看看文廟當中的學生?”
朱標早就對寧陽縣文廟的學堂好奇不已,聞言便站起身來,笑道:“勞煩姐夫帶小弟一同前往。”
此時的文廟,和洪武元年時期的文廟已經大有不同。
首先就是文廟的大門上多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豐池風荷一院丹桂”,下聯是“千年文廟萬代德名”。
至於寧陽縣的文廟年頭較短,離千年可能差了九百年左右,文廟裏也沒有什麼丹桂,這些都是旁枝末節,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這麼一幅對聯,要彰顯出楊大知縣對教育的重視。
當然,翻書抄來的對聯終究差了那麼點兒意思,所以文廟兩側的牆上也多了幾個木製朱漆的大字,左邊是“明德篤行”,右邊是“求真務實”。
朱標站在文廟大門望,一會兒看看左邊的“明德篤行”,一會兒又看看右邊的“求真務實”,過了好一會兒才微微嘆息一聲道:“姐夫,小弟是真想將這八個字摳下來,然後送回京師,釘在國子監的牆上。”
楊大知縣知道朱標爲什麼會忽然發出這種感嘆。
真要是說起來,楊大知縣纔是讓朱標發出這種感嘆的罪魁禍首。
就因爲楊大知縣上了一本“優待士人過甚”的奏本,結果朱皇帝就要取消讀書人的許多優撫特權,然後國子監的臨生許某和他的一些同窗在寫了萬言書之後又寫小作文四處張貼,從而徹底激怒了朱重八朱皇帝,前前後後共有五千個讀書人因此而被髮配來寧陽縣服勞役。
所以,當朱標看到右邊牆上的“求真務實”四個字的時候,難免就會想起來那五千個被髮配來做苦工的讀書人。
過了一會兒,朱標又繼續說道:“明德篤行,明德,嗯,讀書是該先明德。”
楊大知縣笑了笑,直接又帶着朱標往文廟裏面走去。
一邊走,楊大知縣一邊說道:“其實微臣還想過,以後給學生們規定好每天學習的時間,比如辰時初開始上學,酉時初放學,中間留半個時辰到一個時辰給他們喫飯休息,其餘時間再用沙漏計時,三刻鐘爲一節課,留一刻鐘做爲兩節課之間的休息時間。”
朱標毫不猶豫的點頭:“姐夫這個想法甚好,甚好。這樣兒,徐相和常平章他們收復大都之時,曾在大明殿裏發現一臺燈漏,每個時辰均會鳴響報時,小弟回去後召集匠人們對其進行復刻,若是能僥倖成功,小弟便讓人送一臺來寧陽縣,擱在這文廟裏做報時之用。”
報時?
每個時辰鳴響?
我尼瑪的,這踏馬不就是自鳴鐘嗎?
既然是徐達和常遇春在大都的大明殿裏發現的,那就說明是元朝時期製造出來的,那後來怎麼就沒有了,反而是歐羅巴那些蠻子們先搞出了自鳴鐘?
到底是大明時期就已經失傳,還是建夷韃子又幹了什麼喪盡天良的破事兒?
楊大知縣一邊在心裏胡亂琢磨着這些亂七八糟的破事兒,一邊帶着朱標來到了明倫堂。
朱標的注意力很快就被明倫堂的窗戶所吸引。
明倫堂的窗戶用的不是紙也不是絹,而是雜色且透光度不怎麼好的玻璃。
問題是再怎麼差勁的玻璃,也總比紙和絹糊的窗戶要強許多。
最起碼這種窗戶不懼雨水也不會透風。
嗯,這就是姐夫嘴裏說的窮縣,都踏馬窮到給明倫堂的窗戶安玻璃的窮縣。
正當朱標暗自腹誹時,楊大知縣又笑着說道:“這些都是百姓家裏的孩子,其中有幾個不錯的好苗子。”
朱標心中一動,楊大知縣卻又繼續說道:“正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幾天正是文廟書院裏組織考試的時候,殿下很快就能看到這些孩子們的成績。”
朱標想笑。
想放聲大笑。
有幾個不錯的好苗子?
正好是組織考試的時候,很快就能看到他們的成績?
嘖嘖,原本還想着該怎麼開口弄走幾個,這下子好了,理由都是現成的——那個,小弟感覺他們確實是讀書的好苗子,不如讓小弟把他們帶回京城讀書吧。
到時候挑幾個年齡稍微大一點兒的,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在詹事府裏給孤打工,姐夫你願意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反正小弟手下有你寧陽縣的人手可以使喚。
孤可真是太機智了!
心裏狠狠的誇獎自己一番後,朱標便笑着說道:“那就有勞姐夫了。”
瞧着嘴角怎麼繃都繃不住的朱標,楊大知縣也多少有點兒想笑。
寧陽縣的孩子,是你朱標說想弄走就弄走的?
最起碼你得問問這些孩子願意不願意,問問人家孩子的父母願意不願意,總不能因爲你是太子就可以強抓壯丁。
哎呀,看着寧陽縣這麼多讀書的好苗子卻帶不走,不知道你朱標的心裏會是個什麼滋味兒?
楊大知縣越想越是開心,乾脆帶着朱標繞過了明倫堂,往文廟的後院存放試卷的屋子走去。
託了朱標的福,寧陽縣現在有紙坊,被朱標忽悠來寧陽縣做教書先生的吳彥虎、陳墨和呂鵬外加二十六個童生已經有紙可以用,不必再像劉寒和耿二他們那時候一樣用小黑板。
楊大知縣找出一份試卷,打量了幾眼之後就遞給了朱標:“殿下且看,這份試卷就是給十歲以下孩子準備的,基本上就是《洪武正韻》裏面關於切韻的一些問題,還有《洪武算符》裏面一些簡單的加減法。”
“只要能把這些切韻的題目都做對,就說明這些學生已經真正掌握瞭如何切韻識字,以後哪怕遇到不認識的字,也可以通過翻查《洪武字典》來學習。”
“至於這些簡單的加減法,只要這些學生能夠全部掌握,接下來再學習乘除法就會簡單很多,以後日常生活當中也足夠他們用了。”
朱標接過試卷看了一遍,隨後滿是好奇的問道:“那接下來呢?要怎麼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