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遊子歸家
到了林朝陽的辦公室門口,依舊是沒有人,看了一眼,秦川轉身就出來了,去門房待着,和大爺聊聊天抽抽菸之類的等着,在門房有個好處就是,只要是林朝陽一到,自己就能夠看見。
又是白等了一天,一直到下午下班的時候林朝陽還沒有來,秦川這才起身做公交車回公司休息。
臘月二十四,小年的第二天上午,林朝陽來了,只不過秦川連面都沒有見上,林朝陽只是待了兩個小時,就又走了。
臘月二十五,臘月二十六,林朝陽都沒有來,秦川打聽到臘月二十八是幷州電子廠開年底總結會的時候,林朝陽肯定會過來了,不過秦川定的是臘月二十七的車票,要回家過年了。
當然了,主要是秦川知道,自己等了這都快半個月了,繼續等下去,可能也沒有什麼用了。
不過走之前秦川打聽到了林朝陽家裏的地址,準備過完年以後,拎點東西,直接去林朝陽家裏,看能不能夠和林朝陽私底下協商一下,有些事情,公事公辦不成,但是私底下那又是另外一種效果。
臘月二十七早上秦川上了火車,這個時候火車上回家基本上都是農民工了,沒有什麼大學生了。
大學生放假早就回家裏去了。
經過七八個小時以後,在下午的時候回到了縣裏,然後又趕緊坐車回鎮裏。
車子在鎮裏停下,秦川揹着行李還沒有下車,就看見了在外邊等着的王強了。
“強子。”
“川哥。”王強看見秦川下車,黝黑的面龐上滿是喜色,二話不說接過秦川手裏的行李。
“川哥,你怎麼回來的這麼晚?這都臘月二十七了,嬸子整天在家裏唸叨你呢。”王強說道。
“在龍城打工賺點錢嘛,就回來的遲了。”
“行,那咱們趕緊回去吧。”王強的牛車已經在旁邊停着了,秦川點點頭,坐上了牛車。
王強吆喝着牛車,朝着村裏走去。
這個時候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但是月光卻清冷的照亮了回家的路,其實坐着牛車談不上什麼舒服,但是一路上心裏卻暖暖的。
故鄉的農村,對於很多城裏人來說可能是落後的地方,但是對於每一個遊子來說,都是心裏永遠掛念着的地方。
坑坑窪窪的道路,坐在牛車上晃的人都要散架了,但是卻歸心似箭。
“故鄉,在異地求學的遊子心中,是依靠,是童年,是綿綿不斷的聲聲叮嚀。自從離家求學,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故鄉,十二畫、兩個字,卻承載了十三億份不同的期許。”
這是吳英奇的《故鄉》選段。對於外出求學的人離家很遠,就能深深體會到故鄉的含義。
所謂的故鄉,無論在其他城市生活多少年,只要一靠近它,就會熱淚盈眶的地方。
遠在他鄉求學或者打拼或者已經成家立業的人們,對於故鄉,很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多時候只有兒時的印象,陌生但又十分熟悉。
但有機會回到故鄉的時候,都感覺到無論是什麼時候,什麼季節回去就像過節,因爲割捨不了心中的那份故鄉情。
快到村口的時候,犬吠聲開始響起,屋前屋後的房子的飛檐上,像是掛着一輪圓月,照亮了回家的路。
村裏偶爾傳來的幾聲呼喊家裏人回家喫飯的聲音在迴盪着,枯樹的枯枝在月光下也顯得那樣的美好,像是一副精美的攝影照片。
一戶戶的燈光星星點點的裝點着整個小山村,哪怕是臘月的寒冬裏邊都讓人感覺到心裏暖暖的,這就是故鄉啊。
秦川不由自主的跳下車,想親自用腳步來丈量這片熟悉的土地。
牛車不緊不慢的跟在身後,秦川走着突然目光一凝,這個時候還沒有到村口呢,秦川就遠遠的看見村口的位置站着一道有些佝僂的人影。
一開始秦川也沒有在意,但是走進一點以後,秦川揉了揉眼睛,這身影怎麼這麼熟悉。
而就在秦川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手電筒的光就照在了秦川面前。
“是大川回來了嗎?”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
秦川頓時就感覺鼻子發酸:“媽,是我,我回來了。”
秦川一邊喊着一邊朝着母親跑過去。
“媽,這麼冷的天,你在家裏等着就是了,出來幹什麼?”秦川一邊拉着母親冰涼的手一邊嘴裏心疼的抱怨道。
“村裏前段時間修路了,這邊不好走,媽怕你有段時間沒有回來了,晚上又看不清,再摔跤了。”方翠翠藉着月色打量着兒子秦川。
半年沒見,好像又長高了一些,不過有些瘦了。
“大川是不是在學校學習累啊,還是放假以後打工累的,媽怎麼感覺你清瘦了很多呢。”方翠翠說着伸手要摸秦川的臉。
這才發現有些夠不着了,秦川微微躬身,讓母親粗糙的手放在自己臉上。
“沒有,哪裏有,我還胖了好多呢,剛去學校那會是一百一十斤,現在都一百二十斤了。”秦川笑着說道。
“那就行,那就行,咱們趕緊回去吧,你妹妹在家裏做飯呢,趕緊回去喫點熱乎的。”方翠翠說着又感謝王強接秦川。
王強悶頭說道:“這沒啥的嬸子,您別說謝不謝的。”
暈黃色手電筒的燈光在寒冬裏邊打出一到明亮的光束,說話時候冒白氣像是煙霧一樣,在燈光裏邊飄散。
燈光不是太亮,但是卻照亮了一條回家的路。
三個人到了秦川家門口,秦川讓王強回家把牛車放好以後就過來喫飯,王強也不客氣點頭答應了下來。
小院子裏邊的燈光打在院子門口的位置,像是割出了兩個天地,秦川拉着母親邁入了燈光中。
還是那個熟悉的小院子,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窗戶換上了玻璃,上邊滿是屋裏的熱氣撲打在上邊的水蒸氣,厚厚的門簾子遮擋着,讓人不用進屋就能夠感受到暖意。
。